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清华,新书院

2021-05-06贺佳雯南方周末实习生刘欢李福妃

南方周末 2021-05-06
关键词:通识书院清华

南方周末记者 贺佳雯 南方周末实习生 刘欢 李福妃

2021年4月25日,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女孩戴着校庆特别版口罩。

ICphoto❘图

2021年4月23日,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期间。日新书院的名字,正来源于“人文日新”。

IC photo ❘图

★书院从招生到培养都独立于学院,且“没有学科建设任务,没有研究生培养,也没有组织科研的要求”。

书院的“专”也带来了风险。颜明身边也有因为选择专业失误、不能转专业,而陷入烦恼的同学。

“之所以放在强基计划背景下来做,一方面它和强基计划对人才的培养方向契合。另一方面,是为了先在小范围试点。”

2021年4月25日,北京春日,无霾。

京西北郊,清华大学正在庆祝110周岁生日。阳光洒在新清华学堂顶端,这座百年校庆前夕落成的建筑,由4位校友捐赠,有着堪与国家大剧院相媲美的声学效果。

建校110周年大会在这里举行。校长邱勇回顾清华的发展历程,说“这是一条人文日新、坚持改革创新之路”。

对于“人文日新”的含义,邱勇如是解释:“‘致知穷理,学古探微,不断创造新知是人文日新。”

这句话也包含了清华大学2020年成立的五所书院中三所的名称由来,分别为日新书院、致理书院、探微书院,另两所为未央书院和行健书院。

从100周年到110周年,过去十年间,清华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启动综合改革。2014年10月31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同意《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备案的函。

一系列综合改革中,“书院制改革”是颇有意思的一项。尽管清华并非书院制改革的先行者,但其对接强基计划、相对独立于学院体系的做法,被视为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重要一环,也为正在酝酿和发生的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方式转变,提供了一个参照范本。

首届学生:享“特权”也冒“风险”

大一学生颜明当了4天校庆志愿者,主要负责接待校友。“探微书院的第一届学生”,她会这样介绍自己。

探微书院,主要培养化学生物学(含工程衔接方向)专业人才。

一年前,刚看到清华发布强基计划招生方案时,“强基”“书院”这些名词对颜明而言还非常陌生。颜明高中成绩其实“够不上”清华,也没有参加竞赛的基础,报“强基”没有很强的目的性,只是“试试看”。

作为清华新事物,书院从招生开始就独立于学院。以清华2020年招生计划为例,全校总招生人数3800余人,其中5个书院共招收11个专业共939人。

日新书院一位导师回忆,2020年8月25日下午,五个书院的班主任、导师及辅导员两百余人,在经管报告厅召开了首次工作会议。当时,校党委副书记过勇这样解释书院制改革:可以为学生设计专门的培养计划,实现本研贯通;通过导师制、小班制等模式,激发清华教师的育人热情;应该具有独特的书院文化。

尽管独立,但书院没有自己的学科和专任任课教师。未央书院的学生刘俊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小班制体现在部分专业课教学,一个班30人左右,基础课程还是“回到学院跟着上”。

对于书院管理和原本的学院管理的区别,颜明的第一认知,也是最直观的感受在于:书院的学生入学前就选好了细分专业方向,而在学院框架下,同一专业大类的学生到了大一下学期,才会考虑怎么选细分专业。

真正进了书院,颜明更明显感受到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服务于国家的尖端人才。“(老师)更多会建议我们读硕士、读博士。”

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也更近。一入校,五六个学生就会配一个专业导师。这一培养模式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享受了不少科研“特权”,行健书院的一帆就为此很兴奋。

行健书院的培养方向,是理论和应用力学。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到实验室里去听人家的组会了。”一帆说,除了固定的导师制度,书院每学期还会开设类似科研入门的课程,让学生自己找感兴趣的专业导师聊,去试图“蹭”进他们的课题,或者看能不能参加一些很简单的实验。这在学院里还比较困难——在书院,可以更早了解到本专业不同方向的信息。

不过,书院的“专”也带来了风险。一些学生因为选择专业失误、不能转专业而陷入困惑。

刘俊“越学电气(本专业)越不感兴趣”。面对类似的困惑,一位书院班主任给了两条建议,第一,不转专业,在所选专业中找到自己相对感兴趣的具体方向。另一条,书院也在考虑做“一人一策”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可以向书院申请调整自己的培养方案,书院单独对学生设置培养要求。这一方案相对更灵活,但目前还没有实际的实施先例。

实际上,早在填报志愿时,学生都不会忽视“不能转专业”这一硬性条件。颜明说自己更看重学校,所以在选择时,只排除了不喜欢的专业。

一位同学高考是“3+3”,高中没选化学课。他被强基计划录取后,成绩不是特别靠前,被调剂到了探微书院的化工专业。他一下就懵了,很多基础课程对他来说都太难了。

其所在书院的一位辅导员解释,书院制改革的第一届,肯定有些问题是之前没考虑到的,往后在前期填报时,学校也会注意引导。

书院人才培养侧重“专”,也兼顾“通”。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为学生加开一些更多元的通识课程。另一方面,专业基础课也要求“开齐”,相比学院,基础必修课程的难度更高。

在学生生活方面,最大的实际影响是让同一书院不同专业学生混住,目的是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多一层讨论空间。

一帆就受益于“混住”。一帆的专业方向是土木工程,上基础课时要画工程图。有一回,全班都被一幅旋转体的三视图给难住了。最后,宿舍里一位学航天的同学换了个角度分析,一帆一下就走出了思维定式,图怎么画也就清晰了。

“同专业的同学在一起讨论,容易被同一种思考路径限制。其他班的同学因为没学过这门课,出发点跟我就不太一样,一下就看到这个图的本质在哪里,像是一语道破天机。”一帆觉得,书院提供了更融合的生活空间,能促进同学们相互启发,跨学科分析、解决问题。

书院和同类专业学院也在融合。颜明说,书院得到更多科研资源支撑,是因为专业学院的科研课题和活动都向书院开放。而第一届学生没有前辈,当他们遇到问题,辅导员也会邀请学院的学长学姐来解答。

“等于用着专业方向院系和书院两方面的资源。”颜明说。

书院与学院:“酝酿良久,有一定张力”

要做到这样的融合,改革内部存在可想而知的张力。

清华书院管理中心相关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坦承,要协调好书院和学院的关系并不容易。“书院制管理酝酿良久,之所以放在强基计划背景下来做,一方面它和强基计划对人才的培养方向契合。另一方面,是为了先在小范围试点。”该人士指出,改革总有一定张力,如何处理“新书院”和“老学院”的关系就是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清华选择的路径是“另起炉灶”。书院从招生到培养都独立于学院,“没有学科建设任务,没有研究生培养,也没有组织科研的要求。”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此前接受采访时如是介绍。这有可能让学院感觉“生源被抢”。而书院成立时间不长,具体培养过程中,又往往需要借力于学院。

一年前,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余潇潇曾发文,谈论清华强基计划招生培养一体化方案的设计中,吸取的书院制探索经验。

经验源于早在2014年设立的“住宿制文理书院”新雅书院——清华为探索本科教育改革做的创新。

起初,新雅书院没有独立招生权,在学校试点了两年二次选拔,2016年,首次面向全国招生60人。同一年,清华推出“大类招生”改革,机械类作为第一试点学科。

两项改革的共同点在于,新生入学时同样不分专业,首先接受以数理、人文和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小班通识教育。一年后新雅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清华大学各专业方向(临床医学等个别专业除外),或选择交叉学科发展;大类的学生则在圈定一类专业范围内选择细分专业方向。

甘阳2017年起任新雅书院院长。他曾介绍学生的趣事——“学生第二年(要选专业),叫‘确认专业,不叫‘分流,因为他们四年都是在新雅,并不是分到院系去,只是选一个专业”。

新雅书院从学院中独立出来,自主性更大。相应地,培养体系也更具有“书院特色”,其一正是更重视通识教育。

学生入学第一年有两套通识课程:理工科、人文社科。最低要求学生选够三十分左右,但实际上学生选的分值还要高出不少。这要求比清华一般的学生要高——一般学生通识教育的要求是13个学分。

在新雅2020届毕业典礼上,甘阳总结说,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并力图让学生通过通识教育培养专业以外的另一认识视角。

“从清华传统和实际出发,探索通识教育对理工科学生的价值和意义,致力于让学生不再是一个狭隘的专业人,同时也是一个对人类文明有成熟思考和价值判断的人。经过6年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经验。”余潇潇写道。

新雅的探索,为2020年成立的五所书院提供了一个改革范式。例如前述不同专业学生混宿的“生活学习共同体”制度,也源自新雅。

前述书院管理中心人士说,五大书院的设计从命名到专业划分都经历了严密、反复的研讨论证。“另起炉灶”的方式,虽然能专注于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向,但另一方面是还欠缺专业资源支撑。因此,书院还是要和同专业学院合作,共享资源,才能慢慢发展起来。

“通专融合”:是改革,也是回归传统

回顾清华过去十年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通专融合”的理念贯穿其中。

十年前,百年清华对外公布2012年自主招生新政——新百年计划。计划对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实行有针对性的选拔,分别针对“通才”“天才”和“寒门学子”,推出领军计划、拔尖计划和自强计划。

其中,领军计划重在给“通才”拓宽通道,力争发掘出一批志向远大、追求卓越、素质全面的学生,未来成长为可堪大任的领军者。时任招生办主任于涵表示,领军计划的选拔需要经过一轮轮筛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取得这一资格的学生同样能在所谓“应试教育”中考取很好的成绩。这说明当前的高考选拔体系在选拔人才方面,有一定合理性,并不只是把会考试的孩子选拔出来。

清华素有每四五年开一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传统。过去十年在2013年和2018年的两次讨论会上,重点探讨的改革思路,正是本科教学体系要坚持“通专融合”——“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2013年11月12日,在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上,时任校长陈吉宁指出,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年后,校长邱勇又重提,在人才培养中如何处理“通”与“专”的关系,是清华在办学过程中持续探索的重要问题。

某种程度上,这些讨论,其实是对清华传统的回归。建校之初的清华,就有“三会通”的传统,即“古今会通,文理会通,中外会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梅贻琦校长,坚持“通才教育”,在其上任第三年的开学典礼上,就决定“一年级新生并不分院系(工院除外)”。

2001年,清华大学90周年时组织的1941级校友茶话,就有不止一位校友谈到:“清华在过去、现在,以至将来都在培养‘通才。”

1941级的清华师生,是在艰苦的条件下,与北大、南开师生共读“西南联大”。西南联大重通识教育的办学理念,在课程设置和学习要求方面都有所体现。据校友回忆,“大一国文、英文、中国通史、逻辑学、一门社会科学、一门自然科学,还有伦理学等等”都是必修课;除此之外,“联大还规定,文科学生必选一门自然科学,理科学生必选一门人文科学”。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黄培云曾在回忆文章《清华园与西南联大》里提到,“清华教学方针是通才教育,各院系比较重视基础,又各有侧重。”黄培云还提到,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吴有训教授当年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时说,“每个学理科的学生,都不能只学习本专业课程,而应学习一些相关相近的其他科目,甚至是人文课程。”

时至清华百年,书院制改革则是“通专融合”的新时代产物。前述书院管理中心人士透露,书院制改革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未来影响并非局限于强基计划招生的小部分群体。

以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2020年五所书院成立仅一周后,该学院本科课程融入日新书院。在院长柳斌杰眼里,“停本扩研”这个决定,是根据党中央的部署,深度推进教育和教学体制的改革。

“书院培养方式,就是朝着‘强基础、重交叉、促融合的方向迈进,从体制上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这次决定人文学科减招本科、增加研究生,也是人才培养结构上的改革探索。”柳斌杰说。

2021年3月4日,校庆前夕的清华大学,又成立了一个新的书院——求真书院。这是为保障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展,书院将面向全球招收表现出突出数学潜质和特长,并有志于终身从事科学研究的中学生。

“书院制改革的效果不是第一届,或者几届能看到的,清华希望的是十届、二十届里,看能不能真正培养出这个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人。”探微书院一位班主任说。

(应受访者要求,颜明、刘俊、一帆为化名)

猜你喜欢

通识书院清华
Notes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是心动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华路156号
孙清华作品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