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壬辰倭乱中的文化东渐

2021-05-06谭佳欣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传播文化

谭佳欣

内容摘要:壬辰倭乱是16世纪末期日本发兵入侵朝鲜,宗主国明朝出兵援救的一次东亚国际战争。国家间的矛盾冲突甚至战争是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途径。在壬辰倭乱期间,明朝阳明心学和朝鲜朱子理学的传播对战后朝鲜和日本各自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壬辰倭乱 文化 传播

1592年,日本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史称“壬辰倭乱”。这是一场中、朝、日三国直接交锋、规模空前的国际战争,对古代东亚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战争期间,大量明朝官兵和日本侵略者进入朝鲜半岛,以人和器物为载体的三国文化在朝鲜国土上不断碰撞和交融。这一过程,不仅更新了朝鲜对明朝的认识,推动了中国先进文化在朝鲜的进一步传播;而且促进了日本朱子学官学地位的确定,推动了日本近世文化的繁荣。因此,壬辰倭乱成就了中朝日文化以战争为契机,借以由明入朝,经朝入日的传播途径,展开了在东北亚地区的层层传播和交流。

一.壬辰倭乱的爆发

受日本国内兼并战争劫取权利的不断刺激,丰臣秀吉迫切想要借助对外战争转嫁国内矛盾,以强化中央幕府对地方大名的集权统治,侵略朝鲜蓄谋已久。1587年,丰臣秀吉在征服九州之后的家书中,这样写道:“让壹岐、对马岛等地向我派出人质归降,同时让朝鲜入朝议事,如朝鲜不派人,翌年将予以惩治,吾死之前将令中国臣服。”丰臣秀吉将朝鲜完全视为日本的属国,并试图将其作为入侵明朝的踏板。而此时的明朝,神宗消极怠政,朝中大臣党派林立,互相倾轧,沿海倭寇侵扰,边疆不宁,明朝危机四伏。而藩属国朝鲜党争不断,军备废弛,政治和军队日益腐败。已完成日本统一战争的丰臣秀吉看到了绝佳的侵略时机。

1592年3月,丰臣秀吉正式发兵入侵朝鲜,4月12日,小西行长率军登陆釜山。由于朝鲜日久承平,军备松弛,以致“人不知兵二百馀年”,面对日军的突然来袭,毫无抵抗之力。一个月内,日军即攻陷王京,朝鲜八道尽失,国王李昖“先於下路宁边府避兵,尚未到来”1。日军入侵之初,朝鲜国王李昖就向明朝紧急求助,“恳乞大振兵威,刻期剿灭事”2,期望明军派兵援助,保卫疆土。1592年6月,明神宗派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领3千兵力进入朝鲜,收复平壤。明军战败,明朝廷大为震惊。随后,明朝派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援朝经略“前去蓟、辽、保定、山东等处经略海防御倭军务”,提督李如松率4万3千明军,与朝军联合作战。1593年正月,李如松率明朝联军,打败小西行长,成功收复平壤。其后收复开城、碧蹄馆失利以及收复汉城。1594年4月双方开始议和,“和谈”辗转平壤、汉城、名古屋、北京四地,历时三年,最终破裂。1597年1月,丰臣秀吉调集新编陆军14万,数百艘战舰再次逼近朝鲜,壬辰倭乱再次爆发。1598年8月,丰臣秀吉突然离世,历时七年之久的壬辰倭乱也宣告结束。随着侵朝日军和援朝明军的撤退,日本国内丰臣政权开始瓦解,随之进入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朝鲜虽然没有失去国土,但人口骤减、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明朝投入战争的巨大消耗,加剧了财政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之有限的军队力量,给女真以迅速崛起的机会,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二.阳明心学在朝鲜的进一步深化

壬辰倭乱证明了中朝两国唇亡齿寒的紧密联系,正是明朝及时派军援助,朝鲜国土才得以完整保全。战后,朝鲜上下普遍对宗主国明朝的再造之恩感怀在心,“事明”意识愈加巩固。因此,壬辰倭乱不仅带来了朝鲜对明朝认识的变化,也为中国文化在朝鲜得以进一步传播提供了契机。

阳明心学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所创立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它批判朱子学说,排斥朱子学的教条化与形式化,重视实践性,主张“心即理说”、“知行合一说”。16世纪初期,阳明心学流入朝鲜,由于与官方统治思想朱子理学观点相悖,因此在朝鲜的发展受到排斥。壬辰倭乱爆发,许多征战朝鲜的明朝将士中有不少是阳明学者。明朝在朝鲜战场上最高指挥官宋应昌和其参谋袁黄,对阳明学“改过”与“亲民”思想极为认同,尤其是袁黄,他认为“何以见至善?此德明朗,犹如虚空,举心动念,即乖本体”主张做事要从本心出发,“亲民以万物为一体则亲……倘有不善,须生恻然怜悯之心”。可见,两位明朝援朝将领以自己对阳明心学观点的理解,向朝鲜民众宣讲阳明心学的观点,希望阳明心学在朝鲜能够得到认同并得到发扬。

其次,尊崇“三纲五常”,以理为本的朱子理学在战乱时期暴露出其在治国理念上的空洞,而阳明心学中的“亲民说”、“知行合一”观点足以唤起朝鲜军民保卫国家、反抗侵略的民族意识,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安抚民心的重要工具。“遣讲官,学异学而来耶?其言明德、亲民等语(以亲作新为非云云)可知其为学也。虽为阳明之学,用兵亦如阳明,则我国当瞻仰之矣。”由此可见,在这样的战争险境中,朝鲜国王李昖也开始逐渐接纳阳明心学,并取其中部分加以利用,为统治国家、抵抗侵略而服务。

由此可见,在壬辰倭乱爆发前就已传入朝鲜的阳明心学,朱子理学在朝鲜的官方統治地位,在朝鲜学者中的传播与普及极为有限。而在壬辰倭乱中,明朝将领的宣扬以及朝鲜统治者的认可和接纳,使得阳明心学在朝鲜的发展出现了转机,其传播范围和普及程度也进一步扩大和加深,极大地丰富了朝鲜本国的思想文化体系。

三.朝鲜朱子理学在日本的广泛传播

宋代朱熹及其门人所创立的朱子学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高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而且还跨越民族和地理的界限,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海外国家和地区,并对其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3世纪初,朱子理学通过僧侣传到日本。但是,由于理学和佛学的互不相容,在江户时代之前未能形成完整独立的思想体系。而在朝鲜,朱子理学的传入虽然要比日本晚近一百年,但因其满足李氏朝鲜政权的统治需要,从一开始就被确定为官方统治思想,对李氏朝鲜的建国与初期政权的巩固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后经不断发展,到16世纪中叶,以李溪(1501—1570)创立的退溪学派和李珥(1536—1584)创立的栗谷学派将朝鲜朱子学的繁荣推向又一个高峰。因此在壬辰倭乱爆发之前,朝鲜朱子学体系已经相当完善和成熟,相比此时日本朱子学的发展现状,通过壬辰倭乱进入日本的朝鲜朱子学势必对其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壬辰战争中,朝鲜铜活字和印刷技术不断流入日本,再加上随军僧侣和翻译劫掠的大量朝鲜书籍,日本开始了以朝鲜本为底本的活字印刷。很多日本儒生通过接触大量来自朝鲜的朱子学书籍和被俘的朝鲜学者,开始逐渐转变为朱子学者,藤原惺窝和其弟子林罗山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藤原惺窝最初阅读到的是作为“战利品”的、从朝鲜劫来的性理学方面的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延平答问》和《天命图书》。《延平答问》由朱熹所编,其中收录了他与老师李侗(人称“延平先生”)平时关于儒家经义的问答,阐明了朱子学以理为核心,行之以仁义忠信。另外藤原惺窝所读的(延平答问》是朝鲜本,有李退溪所撰的跋文。跋曰:“晦庵夫子未见先生之前,犹出人老释之间……而卒德夫千载道统之传。……今骤读其言,平谈质悫、若无甚异,而其旨意精深浩博,不可涯唉。而其用功亲切之处,常不离于日用酬醉,动静语默之际。”3从该跋文中可以看出,李退溪对李延平的尊崇,这对藤原惺窝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除了朝鲜书籍的大量涌入,被掳日本的朝鲜学者的作用也不能忽略。日本近代儒学创始者藤原惺窝“脱僧为儒”的转变很大程度得益于朝鲜俘虏姜沆。姜沆是朝鲜著名儒学家,深受朝鲜儒学代表人物李退溪、李栗谷的影响,被俘前曾任成均馆典籍、工曹佐郎等官职,著有《看羊录》一书。1597年9月,姜沆全家被藤堂高虎的水军所掳,后来,在京都与日本儒生藤原惺窝相识。在姜沆的协助下,藤原惺窝学习了朝鲜的科举制度与春秋释奠等儒教礼仪,并完成了四书五经的训点和注释工作,帮忙抄写大字本四书五经、朱子学的朝鲜本(姜沆手写的袖珍本原本现还珍藏在内阁文库)。由此可以看出,姜沆为藤原惺窝书写性理诸书,对于日本的朱子学草创时代,其作用巨大。

藤原惺窝的弟子林罗山掌管了新成立的江户幕府官学(有关教育、法令、外交等),受藤原惺窝思想的传承,将学问从宗教中独立出来,樹立了江户幕府的政治理念,为幕府官学奠定了基础。得益于朝鲜书籍和技艺的大量涌入,数年后,日本也出现了许多儒学者、名医和手工技艺者等,繁荣了日本的本土文化,为日本江户时代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壬辰倭乱,这场东亚国际战争,历时七年,祸及中、朝、日三国,深刻地改变了古代东亚地区的国际政治格局。交战三国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计其数,战后不久明朝易清,朝鲜国力遭受重创,危机重重,日本丰臣政权开始瓦解,德川幕府统治逐渐确立。而其中伴随战争而生的文化传播更是对中日朝三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壬辰倭乱期间,明朝东征援军大量进入朝鲜,中华文化随之不断涌入。其中阳明心学在朝鲜的深化,不仅引起了朝鲜统治者对官方统治思想朱子理学的反思,丰富了朝鲜的思想意识体系,而且进一步深化了朝鲜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加深了对明朝宗主国的意识认可,巩固了中朝之间的藩贡体系。与此同时,朝鲜官学朱子理学也伴随战争集中涌进日本。得益于大量朝鲜书籍的传入和被掳的朝鲜学者,日本国内许多儒生开始真正“脱佛为儒”,朱子理学最终成为江户时代的官方意识形态,对日本的历史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战争带来磨难却又为文化交流创造契机,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接纳新型文化、创新本国文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繁荣兴旺的重要功课。

参考文献

[1]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姜秀玉.中朝韩日文化比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朴文一,金龟春.中国古代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M].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

[4]王玉强.近世日本朱子学的确立[D].吉林大学,2009.

[5]赵建民.文禄庆长之役与朝鲜文化的传播[J].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5).

注 释

1.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附卷《兵部一本紧急倭情事》。

2.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附卷《朝鲜国王乞援疏》。

3.钱穆,朱子学流衍韩国考,转引自退溪学报第5、6合刊,退溪学研究院,1975年,66页。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猜你喜欢

传播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