APP下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静脉溶栓中团队工作模式的应用对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的影响

2021-05-07吴国新关紫云吴智鑫冯垣波

中外医疗 2021年8期
关键词:血常规溶栓缺血性

吴国新 ,关紫云 ,吴智鑫 ,冯垣波

1.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佛山 528200;2.佛山市中医院ICU,广东佛山 528200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指脑部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坏死[1]。急性缺血性卒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给予超早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2]。但是由于其效果受到时间窗等多因素的限制,导致治疗的整体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尽可能地缩短就诊至静脉溶栓的时间最终能够提高患者的预后[3]。团队工作模式是近年来出现的模式,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静脉溶栓中应用效果的相关文献较少[4]。该文为探讨团队工作模式的应用是否会缩短就诊至静脉溶栓的时间,现方便选取2019 年1—12 月收治的96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够为后期临床相关诊治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佛山市中医院ICU 收治的96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8 例,研究组 48 例。对照组男 27 例,女 21 例;年龄 50~77岁,平均(61.5±8.5)岁。研究组男 28 例,女 20 例;年龄51~78 岁,平均(62.0±9.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研究同意书,同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应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实施传统救治流程模式,研究组应用团队工作模式。传统救治流程模式:①患者自行来院:按照入院时间排队就诊,相关医生初步判断并开出化验单、检查单。患者付费后再次排队进行验血、CT 检查(30 min 内);领取报告后回到急诊室给医生阅片,医生根据报告与家属谈话,开住院证后进入病房进行静脉溶栓治疗。②120 来院:进入抢救室后监护各项生命体征,医生化验单、检查单。工勤员带领患者做检查,无需排队,等待检查报告(30 min内),领取报告后回到急诊室给医生阅片,医生根据报告与家属谈话,开住院证后进入病房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团队工作模式:成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团队,包括护士4 名、医生1 名、放射影像科医生1 名、检验科医生1 名,流程如下:1 名护士进行预检分诊,将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立刻送往抢救室,相关医生到岗进行诊治。送入抢救室后1 名护士进行生命体征的检测,采血后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上贴“急性脑卒中患者专用”标贴,立即送往化验室。1 名护士对患者的各项信息进行登记,另1 名护士负责指导及辅助抢救。检验科医生拿到采血管后对项目进行检修,要求血常规检查报告在10 min 内出具,并发往脑卒中中心微信平台。医生跟患者一起去放射科做检查,得出报告后当场阅片,与患者家属谈话后通知抢救室做好静脉溶栓准备,患者返回抢救室后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就诊至CT 报告出具时间、就诊至血常规报告出具时间、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同时记录并计算两组的60 min 内静脉溶栓率及致残率[5]。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的满意度,应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进行,80~100 分为满意,60~79 分为基本满意,60 分以下为不满意,计算满意率[6]。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就诊至 CT 报告出具时间(10.58±2.08)min、就诊至血常规报告出具时间(16.03±3.21)min、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 (51.16±10.56)min 均短于对照组就诊至CT 报告出具时间(37.64±5.11)min、就诊至血常规报告出具时间 (36.85±6.74)min、 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80.84±21.5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957、19.114、19.856,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就诊至报告出具、治疗时间对比[(±s),min]

表1 两组患者就诊至报告出具、治疗时间对比[(±s),min]

组别 就诊至CT 报告出具时间就诊至血常规报告出具时间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对照组(n=48)研究组(n=48)t 值P 值37.64±5.11 10.58±2.08 20.957<0.05 36.85±6.74 16.03±3.21 19.114<0.05 80.84±21.52 51.16±10.56 19.856<0.05

研究组60 min 内静脉溶栓率72.9%高于对照组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42,P<0.05),致残率37.5%低于对照组 4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95,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60 min 内静脉溶栓率、致残率对比[n(%)]

研究组满意率95.8%高于对照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5,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高致残率、高病死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其治疗的方法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7]。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病发4.5 h 内给予患者超早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8]。临床有研究指出,急诊室分诊的延迟、报告出具时间长等是引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抢救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患者脑部缺血的时间越长,致残率、病死率就越高,因此降低患者的致残率、 病死率首先就要缩短就诊至静脉溶栓的时间[9]。急诊科抢救的患者并不单单只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同时还肩负着抢救着其他类型患者的任务,加上缴费、检查等项目排队、等报告浪费大量时间,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溶栓治疗时间[10]。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团队工作模式在临床中各个领域开始应用。团队工作模式是指组建团队,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团队设定的目标,在临床中团队工作模式应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急诊的效率[11]。在该次的研究中,通过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团队,明确护士、医生及技术人员的配比,通过制定科学的救治流程,使临床检查、诊断、治疗等工作能够有序、快速的进行[12]。抢救时间窗限制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通过团队合作的模式能够降低患者进行各项检测的等候时间。团队成员之间相互积极配合,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发挥协调作用,做好各项衔接工作[13]。传统急诊的救治模式下患者需要进行挂号、初诊、检查等多项程序,每个环节在排队、等待检查结果,导致大量时间浪费,确诊时错过最佳治疗的时间[14]。通过实施团队工作模式,对各项检测的时间进行严格指导,控制就诊至CT 检查在10 min 内、血常规检查至报告出具在10 min 内、CT 影像报告出片当场检阅等。临床中要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在60 min 内,该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就诊至 CT 报告出具时间(10.58±2.08)min、就诊至血常规报告出具时间 (16.03±3.21)min、 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51.16±10.56)min 均短于对照组就诊至 CT 报告出具时间 (37.64±5.11)min、 就诊至血常规报告出具时间(36.85±6.74)min、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80.84±21.52)min(t=20.957、19.114、19.856,P<0.05);徐琴等[15]对 126例静脉溶栓治疗的AIS 患者的研究中,对照组应用传统救治流程,研究组应用团队工作模式救治流程,结果显示,研究组就诊至 CT 报告时间(14.5±3.8)min、就诊至血常规报告时间(15.9±2.8)min、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 (42.8±15.5)min 均短于对照组就诊至 CT 报告时间(48.1±10.4)min、就诊至血常规报告时间(37.2±9.5)min、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89.2±18.9)min,研究中 60 min 溶栓率69.7%高于对照组14.1%(P<0.05),与该次的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研究发现研究组60 min内静脉溶栓率高于对照组,致残率低于对照组 (P<0.05);提示团队工作模式的应用能够降低患者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从而降低患者的致残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团队工作模式的应用能够改善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静脉溶栓治疗中,实施团队工作模式取得满意的效果,能够降低就诊至各项报告出具、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进而保证患者足够的溶栓时间,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血常规溶栓缺血性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