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师生课堂互动的策略研究
2021-05-06代思
代思
内容摘要:师生互动是师生关系的具体化和现实化,认识师生互动现状和问题,对于认识师生关系,指导教师教学和与学生建立、改善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留学生的视角,对跨文化下师生的课堂互动进行案例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要重视师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倡多元共生、求同存异的意识。教师为留学生提供相应的互动平台,学生应主动加强与教师交流、积极寻求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 师生互动 语言表达
世界是一个整体,国家间的发展命运相连。国际交流的加强,使得跨文化成为大趋势。多元文化背景下,各国给出了世界多彩的答卷,也给国外访学带来了一定难度。由于语言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外的留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不少问题,尤其是在课堂上的师生交往方面。
一.师生互动的内涵
互动在《心理学大辞典》中是指相互作用,社会成员间通过交往而导致彼此在行为上促进或促退的社会心理现象。教育上的互动,一般指教师和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发生的多维、多层面交互作用的过程。它通过交往来引起对方的反应,达到与对方沟通,并得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一种行动,一般按照师生互动的主体分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师师互动。[1]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2]。狭义上,它指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广义上,它可以发生在师生之间的无论是教育还是社会的一切情境中。[3]师生互动是师生关系的具体化和现实化,认识师生互动现状和特点,对于认识现在的师生关系,以及指导教师和学生建立、改善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3]师生课堂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情境中,以教学符号为媒介,进行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社会交往过程。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互动目标、互动主体、互动内容、互动方式等方面。[4]
本文研究的跨文化师生课堂互动是研究者以访学学生身份,进入美国高校与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互动,并从互动主体、互动内容与互动方式等方面对师生课堂互动的现象进行描述。
二.跨文化下师生互动的现状与问题
研究者基于学校访学项目对美国密苏里大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访学计划,共12人。上课情况按专业划分跟进当地学校的班级,其中以语言、研究方法、美国教育等课程为公共课。在与教师交往方面有许多收获,也出现不少问题。
(一)互动主体——生生为主,回避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互动主要体现为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方面,其中以生生互动为主。在教师进行教学时,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多以讨论探究为主。生生间常进行交流、谈话。当教师尝试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学生以眼神回避、埋头看书、与他人谈话等方式回避与教师的互动。
案例:语言课上的沉默
在上语言课时常常很苦恼,上课的是一位快退休的老太太S老师。S老师常常叫我们勇敢表达,说出来,希望与我们有更多的交流。当她让课堂讨论时,我们常与同学谈及讨论话题,热闹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当老师让分享观点时,我们却选择了沉默。当我拒绝发言时,S老师就用她期盼的眼光看著我们,面露微笑站在课桌前看每个人。我内心非常纠结却只能埋头回避她的视线。后来有一次上课时她让我们读文章谈谈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又安静了,我有点受不了她的眼神就硬着头皮说了几句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她却说:哇!D你很厉害呀,对这篇文章了解的很清楚,证明你好好的阅读过了。你刚才说的看法也很有意思,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这篇文章的观点,做的真好!其他人还有别的想法吗,还是大家都赞同D的观点?
当我们面对不熟悉的人、物时,常选择回避的心态。在跨文化的语言课上,选择性地与自己有共同语言习惯的人、共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回避与教师的课堂互动。这或许与言语障碍有关,但更多的是习以为常的被动交往常态。这与我们的文化、习惯、性格等原因息息相关。
(二)互动内容——被动接受内容互动
师生课堂互动内容主要围绕认知、情感两方面。教师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与情感交流。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会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关注学生的适应情况,主动了解学生问题。在师生课堂的互动过程中,教师担任“引导者”的角色,教学中鼓励学生与之多交流沟通,但由于语言差异和环境的不适应,学生对教师的回应较少。在认知层面与教师出现沟通障碍,在情感交流层面表现为被动接受关注。
案例:专业课上的困难交流
有一次在讲到课程体制问题时,由于中美两国的差异,两国的教育实情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能很好的理解密苏里的课程标准及立法问题。出于语言的原因我们不太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仅仅是跟国内的同学聊了几句表示无奈,而Dr.B通过我们的表情和眼神等发觉了我们的问题,于是她就谈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并且试图鼓励我们就国情讲解一些我们国内的教育现状与大家分享。同学A起来简单的就国内的一些教学现状进行了一些分享,过程中语言断断续续,不时的有小动作(因为需要回想某一个单词),但是老师和同学们并没有不耐烦,都是作倾听状。大家虽然对两国差异有所疑惑,但是最后出于礼貌也并没有刨根究底地询问。
过程虽然艰难,但是结果还是不尽人意。虽然同学A尽力的介绍了国内的教育现状,但是出于语言及文化体制原因,大家并没有理解到我们所说的真正含义。最后只能礼貌性地表示微笑,敷衍的说,“嗯,是的”。上课的情况,我们一般都是被动发言,除非教师让每个人都谈谈自己的想法,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很少会主动就某个知识点与教师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对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时,示以微笑,结束对话。
案例:情感上的被动表达
专业课的老师Dr.B非常有活力,也很关心学生的情况,她基本上每节课都会用几分钟分享自己的生活,组织学生们进行一些简单的小对话:“周末过得怎么样,上课有什么期待,最近的一次节日打算做什么,最喜欢的人和物,今天上课想了解什么,有什么担心,最近令你感到开心的是什么事,想要拥抱还是击掌等等。”Dr. B先分享她的生活,之后学生们组内开始交流。随后Dr.B在教室中倾听学生间的分享。起初我们感到很无奈,不知道和同学们说什么,有时这样日常的对话常会涉及地方风俗,而我们却不能理解。当其他组组员在交流时,和我们一组的美国学生却在为我们解释这个风俗是什么。我们常对这起初的三分钟感到很头疼,怕自己理解不了同学的意思,怕自己的话语会涉及别人的禁忌。而当Dr. B问我们有没有问题时,我们只能尴尬地微笑着说“Im fine.”我们接收着别人的善意,回避着情感上的过多交往。
陌生的教学环境与课堂氛围让人不知所措。老师和同学们表达着对我们的过分关注,但思维方式的转变与接收仍是个过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调节自己,学着用最简单的话,最直接的方式自我表达。
(三)互动方式——语言表达为主(多为简单用语)、肢体语言为辅
师生在课堂上主要通过语言、肢体、表情等传达自己的意思,进行互动。当语言表述不清楚时会运用上自己的肢体与表情传达自己的意愿。
案例:课上的无奈表情
专业课教学初,我们与老师约定,一旦有语速过快或不能理解时就举手示意。在课堂开始时我们确实也这么做的。后来,因为教师常讲的动情,没有看到我们的小手势,便慢慢主动遗忘掉这个约定。由于教师个人的语速习惯很快,我们不好意思打扰上课的节奏和氛围,有不理解的也常求助于同学,很少和教师进行语言上的交流。
有一次,上课讲到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为学而教还是为考试而教”,同学A积极的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想向教师传达或解释自己的意思,充分运用上肢体语言、翻译工具等手段,最终因为语言等因素,双方无法理解,表情无奈接受。教师也理解了她的表情,微笑点头,感谢分享。此后,我们与教师的课堂交流都尽量用语气词、表情等表达情绪。
简单的日常表达虽然很有用,但是并不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上,只能维系正常的交际。这也是我们无法深入地了解该文化体制的部分原因。
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常呈现出被动互动的状态。学生缺乏与教师进行主动交往的勇气,缺乏主体意识,课堂言语表达被动。[5]教师面对学生的被动,也常力不从心。师生互动是双向的结果,任何单向的付出都只会给另一方带来压力。
三.跨文化师生课堂互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影响师生课堂互动的因素有许多方面,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性格魅力、教学方式等;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外界压力、性格能力等;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而在跨文化背景下,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语言沟通等在师生互动中显得尤为突出。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
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各自的文化形态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的语言习惯以及价值观存在很大的不同,会很容易对相同文字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会产生沟通上的差异。尤其是当谈到国家或者地区特有的风俗、概念时,文化间的差异就会异常明显,无法理解。
(二)思维方式的区别
思维模式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它受到生产方式、历史传统、语言文字等多方面的影响。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得交际行为、语篇结构、交际风格等方面也千差万别。[6]中国强调集体主义,维护整体利益,注重统一,思维上整体优先,先人后己;西方喜欢把一切事物一分为二,理性客观,重视个人的独立与自我的实现,每个人都有选择行为的自主权,其他人无权干涉。在思维表达方式上,中西方也存在差异,中国的表达习惯常以含蓄、委婉、谦逊为代名词,绕着弯子的表达自己的不满。而西方更加直接,直抒胸臆,直来直往,热情地表达着自己的个性,让人感觉到每个人都那么鲜活。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中国留学生显得特别的被动。
(三)语言沟通的障碍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在我们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如果语言沟通出现阻碍那么必定会影响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多数留学生在到他国学习之前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外语,但是因为语言本身具有的复杂性,涉及涵盖了复杂的内容,因此留学生仅仅通过书本上的学习是很难与他国的实际生活相匹配。[7]
四.跨文化师生课堂互动的策略分析
(一)教师层面
1.明确自己在跨文化师生互动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与留学生均为互动的主体,但教师对本国的文化、社会环境有更深刻的感知,能够为学生进入本国文化场域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应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关注学生的适应情况,调整教学脚步。
2.关注学生生活,建立师生的社交情感。人在陌生的环境易产生焦躁、不安、恐惧等心理。对留学生而言,到陌生的过度学习。进入到陌生的课堂场域会产生不良情绪。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给予关怀,为学生营造安全、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可通过与学生的交往,加强其情感寄托,加快留学生的环境适应进程。
3.建立交往平台。教师应推动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交流平台的建立,促进留学生语言的学习。语言是留学生出国之后面临的最大困难,拓宽留学生语言学习的路径,即增加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接触。既可促进留学生语言的学习,又可以为留学生课后提供学习渠道和资源。[8]
(二)学生层面
1.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种重要体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又有助于语言能力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语言表达。加强語言的学习,能为深层次的师生交往打下基础,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学生对语言的熟练掌握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交往自信。
2.积极寻求帮助,变被动为主动。留学生群体要勇敢表达自己,努力适应他国文化,加强与教师的交往。当遇到问题时,能向教师和同学积极寻求帮助、开放地与他人进行交往。
3.培养文化适应能力。抛弃民族沙文主义的思想,不戴有色眼镜看异域文化。不进行文化排斥,提高文化敏感度,要时刻提醒自己身处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注意观察对比目的语国家文化与自己国家文化的不同,对目的语文化保持好奇和开放的态度,主动适应和融入新环境[9]。
(三)师生层面
培养师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保持清醒的多元共生意识、平等对话意识和求同存异意识。[10]师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自己的文化有着特殊情感。在师生交往中,应求同存异,彼此尊重,理解对方,真正的理解和移情才能做到真正的师生交往。
总之,留学生文化已成为各国与世界交往的一大桥梁。在学习他国文化时,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跨文化背景下的师生交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共生。促进跨文化的师生交往,除了对教育实践、国家交流有重要作用外,对世界命运共同体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勤丰.构建“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
[3]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从冲突到和谐: 高校师生课堂互动关系的重构——基于米德符号互动论的视角张俭民董泽芳.
[5]阎琨,David C Berliner.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师生互动压力:以美国某大学为例[J].复旦教育论坛,2011,9(01):77-82.
[6]王丽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研究[D].辽宁大学,2017.
[7]李田田.论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J].才智,2020(01):29.
[8]王发,黎芳露,乔旗.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师生互动分析——基于来华留学生的视角研究[J].教育观察,2019,8(19):62-65.
[9]李明徽.对外汉语教学中师生间文化冲突与规避策略探究[D].云南大学,2014.
[10]李红.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S1):285-287.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