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爱国主义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探析

2021-05-06鲁涧行刘佳欣姚林陈竞蓉

文教资料 2021年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劳动教育

鲁涧行 刘佳欣 姚林 陈竞蓉

摘   要: 爱国主义和劳动教育融合具有可行性和必然性。两者融合的内容在于明理与劳动认知、弘文与劳动技能、共情与劳动情感、力行和劳动实践深度融合,逻辑清晰,融合的过程层层递进,融合的侧重点在于信息社会的创新形式,着力点在于劳动实践。劳动教育活动是中小学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通过劳动实践激发学生对家乡山河锦绣的自然之爱、对勤劳不辍的劳动之爱、对求知创新的奋斗之爱、对朝气蓬勃的生命之爱,从而上升到对复兴中华的梦想之爱。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深度融合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民携手共同抗击疫情。抗疫期间涌现出一批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志愿者还有潜心耕耘的科研工作者和劳动者,他们用艰苦劳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力行彰显爱国情怀。2020年1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愛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要求在教育系统扎实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把共同抗击疫情作为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和鲜活教材[1]。这一次战“疫”是理想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教育、忧患教育的生动教材,要进一步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爱惜生命、尊重生命、养护生命的人生智慧,增强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弘扬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精神[2]。这给予爱国主义教育新启示:深度融合爱国主义和劳动教育,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劳动教育,在劳动实践中贯彻爱国主义精神。

一、爱国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每一种教育教学行为,都可能对孩子的生命成长具有综合影响,产生融合效应,“各育”的成长效应往往是相互贯穿、相互融入、相互滋养,即“相互融合”的[3]。五育融合的教育新系统给予爱国主义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启示。

(一)爱国主义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内容。

明理、弘文、共情、力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生明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要务;弘文营造爱国主义文化氛围,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在于产生爱国主义情感共鸣,共情是爱国力行的情感认同基础,力行是爱国情怀的具体落实。力行是把爱国主义精神贯彻落实到自觉行动当中。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拳拳之情,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劳动认知、劳动技能、劳动情感(或劳动审美)、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劳动认知即劳动知识和劳动观;劳动技能即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技能;劳动情感是在劳动活动中获得对事物的审美和情怀;劳动实践的教育即劳动实践活动,包括自我和他人服务、志愿服务等。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乐业敬业精神,尊重劳动人民、劳动成果,形成劳动光荣、劳动快乐的价值观。

(二)爱国主义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内在关系。

爱国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艰苦奋斗、辛勤劳动是前者的重要特点,也是后者的重要内容,二者联系紧密。可见,爱国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具有可行性和必然性。

1.融合的逻辑。

爱国主义教育在明理、弘文、共情、力行的内容分别与劳动教育的劳动认知、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劳动实践的内容一一对应,融合互通。

一,明理和劳动认知是爱国主义和劳动教育的第一要义,学生心中明理、认知全面是教育效果的基础。爱国明理是学生在认知层面的爱国意识,劳动认知的教育是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劳动观。把爱国主义与劳动教育两者的教育内容紧密融合,紧扣热爱劳动并为祖国创造劳动价值的主题。爱国明理教育不再是抽象的爱国主义,劳动教育不是单一的劳动认知教育,两者深度融合使爱国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进行得更深入透彻。

二,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文化是弘文的教育。传承劳技知识,弘扬劳技文化,是劳动技能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中华民族的劳技知识而熠熠生辉,劳动技能是弘文教材中先进人物都具备的能力。可见,爱国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互通体现在文化弘扬和劳技传承的融合。

三,共情是爱国情怀的情感共振,劳动情感是劳动之爱的感情回响,两者都是共同加强情感认同教育。爱国情怀包括热爱劳动的情怀,劳动之爱的情感触发在爱国情怀的大前提下更能产生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

四,劳动实践加强劳动认知、巩固劳动技能、激发劳动情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主体。爱国力行通过劳动实践彰显爱国情怀,劳动实践使劳动情感、爱国情怀得以加深,两者融合互通。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有紧密的内在逻辑。

2.融合的过程。

爱国主义与劳动教育融合路径是从认知融合到情感融合再到实践融合的递进过程。认知知识到情感共鸣到力行实践是一个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过程。反过来,身体力行的实践过程又是对劳动情感和共情、劳动技能和弘文、劳动认知和明理的负反馈过程。身体力行是加深情感共鸣、巩固劳动技能和中华文化、加强劳动认知和爱国明理的关键环节。爱国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的四个要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影响。

3.融合的侧重点。

信息社会,互联网的信息摄取成为大众广泛需求。爱国主义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既要保留工业社会的劳动实践也要侧重于迎合信息社会劳动的创造性。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高度关注信息社会的劳动形态特点,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将成为信息社会劳动的新常态[4](36-39)。两者深度融合要紧跟时代趋势,侧重于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进行彰显爱国主义精神的创造性劳动。

4.融合的着力点。

劳动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教育者把爱国主义精神引入劳动教育活动中,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形成敬业乐业的劳动观,在劳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培养中小学生热爱家乡从而上升到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怀。

图1   爱国主义与劳动教育融合的逻辑和过程

二、爱国主义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实践路径

中小学时期是加强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时期。当前,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多以灌输为主,存在“任务观点”“形式主义”“途径方法单一”“内容不切实际”等现象,忽略了厚植爱国主义的关键环节——力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从抽象灌输上升到行为体现,让学生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把国家之爱融入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活动的实践途径培养学生对家乡山河锦绣的自然之爱、对勤劳不辍的劳动之爱、对身体力行的实践之爱,从而上升到对复兴中华的梦想之爱。

(一)爱国明理与劳动认知教育融合。

品德培养是爱国明理与劳动认知教育融合的重要内容。诚实守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体现,诚信是学生品德培养的关键。培养学生诚信品德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学习诚信倡议书,让学生成为“诚信监督员”,间接影响家人朋友;制作以“争当诚信学生,争创诚信校园”为主题的黑板报,通过学校广播站通知表扬拾金不昧的事例,营造校园诚信氛围等。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爱国明理与劳动认知教育的主要形式。教育者通过传递爱国理念扩大学生的认知视角。融合两者的主题教育内容使爱国主义具体化,也将劳动教育升华到爱国层面。例如学习道德模范王进喜的事例时,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弘扬铁人王进喜把自己的梦想同祖国石油事业发展紧密联系的爱国主义精神,劳动教育则强调弘扬铁人王进喜的劳动态度、工匠精神,但两者殊途同归,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把两者融合互通可以引导学生达到用劳动创造价值、报效祖国的思想认知高度。

(二)爱国弘文与劳动技能教育融合。

爱国弘文教育是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华农耕文化、劳动智慧、劳动技能等,激发学生的国家自豪感。例如在纯手工劳作的传统农耕时代遗留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这些劳动技能成为当今学校课堂内容,如手工剪纸、雕刻技术等。爱国主义与劳动教育融合互通体现在劳动技能课上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瑰宝,通过劳动技能的习得激发学生对国家璀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

(三)爱国共情与劳动情感教育融合。

爱国主义与劳动教育的情感认同的深度融合体现在学生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维护家乡的美好环境,感受家乡的人文历史,引导学生从对家乡的真挚热爱上升到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学校充分结合当地人文资源、红色资源、生态资源,组织学生们在户外观赏景致、走进大自然,感受家乡的一山一水,用双眼观察家乡的美好事物,用笔和纸记录画面和感想;感受家乡人文历史底蕴,引导学生欣赏并创作诗词歌赋,把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融入诗句,增强对家乡和中华文化自豪感;引导学生维护家乡环境,通过清扫街道、拾捡垃圾的志愿活动,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热爱家乡。在教育活动中贯穿爱国情怀教育,引领學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上升到对爱国之情。劳动情感贯穿于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情怀在劳动教育活动中产生情感共鸣,两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四)爱国力行与劳动实践教育融合。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无数抗疫志愿者挺身而出,把爱国精神体现在劳动实践中,融合在劳动实践中的爱国主义会迸发出更大的教育力量。在劳动实践中引领学生热爱劳动团结同学、服务人民、亲近家乡自然,从而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1.爱国从劳动开始——热爱劳动,敬业乐业。

工人和农民是国家的主要力量,其重要特点是用勤劳双手创造无限价值,因此学生要通过辛勤劳动培养培养敬业乐业的劳动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服务劳动,整理内务、拖地、洗碗等,通过日积月累的点滴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信念;让学生在浇灌田地、培育植物等劳动活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既提升审美情感,又形成艰苦劳动的意志品质。通过体验式活动让学生感悟自身的变化与成长,理解辛勤劳动对丰富和发展自我的重要性,踏实奋进,用辛勤劳动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2.爱国从团队合作开始——荣辱与共,凝心聚力。

团队合作精神是集体主义社会中的核心精神。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团队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攻克难关的意志品质。劳动活动课中组织团队合作游戏,凝聚班级团结力,形成昂扬向上的班风校风;在集体分工大扫除劳动中,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共同美化集体环境,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在运动会团体项目中鼓励学生为班级团体争光,充分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在团队中感受到责任感和荣辱感,从而上升到与国家共荣辱的担当意识。

3.爱国从求知创新开始——树立理想,勇于担当。

科技来源于创新,是国家第一生产力。中小学生求知欲强、可塑性强,敢于探索和追求新鲜事物,要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的劳动活动中培养培养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的创造精神,为国家的科技创新注入力量。劳动与技术课不仅要促使学生在动手中发展能力和思维,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报效祖国的理想。学生在劳技课上学会了如何把一块木头变成一个工艺品,如何把看似无用的垃圾变成“废宝”、如何用几根电线和仪器点亮灯泡等。学生在掌握一门劳动技术后切身感受到创新想法和动手实践的力量,想要利用活跃的创新思维做更多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事,由此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功用目的。

4.爱国从志愿服务开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无私奉献、心怀大爱的抗疫志愿者是爱国主义教育鲜活的实践教材。引导学生志愿服务和关爱他人、奉献社会,通过劳动和付出感受助人的快乐,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例如,以“树新风”为主题,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帮助社区居民和村民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如倒垃圾、递送物品等;以“美化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及学校周边的大扫除活动,开展生态环保志愿服务;以“献爱心”为主题,开展关爱老人志愿服务活动等。

5.爱国从生命教育开始——认识生命,热爱生命。

生命教育核心目标在于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最终实现生命价值。生命在灾难面前如此脆弱,这启示学校推行生命教育刻不容缓。让同学们体悟生命的内涵,挖掘潜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第一,掌握生存技能: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第二,领悟生活智慧:承担责任,奉献精神;第三,创造生命价值: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学校通过开展生存技能活动课,组织学习灾难求生技能和户外素质拓展增强学生生存技能、强健学生体魄;通过养育盆栽植物,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生命历程,从而认识生命、养护生命,通过生命主题活动课引导学生爱惜生命、感恩生命等。

6.爱国紧随信息时代——信息创造,形式自新。

信息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依托于互联网创造性劳动。要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渠道关心国家时政热点,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创造脑力劳动成果,引导学生创造爱国主题的文章书法、海报视频等劳动成果,宣扬爱国主义思想;借助信息平台开展线上思想讨论会,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故事讲述,抓住重大节日的时间节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将爱国主题融入鲜活生动的教育内容[5](54-58)。

赓续爱国主义精神,彰显爱国主义情怀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新时代爱国主义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是知、情、意、行的融合贯通,是认知明理、情感认同、爱国情怀化为自觉行动的相互促进。爱国不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和口头上,而是在力行中感受知、情、意的流露,通过劳动力行深刻领悟和贯彻落实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的通知[Z].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1416/s255/202002/t20200219422378.html,2020-01-20.

[2]赵凌云.大学生如何在战“疫”中成长[N].中国教育报,2020-3-2(05).

[3]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OL].中国电化教育,2020-04-28.

[4]班建武.信息社会劳动形态的变迁与劳动教育的新课题[J].中国德育,2019(2).

[5]闫方洁,陶瑞.新时代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5).

本文系2019年度长江大学创新创业训练专项计划项目: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五育并举视野下美丽山村家校融合一体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编号:HL20191048915)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陈竞蓉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劳动教育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