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间戏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021-05-06庄仪娟
庄仪娟
[摘要] 随着音乐教学中新资源的引入、新方法的应用,福建地区闽南民间戏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得到了很多关注。综合运用文献综述法与问卷调查法研究发现,虽然闽南民间戏曲的应用环境较为良好,但也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制约其未来的发展。本文对闽南民间戏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有效的应用策略,以期促进闽南民间戏曲的发展。
[关键词] 闽南;民间戏曲;小学音乐
得益于一系列创新教学法的应用,学校的音乐教学的创新性较以往有了一定程度提升,且教学创新环境愈发良好。在这一背景下,民间戏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尝试不断增加。而对部分小学音乐教学状况分析发现,无论是对闽南民间戏曲的应用,还是其应用价值的凸显,教师都缺乏整体观照、全面认知。鉴于此,实有必要探寻更好的闽南民间戏曲应用策略。
一、闽南民间戏曲应用概述
闽南民间戏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也是很多教师积极进行闽南民间戏曲应用的直接原因。[1]一方面,闽南民间戏曲的应用能够切实带动小学音乐教学形式的创新,同时也可以较大程度上丰富音乐教学内涵,对提升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闽南民间戏曲能够较大程度上拓宽学生的音乐认知,加深学生对民族、民俗相关音乐的认识,对于培育学生音乐素养有很大帮助。因此,无论从教师教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学的角度,闽南民族戏曲都有必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得到较好应用。但也要注意到,大部分小学音乐教师缺乏闽南民族戏曲的教学应用经验,所以需要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对相应民族戏曲的应用事宜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二、闽南民间戏曲应用现状分析
1.应用目标模糊
闽南民间戏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环境虽日趋优化,部分教师也进行了相应的应用尝试,但从实际应用状况来看,大部分教师缺乏应用经验,缺乏明确、具体的应用目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需要兼顾的教学内容较为多样。部分教师仅仅将提升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性作为闽南民间戏曲的应用目标,导致其应用价值固化。不仅如此,大部分教师并未对民间戏曲的应用进行系统规划,应用目标自然十分模糊。因此,闽南民间戏曲应用的盲目性特征十分明显,新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流于形式,使得教师无法基于目标达成状况对闽南民族戏曲应用状况予以较好掌握。
2.应用形式单一
对闽南民间戏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产生影响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其中应用形式的影响最为直接。闽南民间戏曲的具体应用形式不仅会对应用进程产生影响,还会对最终的应用成效产生极大的影响。现阶段,闽南民间戏曲应用的形式较为单一成为应用层面的共性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多数教师缺乏闽南民间戏曲的应用经验有直接关联。单纯地进行闽南民间戏曲赏析虽然能够加深学生对民间戏曲的认识,但并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闽南民间戏曲应用价值的充分发挥。这表明,闽南民间戏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依然有很大的调整与优化空间。
3.应用知识讲解不到位
闽南民间戏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存在很多不足,最明显的是应用进程中知识讲解不到位。闽南民间戏曲是受特定区域文化影响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不仅较大程度上丰富小学音乐教学内涵,同时也具有其他层面的应用价值。很多教师将闽南民间戏曲与一般意义上的音乐教学区分开来,机械地应用闽南民间戏曲,不注重基础性音乐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难以对闽南民间戏曲这种艺术形式形成深刻和全面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学唱闽南民族戏曲的积极性就会大为降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也无法得到有效培养。
三、闽南民间戏曲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明确闽南民间戏曲应用目标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闽南民间戏曲首先要明确具体的目标,借此提升应用的方向性和目的性,避免流于形式。[2]例如,教师可以加深学生对闽南民间戏曲的认识程度,抑或将闽南民间戏曲兴趣培养等作为基本目标。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教师结合对“歌仔戏”这种闽南民间戏曲艺术的欣赏,使学生对民间戏曲进行深度了解,或者将这一民间戏曲设计成校本特色课程,从而培养学生對民间戏曲的兴趣,实现民间戏曲的传承。同时,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对闽南民间戏曲应用进行系统的规划,对应用目标、采用形式、应用方法、应用步骤、应用结果、应用评价等予以具体明确。如此一来,其应用的规范化程度会大为提升,教师也可以借助相应目标和达成状况及时分析和评价,适时调整具体措施,从而促进最终目标的达成。
2.丰富闽南民间戏曲应用形式
闽南民间戏曲的应用形式会对具体的应用进程和应用成效产生直接影响,小学音乐教师需要丰富相应的民间戏曲应用形式。例如,潮剧是闽南地区十分受欢迎的民间戏曲曲种,同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潮剧的赏析外,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潮剧学唱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比方说,选取《白兔记》选段进行潮剧学唱教学,教师不仅要提供基本的曲音、腔调指导,还要适当地将民歌、流行歌曲,甚至宗教歌曲改编运用到民间戏曲中,以丰富原有的曲调。此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闽南民间戏曲的浓厚学唱兴趣,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唱能力。通过不断丰富闽南民间戏曲应用形式,教师在教学中积累更为丰富的闽南民间戏曲应用经验,为后续民间戏曲的深度应用提供更大的帮助与支持。
3.注重讲解基本戏曲或音乐知识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机械性地应用闽南民间戏曲。站在音乐教学的角度,教师应当注重基本戏曲或音乐知识的讲解,并对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予以培养。[3]例如,在进行梨园戏和木偶戏等闽南民族戏曲的赏析时,教师可以结合民间戏曲片段进行声势律动的教学,通过边听边打拍子的方式,让学生对民间戏曲的节奏、韵律特点形成初步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对民间戏曲进行一定的知识延伸,诸如讲解闽南民间戏曲的起源、发展,以及与地方文化间的关系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升华学生对戏曲意蕴的感知。因此,教师需要将闽南民间戏曲应用作为基本媒介,有侧重地进行教学拓展和知识延伸。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音乐教师应当更多关注闽南民族戏曲应用事宜,并积极进行相应的应用尝试。应用层面的影响因素十分多样,教师需要进行阶段性的音乐教学审视与分析,发现并解决闽南民族戏曲应用中的问题,扫清应用中的障碍。不仅如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还要注重对闽南民族戏曲应用经验的积累,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将这一资源的价值更好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丁霞.教育戏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读写算,2019(18):6-7.
[2]张璘.探讨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教研版),2019(10):107-108.
[3]吴苏珍,程晓盈,谢奇.地方戏曲的休闲旅游动机对文化认同影响因素研究——以闽南木偶戏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03):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