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硝苯地平缓释片与依那普利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2021-05-07夏范萍韩纪林
夏范萍,韩纪林
新汶矿业集团莱芜中心医院药剂科,山东济南 271103
EH 是指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人群的90%~95%。其病因包括遗传因素、肥胖、低钾和高钠饮食等。多数患者发病隐匿,病程长达10 年以上,高发人群为中老年人。但在近年来,人们的饮食结构日益多元化,工作压力增大,使其发病年龄呈年轻化态势。鲜有患者在疾病初期伴有症状,多为体检或诊治其他疾病时,通过测量发现血压水平异常升高。少部分患者伴有头胀、耳鸣或乏力等症状,约有30%的患者因心悸或头痛症状就诊,约10%左右的患者在靶器官损害后表现出典型症状,进而就诊[1]。EH 属于不可逆性、系统性疾病,可导致脑梗塞或是冠心病等并发症,致死率较高。其治疗药物较多,首选联合用药方案,可稳定血压,获得理想预后。该研究方便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2 月间来院治疗的98 例EH 患者,用于分析NEP+Ena 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来该院治疗的EH 患者98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指标:经血压监测、实验室指标确诊为EH;符合用药指征;精神状态正常;对研究知情且同意。该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排除指标:对研究药物过敏;中途退出;难以参与随访;临床资料缺失。
根据单双号法分组后,A 组51 例,男28 例,女23例;年龄 32~78 岁,平均(55.06±0.71)岁;病程 5~21 年,平均(8.69±0.77)年;体重 49~80 kg,平均(59.66±0.72)kg。B 组 47 例,男 27 例,女 20 例;年龄 31~82 岁,平均(55.72±0.67)岁;病程 6~19 年,平均(8.78±0.40)年;体重 48~82 kg,平均(59.97±0.38)kg。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B 组行常规治疗,即单纯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NFP,国药准字 H20103713),5 mg/次,2 次/d。A 组基于B 组,加用依那普利片(Ena,国药准字 H20094153)口服治疗,30 mg/次,1 次/d,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 4 周。
1.3 观察指标
记录治疗前与疗程结束的SBP、DBP 与MAP 水平变化;观察疗程内的头晕、头痛与刺激性咳嗽等不良反应;随访1 年,记录脑出血、冠心病、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心肌梗塞与脑梗塞等终点事件发生率。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著疗效:疗程结束后,DBP 降幅超过10 mmHg,且血压介于正常范围内,或DBP 降幅超过20 mmHg;初见疗效:疗程结束后,DBP 降幅不高于10 mmHg,但介于正常范围,或降幅介于10~19 mmHg 间;未见疗效:血压水平未下降,或未达上述标准[2]。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
A 组的总有效率为96.08%,B 组为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n(%)]
2.2 血压水平变化
治疗后,两组的血压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A 组较B 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变化比较[(±s),mmHg]
表2 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变化比较[(±s),mmHg]
血压 时间A 组(n=51)B 组(n=47)t 值 P 值SBP 0.177 2.837 0.860 0.006 DBP 0.363 4.427 0.717<0.001 MAP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162.35±20.65 128.69±15.36 9.093<0.001 103.68±11.68 80.35±8.57 11.194<0.001 120.59±11.64 101.08±9.61 9.005<0.001 163.08±20.19 137.67±15.92 6.946<0.001 102.82±11.75 87.97±8.46 7.221<0.001 121.03±11.17 108.18±9.72 6.087<0.001 0.191 3.632 0.849 0.001
2.3 疗程内不良反应率
A 组的不良反应率为5.88%,B 组为2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疗程内不良反应率比较[n(%)]
2.4 终点事件发生率
随访1 年,A 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为3.92%,B 组为 1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有研究发现[3],心脑肾等器官损害的主要诱因是高血压,且50%的心肌梗塞和63%的脑梗塞发病过程均与高血压相关。EH 作为高血压的最常见病型,其治疗原则是降血压,预防器官损伤和终点事件。有数据显示,SBP 每降低 2 mmHg,冠心病等发病率降低 7%~11%。EH 尚无根治性药品,与单一用药相比,联合用药可多环节起到降压功效,具有协同与互补作用,可缩减药物剂量,减轻用药后不良反应。
NEP 是应用率较高的钙离子拮抗剂,可阻断钙离子内流,对外周血管阻力具有降低作用,可降低血压[4]。其有利于心肌重构,阻止左心室肥厚继续进展。其血药浓度较高,可避免短效制剂因降压幅度波动导致的心肌耗氧量增多和心率加快等反应,进而降低心肌缺血几率。口服用药后,其吸收效果佳,约用药10 min 后发挥药效,于 1~2 h 达到峰值,降压作用可维持 6~7 h。其不会导致水肿或是水钠潴留等反应,但可能出现头痛或头晕等不良反应,单纯用药的安全性欠佳[5]。Ena 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简称ACE)抑制剂,可降低血管紧张素Ⅱ的实际水平,发挥降压效用。其药效稳定,持续时间长,口服后的吸收率约是61%,药效不受肠道内容物等因素影响。口服后药物经肝内水解,产生二羧酸依那普利拉,对于ACE 的抑制作用更佳[6]。其血药浓度高峰可持续3~4 h,半衰期约为11 h,口服后 1 h 开始起到降压作用,4~6 h 达峰值[7]。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制定给药剂量,降压效果可超24 h。其与NEP 联用能够最大化实现降压疗效,经济效益较高[8-9]。
治疗后,A 组的 SBP(128.69±15.36)mmHg 低于 B组(137.67±15.92)mmHg;DBP(80.35±8.57)mmHg 低于B 组(87.97±8.46)mmHg;MAP(101.08±9.61)mmHg 低于B 组(108.18±9.72)mmHg(P<0.05)。A 组的不良反应率(5.88%)与终点事件发生率(3.92%)均低于B 组(21.28%与 19.15%)(P<0.05)。说明联合用药可显著降压,且Ena 能够缓冲NEP 的交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减少相关不良反应[10]。A 组的显著疗效者30 例,初见疗效者19例,未见疗效者2 例,总有效率为96.08%,B 组的显著疗效者28 例,初见疗效者10 例,未见疗效者9 例,总有效率为 80.85%(P<0.05)。与黄定贵[11]研究结果[观察组 25 例中,显著效果 14 例、有效 10 例、无效 1 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25 例中,显著效果8 例、有效11例、无效 6 例,总有效率为 76%(P<0.05)。]基本一致。说明联合用药可以发挥理想药效,原因是Ena 可增强NEP的降压疗效,具有协同作用,临床优势突出[12]。
综上所述,NEP+Ena 可以作为EH 的首选用药方案,其能够稳定发挥降压功效,用药期间不易导致不良反应,且能阻断疾病恶化过程,减少终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