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规剂量与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2021-05-07童小文周吴刚潘佳琪

关键词:瑞舒伐内皮细胞分化

童小文,周吴刚,潘佳琪,朱 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 200011)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血管内皮细胞在病理、生理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介导受损血管的修复,能够促进血管新生、保持血管结构完整性,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新的途径[2].研究[3]显示:他汀类药物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动员与分化,促进缺血组织的新生血管生成,但具体分子机制仍未明确.亦有研究[4]显示:他汀类药物低浓度时能够促进血管生成,但高浓度时反而发挥抑制作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明显相关,能够通过抑制成肌细胞分化而缓解细胞衰老[5].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4)是一种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抗原,能够转移到血管受损部位[6].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为FGF的异构体,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同时能够促进血管生成,修复血管内皮细胞[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具有促血管生长活性,在诱导血管新生中作用明显[8].本研究主要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10 mg组、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20 mg组,每组80例.瑞舒伐他汀10 mg组中男68例,女12例;年龄36~78岁,平均(62.05±7.13)岁.瑞舒伐他汀20 mg组中男72例,女8例;年龄34~79岁,平均(61.47±6.2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符合欧洲心脏病学会2012年颁布的《急性心肌梗死管理指南》[9]中的诊断标准,近1 a无他汀类药物服用史的患者.

排除标准:转氨酶持续升高超出正常水平3倍的患者;伴有肌酸激酶升高和肌炎的患者.

1.2 方 法

1.2.1 治疗药物及血样采集

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片(阿斯利康药业(中国)有限公司),临床常用剂量为5~20 mg/d,本研究为10 mg/d、20 mg/d.服药前抽取外周肘静脉血5 mL,提取单个核细胞,置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分别于药物干预5、15、30、60、90、120 d抽取外周肘静脉血5 mL,进行细胞分离、培养、染色、鉴定,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其中CD45-/CD133+/CD34+为分泌型的血管内皮细胞,CD45-/CD34+/KDR+为功能型血管内皮细胞.

1.2.2 细胞染色与鉴定

常规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依次加入DiI标记的乙酸化低密度脂蛋白、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I染色,之后加入荧光标记的鼠抗人CD34单克隆抗体,室温静置10 min,用磷酸缓冲液洗涤,除去CD45+细胞、血小板等杂质,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情况.其中呈黄色的双重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血管内皮细胞,经鉴定,贴壁细胞中血管内皮细胞所占比例>95%.

1.2.3 血管内皮细胞识别与量化分析

参照国际血液病治疗及移植工程学会推荐方案采集贴壁细胞,通过荧光激活细胞分类技术将CD45+细胞排除后得到CD45-/CD133+/CD34+细胞、CD45-/CD34+/KDR+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标志物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趋化因子受体4(CXCR4)、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冠脉病变特征分析

血管病变支数以及左主干病变、左前降支病变、回旋支病变、右冠脉病变、弥漫性病变、血栓性病变比例在瑞舒伐他汀10 mg组与瑞舒伐他汀20 mg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管内皮细胞形态鉴定

细胞培养6~7 d,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周围呈放射状分布的梭形细胞,早期集落中心为圆形细胞;继续培养至21 d后,观察可见细胞呈放射状增殖,细胞形态主要包括纺锤形、多角形,贴壁生长.荧光染色显示,超过90%的贴壁细胞双重染色呈阳性.见图1.

2.3 不同服药时间两组分泌型和功能型血管内皮细胞水平

服药7 d时,瑞舒伐他汀10 mg组CD45-/CD133+/CD34+细胞、CD45-/CD34+/KDR+细胞水平明显低于瑞舒伐他汀20 mg组,服药30、60 d时,瑞舒伐他汀10 mg组明显高于瑞舒伐他汀20 mg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冠脉病变特征分析

A.分化早期的分泌型血管内皮细胞;B.分化晚期的功能型血管内皮细胞;C.DiI标记的乙酸化低密度脂蛋白阳性;D.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I阳性;E.双重染色阳性.

表2 不同服药时间两组分泌型和功能型血管内皮细胞水平

2.4 不同服药时间两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结果

服药7 d时,瑞舒伐他汀10 mg组SIRT1、CXCR4、bFGF、VEGF水平明显低于瑞舒伐他汀20 m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30、60 d时,瑞舒伐他汀10 mg组SIRT1、CXCR4、bFGF、VEGF水平明显高于瑞舒伐他汀20 m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服药时间两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结果

3 讨 论

瑞舒伐他汀可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而降低肝细胞胆固醇的合成与分泌,进而调节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近年来的研究[10]显示:瑞舒伐他汀在降脂的同时,还能够促进腹主动脉瘤栓塞大鼠模型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分化,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活性来发挥作用.人体处于急性缺血状态时,反馈调节作用能够主动诱导循环血中的血管内皮细胞进入缺血区域,修复血管内膜,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外周血液循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细胞功能修复和定向分化过程与血管内皮细胞抗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血管新生密切相关.血管内皮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包括体外培养6~7 d的早期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培养21 d后的晚期血管内皮细胞[11].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和活性直接影响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转归,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减少会导致患者不良预后.如何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和活性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对于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的研究十分少见,无法为临床治疗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为此,本研究探讨了常规剂量与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在培养7 d时,瑞舒伐他汀20 mg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明显优于10 mg组,但随着瑞舒伐他汀干预时间的延长,瑞舒伐他汀10 mg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明显优于20 mg组.提示急性期时高剂量的瑞舒伐他汀能够有效聚集人体中储存的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其迅速成熟,分化为功能型血管内皮细胞,对人体发挥早期防护、修复的作用.而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较低剂量的瑞舒伐他汀有助于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内皮修复、新生血管生成等作用,对细胞生物学改变作用明显优于瑞舒伐他汀20 mg/d.早期血管内皮细胞能够提供营养支持,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晚期血管内皮细胞能够合成并分泌多种内皮活性物质,促进内皮细胞的成熟与分化,参与血管修复过程.内皮细胞成熟和分化过程中逐渐表达为特异性抗原标志物,能够与其他骨髓细胞、干细胞相区分.连续性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逆向转变及减少,低浓度的瑞舒伐他汀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高浓度的瑞舒伐他汀能够阻碍血管生成并诱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因此,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病程选择合适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瑞舒伐内皮细胞分化
有氧运动和精氨酸补充对高血压的干预作用及其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
眼库获取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评价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上调SIRT1减少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分化型甲状腺癌碘治疗前停药后短期甲减状态下甲状腺功能与肾功能的相关性
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心肌梗死PCI术后小鼠心肌线粒体稳态的影响
“糖衣”告诉细胞何时造血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瑞舒伐他汀对AMI超声心动图参数及血清MMP-9、Gal-3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