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形势下党建研究着力点的若干思考

2021-05-06孙成武刘亚政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着力点新时代

孙成武 刘亚政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未来的航程已经确定,加强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就是我们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关键。新形势下,应当从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中、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提高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高度上、从世界发展的大势上、从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上去把握和研究党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新时代;党建研究;着力点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征,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巨大优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力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未来的航程已经确定,加强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就是我们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关键。从党建研究的方法论角度,探讨新形势下党建研究应当把握的几个着力点,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程度,更有效地加强党的领导,有所裨益。

一、从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去把握和研究党的建设

2020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时强调:“要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牢记初心使命,坚定必胜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不懈奋斗,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1]学好“四史”,强调只有把党史的学习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合起来,才能真正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内在涵义,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全部意义。同理,党建研究,也必须纳入历史的视角,要从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特别是近现代的中国救亡运动、新中国的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等历史进程中去把握。必须有历史纵深感,方能理解中国共产党走过的100年历程,方能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当下现实中对世界和中国发展的作用。

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有文字记录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所有文明古国中文化始终没有间断,而且在世界近现代史前始终在经济、文化上居于世界前列的民族,创造了当时诸如“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辉煌。这里当然有中华文明的骄傲,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近现代史之前的世界史,各国都是以区域形式发展的。航海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资源和市场的全球化,才使得全球进入真正意义的世界史阶段,世界上各大文明的相互交融特别是各国经济文化竞争力的比较,才有了真实的意义。

把视野放大至全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方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延续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中国有着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封建王朝的更替愈到后期,对当代中国现实的影响愈大。从地理版图上,元明清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区位和基本版图;从民族融合上,奠定了中华民族以56个民族大融合的基本组成。但元明清那种僵化的、封闭的、没落的封建体制,和现代工业文明发展格格不入。即使出现了清朝所谓的“康乾盛世”,也不过是封建王朝没落中的“回光返照”。封闭在开放面前不堪一击,“鸦片战争”的结果是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把国门强力打开,中华民族开始陷入沦落和救亡中。

中国共产党是在民族救亡中产生的,代表了民族奋发向上追赶时代潮流的新生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成立,古老中国才有了现代国家的全部意义。新中国摆脱了依附性和附属性,特别是在美苏两大国争霸的“冷战”格局下,保持了独立国家形态;新中国通过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和全面经济建设,形成了完备而独立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新中国通过“五年计划”方式,对发展经济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但前进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前无古人的探索出现挫折和失误也在所难免,特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使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也正是在这样全局性的错误面前,中国共产党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发起的改革开放,是扭转并决定现代中国命运的制胜一招。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4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实现了“现实超越梦想”的奇迹:一举解决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吃饭问题,并实现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的消除贫困,经济由短缺进入过剩模式,中国由世界边缘进入世界舞台中央。这种现实中的巨大变化,源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三大根源性变化。一是由封闭到开放。以开放拥抱现代文明,以开放把中国置于整个世界体系中去比较发展。二是由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实力的基本体现,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化国家,我们依靠农业支持工业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三是由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不再作为社会制度的根本特征,而是作为调整經济和社会生活的手段,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僵化到灵活思维的巨大转变。这“三大巨变”无疑是社会发展中的又一次“革命”。从历史上看,特别是从 “苏东剧变”的现实看,由封闭到开放、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每一项变化都可能引起社会的动荡甚至瓦解,每一项变化都可能是“血与火”的爆裂过程。而在国际上唱衰中国成为主流、国内很多人信心不足的状态下,当代中国是在可控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提升的基础上,稳定地实现了这“三大巨变”,这就是“中国奇迹”,也是“世界奇迹”。

探究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我们可以归之多种原因: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中华民族的勤俭耐劳的优秀品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等等。但最根本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而统领这些因素并使之聚合形成强大合力的,正是中国共产党。正如邓小平所言:“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

在中国共产党迈入百年的历史时刻,党的建设研究极需科学总结百年来党的历史,这是确定走好今后道路的关键;党百年来所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未来发展的珍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我们党发展的历史时,多次强调我们党是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的。总结经验教训,着力点是清醒地审视我们前进的道路,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在这方面,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还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都在总结经验教训、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两次《決议》都极大提升了党的认识境界,开拓了未来发展的道路。两次《决议》也都是我们党自我纠错能力的体现,体现了我们党是一个纠错能力很强的党。正因为我们重视历史经验教训的吸取,才使得我们所犯的错误有了价值。从总体判断上看,改革开放40多年,尽管我们前进的道路不平坦,但我们没有发生过全局性、颠覆性的错误。否则,我们就不能取得当前的成就,也不可能使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现实这样近。

从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中探讨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就会找寻到中国共产党在当今中国执政最大的合法性,就会看到中国共产党对于当今中国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高度必要性。

二、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去把握和研究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包容性。即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和工作大局,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去进行。对此,毛泽东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3]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4]

什么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从大的方面上讲,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提升中国的活力和竞争力,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从当前的形势上看,特别是在世界疫情大流行的情势下,党中央提出的“六保六稳”,抗疫情、稳经济、保发展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大局,我们必须围绕大局去加强党的领导和研究党的建设。

围绕大局去加强党的领导和研究党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从经济的相关性去认识和把握党的政治属性。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上讲,经济是决定政治的,世界上没有脱离了经济的单纯的政治。特别是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较量,人们的政治表达其实更多的是经济利益的诉求。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和表述,这种倾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没有削弱,而且表现得愈来愈强。

讲经济,最根本的是要了解和熟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影响和改变中国共产党的,就是党学习和实践了现代的市场经济;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得主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具备熟知市场经济和领导市场经济的能力。市场经济的三大要义为:产权清晰、公平交换、合理价格,这三大因素造就了市场经济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机制、动力和源泉,这也是我们推进市场化进程的方向。从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看,明清之际的迅速衰落,原因之一是由于封闭所导致市场因素缺失;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经济发展活力不足,也可以说是封闭所导致的市场因素不足。同时,市场经济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市场经济越来越复杂,比如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比如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作用,比如随着网络兴起的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走向等等。中国共产党向来具有学习的特质,学习市场基本规则和运行法则,特别是把握现代市场经济的动态发展,是党坚持和领导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

政治是经济的反映,但经济绝不等于政治。作为一个政党,政治性是其基本属性。丢弃了政治性,政党就没有存在的理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转变。但当我们对经济发展关注更多时,就会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党的建设就难免受到冲击和削弱。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时针对当时形势曾讲过,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而后我们党又大规模地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实践活动。但改革开放中排除对党建问题的忽视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新形势下大家熟知的原有党建方式方法都面临着“时过境迁”的问题。这造成党的建设问题积存已久,如基层组织建设弱化、民主集中制不能全面得到落实、特别是腐败侵蚀执政党的根基等问题,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提到了从未有的高度,在全党进行了大规模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特别是开展了力度空前的反腐败斗争。党的十九大在党的建设方面最具开拓性的贡献,是第一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新时代党的建设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政治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就具体含义而言:要坚守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就是不忘初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全党在中央的政令下形成统一的力量;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党的政治生活经常化,强化党员意识;要始终如一反对腐败,保持党的政治纯洁性……党的建设强调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其他建设要围绕政治建设来进行,目的就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使党更加坚强有力。

三、从提高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高度上去把握和研究党的建设

改革开放的目标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提出的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而随着改革的深化,我们更加认识到,决定“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其实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上竞争,与其说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不如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竞争。这就决定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必须把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其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线图已经确定,关键是如何落实;同时《决定》提出了这一重大问题任务,而课题的破题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和探索,特别是要明确如何处理和把握加强党的领导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联系当前世界的形势、时代的要求和我们的现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应该从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把党的领导纳入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这一点是中国国家治理的突出特征和巨大优势。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否现代化,是通过治理效能客观地表达出来的。长期以来,人们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到了盲目肯定甚至崇拜的程度。而西方国家也以此标榜自己的所谓“民主、人权和自由”为普遍价值。但时间和客观事实才是无情的标准和尺度。2020年国际新冠疫情大流行,暴露了西方国家执政体系和执政能力的短板,暴露了西式民主和自由在资本操纵下的虚伪。而当代中国,在防疫措施上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抗疫效果,人民群众最快地恢复了正常生活,经济由负转正并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可以取得正增长的国家。这一切大大提升了广大人民对中国制度的自信心和满意度,大大提升了广大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支持度。

二是要把党的领导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和定型化。加强党的领导历来是我们的传统,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战争年代,我们强调“党指挥抢”,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但单纯地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并不意味着就是现代化。现代化更多的涵义是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如何调整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去有效地保证和加强党的领导。比如,制度比人更可靠,我们要吸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失败教训,更好地以法治代替人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1月16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要在法治轨道上加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再比如,在国家治理中更多的要看程序,以程序的严谨来保证结果的公正。而以制度和程序为主要特征的治理体系,才更体现现代化的含义。

三是要学习和吸纳全世界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优秀文明成果。现代化是在开放的视野里实现的,固步自封、“坐井观天”只能阻滞自己前进的脚步。向一切人学习,包括向自己的对手学习,方能使得自己更加强大。在这方面,要坚持我们党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优良传统。即使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也不能自我感觉良好,甚至犯那种“厉害了”的狂躁症错误。

四是把国家发展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使得国家治理与发展更有重点、更有次序、更有追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未来的航程已经确定,我们国家就应围绕这一中期规划和远景目标进行落实,这表现了中国国家治理的独特和巨大优势。而在这方面,西方国家是极其欠缺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近些年新自由主义的盛行,强调市场决定一切;另一方面在西方两党制执政轮换中,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一辈新鲜一辈陈”,政策缺少连贯性和一致性。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五年规划是我们传统的做法。作为传统社会主义的特征,当时叫“五年计划”。而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排除了市场;当前西方国家在新自由主义盛行下市场存在着很多弊端,使得现在问题重重,这也引发西方经济学自身的反思。但正如邓小平讲的,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能偏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就是要在坚持发扬传统的同时,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四、从世界发展的大势上去把握和研究党的建设

开放的世界,开放的中国,必然要求以开放的视野来把握和研究党的建设。当今世界,独立主义重新抬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民粹主义流行。但中国坚持更加开放步调不变,认定这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推动开放的重要力量。

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前半段,党的建设环境是在相对封闭条件下为夺取政权而进行武装斗争的党;而后半段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则是在开放环境下领导建设的执政党。开放的环境和执政的地位,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发生的最大变化,也是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最大的考验。比如,执政党容易出现腐败问题,这是个世界性课题,也是现实不容回避的问题;再比如,开放就是纳入世界体系中去较量,自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开放的环境也是动态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单向与社会主义阵营开放。当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开放脚步更加受阻。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但当中国经济发展实力增强后,开放的环境更加特殊。虽然冷战时期苏美两强争霸时,中美曾有过“蜜月期”,但那是美国要联合中国制衡苏联。同时,当时中国经济十分弱小,不足以对美国“老大”的地位构成威胁。但当中国国力日益提升后,中美关系便出现了“竞争者”“对手”“敌人”等多种选择。而中美关系是主导这个世界走向的基本因素。虽然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我们也强调“太平洋之大,足以盛得下中美两个大国”,但美国不这样看。二次世界大战确保了美国成为第一强国,而为了保持强大的存在,即使没有对手,也要制造对手。所以,新时代,中国开放环境比起改革开放之初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不论美国怎样对待中国,只是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而已,决定中国发展的还是中国自身,还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建设是否正确和强大。

由于中国的崛起等因素,使得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后秩序被不断打破,全球化遇阻。作为一个开放的中国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去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做世界开放发展的推动者,做世界和平和发展的贡献者。这决定了在当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前所未有的崭新道路。中国的制度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制度,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从没有可以類比的政党。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党,有中国这样大的舞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党,有着中国共产党这样的规模和力量。我们正走在前所未有的道路上,所以必然存在着如何被人们所认识、所理解的问题。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历史上苏东国家所造成的世界性的负面影响,也自觉不自觉地被西方国家强加在我们头上。比如,传统社会主义存在着种种弊端,甚至与西方深刻的意识形态对立;东西方社会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自然无意识的隔离;中国发展后民族主义倾向的泛起因素等等,都是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和重视的问题。

五、从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上去把握和研究党的建设

加强党建研究,目的是深入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提升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在这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加强党建智库的建设和运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任务;随后,中央又下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2016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党建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作出重要批示,“全国党建研究会发挥党建高端智库作用,为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智库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反映了国家的文明和开放程度,它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途径。智库的基本构成是社会科学专家,是社会科学专家服务决策、服务社会的基本方式。智库的基本功能是资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智库的特征是专业性、质证性、独立性、创造性。简言之,智库不是决策的落实部门,它要做超前研究;智库也不是落实部门,它要为决策的实施和作用进行跟踪研究;智库不是宣传部门,它要找寻决策的遗漏和不足进行弥补。总之,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深刻化,需要智库进行超前的、理性的、长期的研究,以保证决策的科学化。而作为党建智库,比一般意义的智库要求更高,这要求我们从智库的高度去研究党的建设的研究人员,要在如下方面加强。

一是要树立理论自信。理论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的科学强调发现、技术强调发明。自然科学和技术综合起来,体现的是提升人类影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社会科学完全不同于自然科学,它不仅体现了工具理性,更体现了价值理性;它不仅要求真,更要求善、求美。社会科学的主旨就是维系人的全面和理性成长,就是维系社会的健康和良性发展。现在世界上的混乱,大多由于更多重视自然科学、特别是技术应用而忽视社会科学所致。而社会科学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就是智库。就中国的实践来看,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成功的主要因素,党是领导中国前进的力量。因而党的建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大。对当下最大的现实研究就是社会科學最重要的意义。党建研究应该是中国社会科学的哥德巴赫猜想上的项上明珠。从事党建研究者,应当树立这样的自信。

二是要有开放性。党领导的事业是全面的事业,这决定党建研究的开放性。就党建研究党建,党建研究就会走向自我封闭。党建研究要理解这个社会和这个时代,简而言之,必须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来研究党的建设。党建研究偏离了党的基本路线,偏离了党的工作大局,就会偏离正确方向。

三是要有建设性。所谓建设性,就是要用积极的眼光来审视和提出问题。建设性是对社会科学专家的基本要求,而对于党建研究专家,这方面的要求更高。不要说不行,而要说如何行。也不是说党建问题敏感,要谨言慎行。而是同一个问题,你的出发点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精神,就是最大的建设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20-10/19/c_1126631328.htm,2020-12-20.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70.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2.

[4]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7).

作者简介

孙成武,吉林省高校党建研究会会长,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刘亚政,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吉林省高校党建研究会名誉会长,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责任编辑 姜杰

猜你喜欢

着力点新时代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四个“着力点”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肖亚庆宣布下半年工作“五要点”
浅谈煤炭建设企业转型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经济新常态下加强基层政府内部审计的着力点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多元视角,准确把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