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损失顾客配助听器的“三选门槛”
2021-05-06黄立新
黄立新
第一道门槛:选时
听力损失俗称“耳背”,是一个渐进式发展的过程。在顾客决定干预听力损失的决策过程中,咨询环节所花费的时间较长,中间混杂着许多从不同渠道获得的、真假难辨的信息。前期,导致顾客犹豫和观望的主要原因集中在听力保健的认知方面。比如:我的情况属于听力损失吗?听力损失是正常还是不正常的?听力损失有没有危害?要不要去医院确诊?亲友中若有助听器佩戴者,其经验、评价、态度和建议,首先会影响顾客的决策。
在专业听力机构咨询、检查、确诊之后,顾客大致了解了自身的情况和改善听力损失所需的成本,这时他们又会在下列问题上徘徊:1.除了配助听器,听力损失有没有气功、理疗、吃药或其它快速治愈的办法?2.助听器是残疾人用品吗?3.助听器真的有效果吗?没有效果怎么办(可否借、换、退)?4.助听器价格贵,使用寿命有多久?家人可否共用?5.配机后调试、买电池、维修方便吗?维修成本高吗?
以上入门级问题的正确回答,结合个性化的沟通,是每一位合格的助听器验配师的基本功。顾客是否在意(认真对待)听力损失,获得初步信息之后是否有意愿采取行动寻求解决,这是关键。
听力损失需要及时采取行动吗?当然,但不一定。排除一些特殊疾病引起的听力损失,一般情况下配助听器无需挂急诊。多数老年人的听力损失是慢性而非急性的,即顾客他们可能会等。等什么呢?等“不得不配”(听损变成听障,严重影响生活)的时候,或者等一个好价格(促销优惠)。等一款更合适的产品(新产品上市)。等找到更值得信赖的专业验配机构和验配师(专家活动),也可能等当地残联的项目申领……
选择医院的患者可能对助听器价格还有一定的宽容,但选择门店的顾客,一定会要求得到某种优惠。因此,通常顾客会选择下列时机:促销、店庆活动(打折)、节日(优惠)、请老顾客、亲友抽空陪同(推荐和参谋)、阅读科普文章之后电话咨询、预约等。
在得知助听器的价格之后,性价比和期望值便始终贯穿在顾客的决策过程中,顾客常常因缺乏听力认知而拖延,因众说纷纭而犹豫,因价格混乱而退缩。所以,选择什么时候配助听器,也和行业生态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最终决定采取行动了顾客选择去哪里配机呢?也就是说,在四处咨询、“货比三家”之后,哪个“址”会脱颖而出呢?
第二道门槛:选址
顾客配机首选的地点,与其认知和消费观念有关。在上网查询、向身边的亲友咨询之后,接下来有人会直奔医院耳鼻喉科或听力门诊,有人会寻找专家听力中心。也有人会就近去拜访助听器门店。一般来讲,儿童首选医院或听力中心,老人首选普通门店,似乎有一定的普遍性。
此时,顾客未必明白“专卖店”、“验配店”、“听力中心”和医院耳鼻喉科(听力门诊)之间到底有何区别,是硬件还是软件上的区别,或者硬件、软件都有区别。这是一个普通听损者比较难准确回答的问题。实际上,听力损失的干预根据病因和程度可以有医疗和保健的区别,因而听损者也可以有患者和顾客的区别。
许多助听器门店门庭冷落,验配师对顾客翘首以盼,有没有想过在以专业和打折为两端的天平上,顾客是怎么平衡的?他们把信任的砝码加在哪一端?在此,我们不得不提到体验和口碑。
关于顾客体验大家已经说得够多了。助听器行业不乏用心、细心的专业人士,但顾客的服务体验总体上仍然肤浅且同质化严重。体验不在于起个“医学验配”的名号,或者配置高端专业设备、制定标准流程,关键是服务细节要经得起比较,这样才能获得正向的差异化。
当顾客根据亲友“找某某门店(和某某老师)”的推荐来拜访验配师,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口碑的指引作用,还会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感受到口碑的力量——他们与随机来访的顾客有明显的不同。验配师的口碑在顾客中间口耳相传,对“选址”以及后续的沟通效率都至关重要。
口碑除了对专业的评价,也包含了价格的灵活性或服务质量的优劣。助聽器是一项健康消费,专业是基石。在此基础上的服务方便、价格优惠等才有意义。热衷于宣传打折促销的行业人士,一部分人是将自己看重价格的观念强加给市场了,另一部分人则是迁就和迎合市场的某些消费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时代,网址和地址同时存在。有机会我们会更深入地谈谈地址和网址,这都应该包括在“选址”中,或者更准确地说,网址是在试图突破地址的局限。打造一个网址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绝不亚于经营好一个地址。
把听力中心装修得既专业又漂亮,除去设计中可能会有独具匠心的地方,基本上只要肯花钱就能够做到。不过。先进的专业设备、性能优异的助听器,要发挥作用还是离不开人,即验配9币。
第三道门槛:选人
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不找助听器找验配师”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新顾客选人和老顾客“认人”就是证明。但在另一方面,人才匮乏的助听器行业却冒出了很多“专家”甚至“教授”,大大增加了顾客选人的难度。难,是因为顾客没有能力去辨别或区分听力学专家、产品专家、验配专家,以及真实的、包装的或是自封的“专家”。因为专家无须评聘,也没有监管,很容易被当成一个随意张贴的标签或一顶人人可以戴的帽子。
针对疑难杂症和对配机效果总是不满意的顾客,转诊或请专家会诊是合理的。然而大家经常见到的,却是现场服务和价格优惠演变成了专家促销。实际上,“专家”的真实身份很可能只是销售经理。过度宣传和依赖“专家”弊大于利,下面我们来讨论这背后的逻辑。
从顾客的角度思考,如果承认专家是一个专业的标杆,那就意味着非专家的验配质量是“不那么专业”的,要么价格必须打折——零售价才是没有折扣的专家价;要么门庭冷落——顾客在等待专家活动以便钱花得放心一点。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如果要维护专家的专业形象,体现专家服务的价值,专家活动不宜与促销挂钩,“专家优惠价”更是大忌。
既然今天的“专家”已经被过度商业化、庸俗化了,我们大可不必贪恋或渴望“专家”那个标签或那顶帽子。多数人的选择,应该是做一名有技术、有口碑且“自带流量”的验配师,内心平静而不浮躁。
上述选时、选址和选人的“三选门槛”是相互关联的。对行业有一定了解的顾客,会首先确定验配中心或验配师,这就同时确定了地点,即人和址是相对一体化的(流动验配师除外),而拜访时间则需要双方尽早安排,达成预约。
“小白”型的顾客,会拖到某个时间节点才付诸行动,初步体验之后选择方便的、价格有弹性的地点,除非有亲友推荐开始不会想到选人。一些贪图价格便宜的顾客免不了走弯路,在吃亏之后才可能意识到“选人”的重要。
我们聊了选时、选址和选人,唯独没有提选品牌、选产品。事实上,顾客一旦选定验配师并建立了信任,品牌和产品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因此,听力科普的任务,就是破除“三选门槛”,提高公众的听力保健意识,从货比三家的产品思维,转变为人比三家的服务思维。
(责任编辑/崔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