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阻碍与应对策略研究
2021-05-07朱金钢
朱金钢
中国人民大学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刻不容缓。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才能解决农村经济落后,贫富差距大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更加注重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对当地的经济产业建设投入巨大,而忽略了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的发展,扶持较少,导致了农村区域经济落后。虽然,农村区域经济在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城市等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着阻碍,应得到及时解决,才能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在发展中,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态势,更要注重问题所在,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区域经济的问题,才能充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做出重要作用。
一、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阻碍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影响十分显著。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面临许多阻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缺乏优秀人才
现阶段,我国一直关注着教育教学方面工作,对教育领域保持高度重视,但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依然比较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在不断转型升级,发展模式多样,拓展出了更多的产业,如旅游观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等,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在发展谋划的同时,也需要诸多专业的高级人才。目前,大多数人才留在大城市,大学生回乡发展的几率小,人才储备远远不够。这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严重阻碍,农村人口素质低造成了农村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有消极影响[1]。
(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规划也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一个因素。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明显,农村区域经济是以个体为主,很难形成一定的规模。农产品市场变化多变,农民很难预测市场变化,有可能导致农产品无法售出,存货积压。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仅靠农产品的销售,而很多农村经济过于落后,无法做到农产品加工,只能直接销售,农民增收困难。农村产业结构没有得到优化,农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分布不均衡,使得农村区域经济无法协调发展[2]。
(三)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差异较大,国家关注程度不同,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村区域不仅受自身条件限制,同时,国家对不同区域的支持力度不同,自然资源相对较差的农村区域在发展中不断落后,区域平衡难以实现。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的农村区域享受到更多政策的支持,经济发展较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这种不协调不仅体现在农村与农村之间,还体现在东部发达的沿海地区与内陆经济落后的地区,城市化进程发展快的地区与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3]。
(四)城镇化进程缓慢
不断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较好,但我国城镇化进城缓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对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只有人口超过一定数量的城市经济才能起到带动作用,汇集和发散经济。城市规模小,降低城市发展空间,经济辐射水平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城镇化进程,阻碍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五)扶持政策覆盖不够全面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先天因素是自然环境的差异,后天因素就是政府在农业政策上的倾斜。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共同富裕无法快速实现,因此政府挑选重点区域进行发展,让一些人先富裕起来,再带动落后的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薄弱,要想推动农村区域境界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帮助,出台相关有利的政策、资金补助、减免税收、技术支持等。这些扶持政策能更好的保障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市级和县级经济条件较好地区的发展,对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较小。
二、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并吸引人才
重视农村教育很重要,加大对农村教育支持的投入,使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通过技能培训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技术技巧,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理念,使农村企业经营得到更好的发展。更要鼓励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流向农村,致力于发展农村区域经济,为作出贡献的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为更多的人提供机会,带领农村地区经济不断发展。
农业产业具有投入大、回本慢的不利特点,因此更多的人离开了农村区域,走向了城市。农村区域经济的振兴需要有带领作用的人才,村干部作为领导者,是各项方针政策的直接宣传者、执行者和落实者,其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全村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想留住人才,要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这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择业的一个重要条件,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增强归宿感和认同感,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业应当协同合作,让各种力量汇聚合流,我们就能为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开创农村区域经济的新局面。
(二)优化产业结构
各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不同,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如旅游观光业、产品加工生产、特色产品养殖等,充分发挥当地的特点。要对产业结构进行细化,农、林、牧、渔的大类别中可以分化出许多小类别。例如,畜牧业中可以饲养家禽和家畜等,家禽饲养又可以分为家禽养殖、生产饲料、加工农副产品等。在不适合直接饲养家禽家畜的农村,可以拓展一些产业,如生产饲料,或者深加工家禽家畜的饲料,发展自己的经济特色。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品质和服务也在追求更高的水平,许多市民都会在闲暇之余到风景宜人的农村区域旅游观光,放松身心。在一些农村可以发展生态旅游,通过游客观光采摘园、生态农场等获得收益。如今,网络发达,许多人选择互联网平台消费,利用优势巨大的网络销售特色农产品,发展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农产品,开拓市场,做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农村区域经济。
(三)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使得农产品得到推广,扩大市场。有些地方在一种农产品的种植上已经掌握一整套熟练的技术,但由于产业的再发展,原有资源条件的限制使得其丧失一部分市场和品牌知名度降低。因此,要在经济联动下,对产业技术进行输出,作为产业特色再度发展,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其他地区产业的发展。这也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出台相关政策,做出规划和指示,为农村区域提供更多惠民政策。也可以通过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带动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发展,加强农村区域与城市之间的交流往来,发达城市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要想缓解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特点来制定规划,因地制宜。使整体的农村区域经济更加规范化,更能了解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从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速度
推动城镇化建设,城镇建设需要完善的规划和进行科学的城市布局。要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如交通设备和公共设施等,提高城市人口承载力,使得城市能够融入更多的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还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农民工不用到外地打工来维持生计,将东部地区的传统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农村区域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让农民在县城中有稳定工作,在县城中可以安家立业,将农民市民化,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的规模化发展。解决农村户籍人口在城镇上学的难题,在城镇有稳定工作的人口落实城镇户籍。
(五)完善相关政策
提高政府的支持力度,近几年国家对落后的农村区域也加大政策扶持,当地政府应利用好相关政策,为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给予帮助。政府也要重视培养人才和技术上的支持,为当地提供技术培训,运用现代化设备和生产方式,提高效率。一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电力还没有普及,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建设电力设施,修建水利工程,完善电网。完善交通设施,改善当地的交通情况,加强与外地的沟通和交流,扩大市场,将产品销售到更广泛的地区,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树立农产品的品牌。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招聘大量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和优厚的待遇,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同时,政府出台相关惠民利民的政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也要鼓励农村人口根据当地特色,发挥才智,推动当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结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要更加重视。现如今,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态势严重,与发达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要不断缩小差距,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农村区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阻碍,如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缺乏优质人才、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进程缓慢、扶持政策覆盖的不够全面等,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农村人口才能得到更多的收益,提高生活水平。因此,要找到问题所在,及时解决,才能推动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