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通讯员”吴松营:“当时知道他来,大家真的高兴”
2021-05-06高伊琛
南方周末记者 高伊琛
★我当时听,就觉得老人家是讲给全国、讲给全世界听,中国一定要继续改革开放,这些话在当时是多么的重要。
深圳最早总结出孺子牛的精神,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继承了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没有这么多开荒牛、开拓者,深圳起不来。
今年77岁的吴松营,曾是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为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92年,邓小平南下视察深圳时,他直接负责了邓小平在深圳的记录工作,全程记录了当时发生的点点滴滴。2014年,人民网在一篇报道中称他为“春天通讯员”。
除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外,他还曾任深圳特区报社长兼总编辑、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党组书记兼社长等多个职位。因为见证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图书《一九九二春 邓小平与深圳》、纪录片《历史的抉择》以及后来红岭路邓小平巨幅画像都与他有关联。
2021年4月26日,南方周末记者在吴松营的办公室对其进行专访。
南方周末:能否谈谈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视察,为什么具有如此重要的历史地位。
吴松营:那时,党内对改革开放有争议,认为窗门打开了,臭气进来了,苍蝇也进来了。做什么事都要问个姓“社”姓“资”。争论的结果是很多地方停工停产,像深圳的外来工都回家了,没人干活了,工厂关门了。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国家像一条航船,没有方向,在大海里面打转。
现在回头来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这条经济发展曲线,发展最快是在1984年到1988年,每年的发展速度都超过20%,但是到了1989、1990、1991这三年,完全缓下来了,就像个“U字形”。所以邓小平来南方的目的,就是推动改革开放,所以当时知道他来,大家都真的高兴。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保证了中国这条航船朝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方向继续走。我当时听的时候,就觉得老人家是要讲给全国、讲给全世界听,中国一定要继续改革开放,这些话在当时是多么的重要。
南方周末:当时陪同视察的过程中,你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细节?
吴松营:邓小平当时已经88岁了。耳朵不太好,很多话都要女儿给他传,讲话也不利索。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国贸大厦讲话。人虽然老了,但是他的头脑还是很清醒。
当时,他坐下来,根本不需要汇报,自己一直讲,谈了半个多小时。大家都在认真听他说话。我先站在后边记录,后来蹲在他后边记。
当时就感到,老人家看问题,看得更高、更远,他讲社会主义应该怎么样,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哪里。因为超时了,女儿提醒他后,他收得非常漂亮,说“人老了,岁数大了,话也多了,有些话还词不达意”。他把这个话讲了,是很清醒的。
南方周末:你当时怎么向邓小平争取公开报道的?
吴松营:等到1月23日,邓小平要启程去珠海那天,吃过早餐,我与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灏就到桂园门口等着,打算当面汇报。站了一阵子,邓小平与夫人卓琳就出来了,我们赶快迎上去。
我跟李灏同志提出几条理由:第一条,他老人家讲话太重要了,对国家对党一定有很重要的影响。第二,现在国外媒体乱编乱传道听途说,有些歪曲了他的讲话。第三,我们自己的媒体,市委机关报报道出来,能正视听。
邓小平有些听不清楚,女儿邓榕又在旁边大声重复:李灏同志他们说,希望公开报道。他想了想,摆摆手,笑笑说,“不破这个例。”
南方周末:但是你们还是坚持做了报道。
吴松营:当时我们是考虑很多的,也冒很大风险,但还是觉得应该做这件事。毕竟是顺应历史潮流。报道发出后的那一周是最煎熬的,没有人来批评,又没有人表扬。这么大的事儿,全国都在传。后来,中央也开始宣传了,开始继续坚持搞市场经济,我们就变得好像功劳很大,得了各种奖。
南方周末:你觉得深圳为什么能在改革开放中创造“深圳奇迹”?
吴松营:我在深圳四十多年了,深圳的发展都基本上参与了。深圳原本是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能够发展,很重要的是依靠人的精神财富。我刚来的时候,连路都没有,菜也没得吃,要到周围去开荒种菜。有些外地来的人去市委宿舍,以为是去“小香港”,原来是到了“南泥湾”。当时,一看市委干部在开荒种菜,有些人就把组织介绍信、户口本揣在口袋里跑了,但是很多人坚持下来了。
1993年,我调来报社当社长,整个深圳特区报社只有8000万,我们盖了报业大楼,没有用政府的钱,去银行贷款。所以,深圳的发展主要靠一种改革的精神,把中央的政策最大化地发挥作用了。
深圳最早总结出孺子牛的精神,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继承了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没有这么多开荒牛、开拓者,深圳起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