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视角的科技园区产业运营管理研究

2021-05-06杨贵臣陈志明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21年4期
关键词:科技园生态

杨贵臣 陈志明

【摘要】用生态学的眼光看待科技园区,科技园区就会被赋予生态圈的特征:共生、均衡、竞合、自组织、自适应、自演化等现象。深圳湾科技在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中,创立了产业生态运营体系,走在我国科技园区产业运营的前列。本文首先阐述了科技园区的产业生态特征,再分析了生态运营的概念和内涵;最后,结合理论与实践,对生态视角下的科技园区产业运营管理进行探析。

【关键词】科技园;生态;产业运营

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产业集群已成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越来越多人关注。产业园区是指以为促进某一产业或某些产业的发展为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一个好的产业园,绝不只是大量企业或機构的简单集聚,而是由各类企业、科研机构、服务组织、投资机构等各类主体形成的共生体系,从生态视角来研究科技园区产业运营管理具有可行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1、园区生态特性概述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对产业园区的要求,不再只是停留在原有的层面,也不再是仅仅满足于办公设施物理空间的提供,对各种基础服务的提供,及成长中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而是要求园区要形成产业集群的效应,要求园区依靠龙头企业的联动效应,使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像紧紧咬合的齿轮一样,滚动循环,形成一个闭环的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需要体现在空间服务耦合、资源高度聚合、产业跨界融合、企业联动发展、开放协同发展多个层面,使得入园企业能够生长在一片可持续发展的滋养沃土上。

1.1空间服务高度耦合

现代产业体系的复杂性,使得不同性质的产业发展所需求的空间结构、空间尺度、业态需求等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的空间组合和空间模式,对特定的产业发展和空间使用的效率影响很大。一些多联产项目之间可以构成产业间的循环经济系统,如果只是各自独立发展或者分散布局,就会造成很大的效益损失。园区空间规划和设计,首先是要考虑园区的地理位置及类型选择、城市的上位规划要求及产业规划,并明确园区是科技研发、文化创意,还是物流贸易等。科技园区重在科技研发,因而对各层次的研发办公就要占园区空间的主导。其次是要适合园区主导产业链和支撑产业链的发展需求,不同产业在空间结构、员工人数等硬件规划上以及服务配比上有所不同。然后是要结合园区规划产业及企业所需要的各类服务需求,如实验室、技术检测室、会议室等公共服务空间需求,结合园区从业人员规模所需要的商业服务空间需求,人力资源服务、财务法务等一些专业服务所需要的空间需求。此外,园区运营方还需要通过搭建线上途径,来引入那些线下空间承载不了的组织和机构,满足园区相关企业和组织的需求[1]。

1.2品质资源高度聚合

企业数量少,产业链上下游分散,是无法构建一个产业生态的。一个生态圈,是需要有足够多的高品质的企业和组织实现高度聚合,只有数量丰富,层次丰富的企业和组织在生态圈内竞合演化、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相互作用,这个产业生态才具有足够的活力。深圳湾科技园区目前入驻创新企业已超过1000家,既包括华为、腾讯、字节跳动、空客、三星、西门子、埃森哲等世界顶级企业的创新机构和以顺丰为代表的52家上市公司;有90多家一流的服务器,上千家小微企业和孵化项目。还包括众多极具特色的深圳自主创新中小企业。产业涵盖信息软件、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多领域重点前沿产业[1]。

1.3产业共生自我演化

各个企业和机构从园区这个生态系统中获取各种所需的产业要素和资源,并与整个系统协同发展;园区运营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运营活动,催化和帮助生态圈内的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进行价值链中各种资源和要素的重构和再创造,让产业生态圈中的各产业链实现共生和自演化。在园区生态内,既有龙头领军型的企业来带领园区各产业发展,也有中小型企业依附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链条,同时园区内也需要公共服务、商务服务、专业服务等多种服务平台的辅助,形成网状园区经营结构,使得各项资源要素可以得到很好的流通,满足园区内供需双方的诉求,能够“自给自足”,且各产业可以共生演化,从而实现快速发展[2]。

2、生态运营及特征

2.1生态运营的概念

国际管理理论届从生态系统视角分析企业发展与新兴产业形成的过程,是最近20年才得到重视的。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各种生物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左右到一个统一整体(伍春来等,2013)。生态运营原本是指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科技、科学方式,生产性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在大力发展企业主要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关联性产品,逐渐构建一个相互辅助、相互促进的经营共生圈,将企业方向上的生产经营建立在物质循环再生的良性循环基础上,寻求生态和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合理利用各项资源,从而实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目标。而产业园区的生态运营是在该理念上,通过整合园区多方资源、聚合众多创新要素,构建产业资源聚集平台、园区运营服务配置、产业服务能力平台等核心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包括产业规划、产业投资、产业孵化以及产业运营等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服务体系,打造智慧园区信息化产业生态链,并推动产业链上的各企业间实现良性循环,企业产品的开发也是生态产品需求的创造,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持续性[2]。

2.2科技园产业生态的特征

科技园区的产业生态是一个基于创新的生态系统。科技园有别于一般的生产类或物流贸易类产业园,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是各类创新主体在一定创新机制、创新资源、创新环境条件下有序、有机、协调、共生的总和。以园区所在地域文化特色、产业服务为双翼,内部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聚集高质量科技人才和企业,形成能力和物质循环流动的产业体系。科技园区的产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开放的系统,成员之间、成员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这个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之间存在着不断的输入和输出关系,保持持续的信息、资金、能量及价值的传递与交换,以维持系统的日常循环和演化。生态内各成员之间不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而是在建立信任和共同价值的基础之上的竞合关系。

在一个科技园区产业创新生态中,既有龙头领军型的企业来带领园区各产业发展,也有中小型企业依附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链条,也能更好地发挥供应链管理价值。同时园区内也需要公共服务、商务服务、专业服务、产业服务等多种服务平台的辅助,形成网状园区经营结构,使得各项资源要素可以得到很好的流通,满足园区内供需双方的诉求,能够“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快速发展[3]。

3、生态视角下科技园区产业运营思维

在科技园区这种创新生态系统下,作为园区运营方,应该如何去优化调整自己的管理思维,发挥出重要作用呢?过去一提到园区开发,就是产业地产模式,大家立马想到的是地产开发商的一系列思维如土地、供给、金融思维等。但作为科技园区的开发运营商,打造科技园区产业创新生态的环境,则有一系列思维的演进。

3.1地产思维与产业思维

在现代科技发展驱动下,传统的产业链分化、融合和创新,催生了大量新的业态,带动了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服务于这些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园区,除了传统的空间资产管理外,更要用产业思维来构建园区生态运营体系。地产思维是把土地经营、物业租赁作为着力点,重点在于运营空间,让空间资源价值最大化。而产业思维是将构建产业链和产业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理解产业规划,侧重产业引入,寻求产业服务痛点,链接产业要素资源。当然,产业生态运营也是离不开地产园区这个载体的,在园区产业生态运营中,既要把企业当客户,更要把企业当资源,也就是既要运营空间更要运营企业。

3.2甲方思维与乙方思维

甲方思维,尤其是地产行业的甲方思维,是依托重资产,以租售物业来获取财务目标,总体上围绕着甲方自己的供给在做文章,带着较强的主导性;乙方思维则是围绕着客户的需求做文章,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尽可能的去服务好客户。物业空间只是满足客户需求的资源产品之一,园区还要尽可能去拓展更多资源,形成丰富的资源平台,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推出更多服务产品,满足客户的多维度需求,产业生态运营的核心要义就是服务客户。所以,产业生态运营,既要甲方思维,更要有乙方思维,将两种思维融会贯通形成统一体,统筹主导已有资源,一切围绕客户需求开展运营。

3.3产品思维与平台思维

首先,产业生态运营需要具备产品思维,将平台的各类资源融合重构为产品,洞察客户的本质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其次,打造一个产品容易,但构建一个生态难。所以,作为产业园区运营平台还要有平台思维,对接各种需求和服务,需要海纳资源,打造多主体的共建共赢生态体系。产业园区的运营平台,是平台中的平台,严选优质资源尤其是平台型服务资源,制定规则和维护规则,运用好平台思维就能解决运营中最大的掣肘——资源问题[4~5]。

在以上这些思维引导下,深圳湾科技成功开发运营了深圳湾科技生态园、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等7个深圳高新区核心园区项目,是深圳高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代表性园区。园区总建筑面积约360万㎡,以产城融合科技综合体为主要特征,引入创新型企业超1000家,园区内90余家孵化器内入驻的团队和项目1200多个。这十年来,深圳湾科技探索和实践出了一条深圳湾道路,树立的科技园区产业生态创新运营成为引领科技园区开发运营的全新模式。也通过这条道路论证了在科技园产业生态的构建与运营过程中,园区运营方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在产业地产之外的轻资产运营道路上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商业模式。

结语:

深圳湾科技的探索和实践认为,作为专业化产业园区运营商,应剥离重资产,摒弃产业地产模式,以市场化、专业化开展科技园区产业运营的轻资产模式。以打造一个高品质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的资源平台为核心,不断集聚各种产业资源到平台上。同时要把这些资源,通过公司的运营能力进行分解,然后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整合再造,形成能交付的產品和服务。最后,还要通过一系列专业运营活动,加强生态圈内系统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物质、能量、信息方面的交换,提高系统内资源和信息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生态圈内的良性演化。

参考文献:

[1]尹丽莎.国外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经验借鉴[J].对外经贸实务,2017(04):28-31.

[2]尤建新,邵鲁宁,薛奕曦,宋燕飞.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案例:7.

[3]吴圣,吴永常,陈学渊.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阶段演变、面临问题和路径探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21(12):1-7.

[4]金彤,杨绍波.城市创新生态的营造及发展——以长沙市为例[J].上海房地,2020(05):34-41.

[5]尹鹏,姜洪.科技创新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09):174.

猜你喜欢

科技园生态
山西新增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功能拓展,更重能力提升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5年“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一等奖获奖名单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