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美沙拉嗪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2021-05-06王美丽
王美丽
[中图分类号]R516.1 [文献标识码]A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结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程常复发和缓解交替出现。炎症病变主要弥漫分布于结肠和直肠黏膜。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出现的腹泻、血便、腹痛。内镜表现为结肠、直肠弥漫一致性的黏膜改变。美沙拉嗪为5-氨基水杨酸制药,对肠壁炎症有明显消炎作用。一般对所有溃瘍性结肠炎患者都推荐维持治疗。一般来说,维持治疗期的药物选择与诱导缓解期的药物相同,剂量一般为诱导缓解期半量。但近年来有全量较半量维持治疗有更好疗效的特点。本研究观察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全量及半量美沙拉嗪临床观察,现将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9年12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8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25~51岁,平均年龄(27.20±16.43)岁。纳入标准:①具有典型临床表现腹痛、腹泻及血便;②具备结肠镜或放射影像特征;③黏膜活检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组织病理学特征。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心、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③合并肠道恶性肿瘤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者;④存在胃肠道切除手术史者;⑤存在美沙拉嗪药物过敏或使用禁忌证。
两组患者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其中41例患者予美沙拉嗪3 g/d,设为观察组,余39例患者予1.5 g/d,设为参照组。两组患者同时口服双歧杆菌三联菌420 mg,2次/d。两组患者均进行监测腹痛、腹泻及便血症状出现,出现临床症状患者完善结肠镜检查。无临床症状出现,患者半年后完善肠镜检查明确肠镜下是否有活动性炎症改变。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表现观察包括病变的连续性和范围、结直肠上皮炎症特点、血管纹理变化、上皮增生和血管结构异常。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早期表现病变区域黏膜水肿、充血,正常血管纹理模糊、减少或消失。直肠相对最重,内镜下最基本特征为炎症为表浅、连续、弥漫性,其间无正常黏膜;内镜下,病变上皮充血水肿明显,且为颗粒样,质地变脆,部分区域有糜烂、针尖样或不规则的小白苔溃疡。,严重可有片状自发性出血。按中国溃疡性结肠炎分级标准:①轻度黏膜下血管纹理消失,黏膜呈颗粒状改变;②中度黏膜表面发红,伴黄色点状渗出,黏膜增粗、糜烂小溃疡,接触易出血;③重度广泛溃疡,明显充血水肿,有自发性出血特征。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发病率及内镜下表现。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进行表示,组问对比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症状发病率比较
观察组腹痛腹泻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便血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发病率比较[n(%)]
2.2两组内镜下表现比较
两组内镜下表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内镜下表现[n(%)]
3讨论
美沙拉嗪做为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首选用药,其作用机制为:①美沙拉嗪可抑制环氧化酶l和2、脂质氧化酶及血栓合成酶,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并有抗菌作用小剂量时促进前列腺素对肠道黏膜的保护作用。②抗菌作用,如抑制细菌毒素性产物脂多糖等的产生,减少对吞噬细胞的激活,减轻炎症反应。③抑制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抑制白细胞趋化、游走、脱颗粒及吞噬运动,抑制白三烯生成。④抑制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a,干扰素g及血小板激活因子的释放。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腹痛、腹泻及便血症状发病均低于对照组。电子结肠镜表现观察组轻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中、重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全量美沙拉嗪维持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优于半量美沙拉嗪。
综上所述,溃疡性结肠炎病情易反复,全量维持治疗有能有效控制肠道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