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水系影响下的明代宁夏镇城园林特征与风格研究

2021-05-06段诗乐

中国园林 2021年3期
关键词:造园水系宁夏

段诗乐

林 箐*

银川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平原中部,因地理位置险要、自然环境优越、人工水网发达,自秦汉以来,就是国家军政建设与屯田开发的重要区域,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银川市有2 100多年的建城史,经历了从乡村聚落到郡、县、国都及路、军、府治所的建置变迁[1]。历史上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保证了园林的持续发展,而独特的水文条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造就了银川古典园林因水而兴、风格糅合的特色。早在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便在水源丰沛的饮汗城(今银川市掌政镇一带[2])营造“丽子园”[3]。西夏建国后,李元昊依傍兴庆府西北的湖沼区(今银川市中山公园),仿唐宋之风建起“逶迤数里,亭榭台池,并极其胜”[4]的大内御苑元昊宫,并在贺兰山浅山区的水源地兴建大规模的离宫和避暑宫[5]。及至明代,伴随城池的扩建与区域水系的梳理,园林得到空前发展,园林风格逐渐形成。研究银川古典园林对于补充中国西北地区园林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学界对西北园林历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汉唐京畿的关中平原[6-8],因史料匮乏,园林风格自成一派的银川地区极少受到关注,仅有的研究集中在银川古典园林特色的梳理[9]、银川古典园林发展时期与基本类型的划定[10-11]及明代银川园林的植物景观特征[12]上。尝试从研究主体与研究视角上对银川古典园林作进一步讨论:就研究主体,既有研究对造园特征、园林风格及其成因挖掘不足;在研究视角方面,银川古典园林与区域环境联系紧密,但现有研究大多只关注园林本身,未关注园林与时空背景的关联。

截取银川古典园林风格的成型期——明代宁夏镇城园林作为研究对象,聚焦区域水系对造园的深刻影响,采用史料研究、历史地图转译[13]和历史环境辅助分析[14]等方法推测主要园林的空间分布、解析典型园林的空间特点,进而深入挖掘包括择址、布局、理水和意境4个方面的造园特征,并解读园林风格及其成因。本文所研究的镇城园林包括城内园林与近郊园林。

1 明代宁夏镇城区域水系

区域水系包括腹地自然水系、近郊人工水网和镇城水系。镇城所在的宁夏平原是南北狭长、枕山面河的内陆平原。平原西北的贺兰山阻挡了寒流与黄沙,带来温和的环境;黄河自西南向东北纵贯平原,冲积形成肥沃土壤,并在地表留下众多构造型湖泊[15]。

在此基础上,该地区自西汉便开始大规模兴修引黄水利工程,发展灌溉农业。伴随唐徕、汉延两大干渠的开凿,平原的开发逐渐扩展至河西中部。及至明代,平原中部已“荷锸成云,决渠为雨”[16]1,干支斗农4级灌渠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体系,顺黄河流向呈鱼骨状排列,渠道间还分布着大量湖泊,组成特有的“七十二连湖”塘湖系统。渠湖串联的水网不仅灌溉了镇城四郊农田,还奠定了近郊园林的水系基底,《朔方风俗赋》述之为:“枝而为渠,潴而为湖。其为渠也,条分屡析……其为湖也,皛皛无垠。[16]255”城外的水网形态一直维持至20世纪前叶[17](图1)。

借助四通八达的近郊水系(图2),镇城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引排水系统。明初建城时,从红花渠引水修筑了深2丈,阔10丈[16]6的深池城防,作为镇城的排水出路,且壕内“水四时不竭,产鱼鲜菰蒲”[18],也是一处重要的公共园林。永乐二年(1404年),宁夏总兵何福“以城中地碱水咸”[16]31,在城内东南、西南和西北开挖3渠,以飞槽跨城壕接引了红花渠、唐徕渠之水“入城灌园,周流汲饮”[16]31,渠水在城内迂回而过,“循绕人家,长六里余”[19]26,为引水造园创造条件。

图1 1935年银川城近郊水系分布图

图2 宁夏镇城周边水系分布示意图(作者改绘自参考文献[20]卷首《国朝混一宁夏境土之图》)

2 明代宁夏镇城园林解析

明以前,此地园林数量少,以皇家园林为主。明时造园活动频繁,呈现由上及下的阶层递进性,起于藩王,兴于地方精英,后扩展至军民阶层。类型上以王府园林为主体,衙署园林、私家园林、公共园林和寺观园林作补充。园林的数量和规模也超越以往,根据方志、诗赋、园记等相关史料[16,19-20]研究,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哱拜兵变前,城内和近郊的园林近30处(图3)①,主要园林17处(表1),足见造园之盛。这些园林多数依傍近郊湖渠和城内供水渠,竭力营构水景,展现出西北地区罕见的河湖园特质。

2.1 王府园林

明初,太祖朱元璋大封宗藩。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其十六子朱㮵受封庆王,之国宁夏。按明礼制,宁夏镇为庆王及其子孙修建亲王、郡王王府府邸数座。得益于城内三小渠的开凿,众王府引水广建花园;富庶的亲王还拥有大量田地和湖泊,于近郊水源地兴造别园。明中期,镇城的王府园林已多达10余座,以庆靖王朱㮵私园最为迥绝人意,景致突出的有逸乐园、丽景园、金波湖等(表1)。

朱㮵问学博洽,因其对诗意境界的追求,所建园林未受皇家礼制约束,而多具文人特质。庆王府逸乐园是一处典雅精致的所在。庆王府靠近城东南,就近从东南小渠引水,于逸乐园中心营构了曲池一品,意以一勺而代江湖万里;环水处建延宾馆、慎德轩[20]等,登高可揽尽园景;园中莳花移木,郁郁葱葱,四季之景分明,与王府宫殿区的森严氛围形成鲜明对比。再如镇城东郊的丽景园,虽作为宴请政客之所,但文人情致亦多过皇家气象,园中水景更是别有意趣。丽景园从金波湖、红花渠引水,在中心汇成开阔湖面,亭榭渚岛列布其间,空间深阔合宜,尽显悠远;园中各处又有塘池大小不一,活水环流,勾连全园,水景意象丛生,僧人静明以“凫渚秋风”“莲塘清露”“璧沼煖波”和“晴虹弄影”[19]61等意象赞誉理水奇绝;此外,湖边建筑、花木和路径组合为各类清寂幽静的小空间,如红芗、合欢道等,与开阔湖面形成对比;园中时卉繁异,林木茂美;还借灌渠之便,在湖面游赏区外围保留果树,彰显重视生产之意(图4)。

庆王私园胜景引得各郡王竞相仿效,花园大多小巧,但以临水取静的幽深得胜。如巩昌王府的永春园,由东南小渠引水凿湖,湖中堆筑“沧洲”岛[20],岛上叠假山,建草庐,并引湖水于庐前筑鱼塘,从旁遍栽芍药及攀缘植物,突显书斋清幽,以示园主潜身覃精、隐逸幽居之意。

2.2 衙署园林

在王府园林广建之际,也有由地方官牵头营建衙署园林,分布在宁夏镇的都察府、帅府、按察司等公署内及镇城近郊。宁夏镇自古以农为本,历任官员皆以兴修水利为重要职责,因而,衙署园林多在引水灌溉或修缮水利设施之后就地修建。

后乐园与南塘的营造体现了此地衙署园林的特征及戍边士人的造园观。后乐园因菜圃灌溉之需,从西北小渠引水,随后,园中心建起环碧亭,渠水被引至亭前汇为曲池(图5),构成南池北亭的中心景致,士人得以“徘徊林塘花鸟间”,以寄远思;后乐园四围多花圃、菜畦,并于水池西南30m外设立射圃,豢养鹤、鹿等,突显官员推崇农稼与勤武的为政思想,具有教化意义。南塘营建则以泛滥湖泊的治理为契机,体现官员便利民生的造园理念。南塘原是南熏门外的“停潦之区”,常泛滥淹没农田,嘉靖年间,御史张文魁和杨守礼先后疏通此湖出水通道,将其与灌渠连通,解除漫溢之灾,并“植柳千株,缭以短墙,注以河流,周方百亩”[20],园分两区(图6):北侧保留整齐划一的农田,称“芳园”,以示劝农;南侧为主要游赏区,方塘开阔,可“泛以楼船”,塘周建知止轩、涟漪轩等,塘东西并置“茶市”与“酒寺”,桃红柳绿点缀湖滨,“人目之如西湖,居民喜为乐土”[20]。

2.3 其他园林

在贵族和地方精英的带动下,镇城造园活动逐渐扩展至军民阶层,私家园林与公共园林得以发展。郭原的梅所代表了私家园林风格:普遍规模较小,实用功能很强,园中开渠筑塘灌溉花圃、菜园,或移栽珍贵花木点染景致、标榜志趣,以奇取胜。公共园林一方面是区域水系的风景化,如城内潴水处形成多个环水小园;护城河、灌渠及永通桥、贺兰桥等水利设施周围常形成点状或线性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依托教场、书院等设立,如德胜门的教场湖周边成为观礼教的绝佳场所,书院泮池等地也常汇集民众,渐成园林。此外,镇城内外还分布着大量寺观,寺观多靠近水源地,环境幽静,常吸引众多雅士在此静思。

表1 明代宁夏镇城主要园林

3 区域水系影响下的造园特征

由上述分析可知,宁夏镇城的各类园林虽在规模和功能上有所差异,但均与区域水系保持密切关联:王府园林和私家园林引水而兴、衙署园林治水而建、公共园林与水共生。园林营造因受到区域水系的深刻影响,表现出高度的共性特征,以下从择址、布局、理水和意境4个方面进行阐释。

3.1 择湖渠之地而立园

正如《园冶》“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21]11所强调的,宁夏镇造园得水为贵。宁夏位于边塞,缺少长途引水的财力物力,是否可便捷得水是园林择址的一项重要考量。在适应区域水环境的前提下,镇城园林的选址可分为2类:以人工渠道为水源的城市地和以自然-人工湖泊为基底的江湖地;以奎星楼为中心将镇城划为四区,加上清和门外7.5km的近郊区,五区内园林数量与分布密度如表2、图7所示。

具体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城市地园林集中在西北、东南、东北3个引水便捷的区域内,尤以西北区为最多,园林选址与城市水系相关。据考证[1],城内西北区自西夏以来多建园林,各时期园林存续关系明确,明清宁观、射圃在元昊宫遗址上改建,民国时期又改建为中山公园,可见,此区域因地势低洼、水量丰沛,成为各时期造园的首选地,至今银川兴庆区老城内仍以西北区的绿地为最多。2)城内公共园林、寺观园林多分布在城西北、东南两区内靠近引水渠和潴水的幽静之地,印证了“市井不可园也,如园之,必向幽偏可筑”[21]14的观点。3)依据史料统计,郊野地园林共11座,以王府园林与寺观园林为主,散布在湖泊密集的北郊、东郊和南郊,集中于近郊7.5km的圈层之内,王府园林一般以湖泊为基底,寺观园林则从灌渠与蓄湖中引水,园水关系非常紧密。

3.2 以水为核多重布局

宁夏镇城位于平原地区,园林无山势可借,加之此地土质松散,不易堆叠地形,故园中缺少因地形变化所产生的空间序列感。为弥补这一地域缺陷,镇城园林主要采用以水为主景的向心型布局模式,水周环峙榭、轩、亭、楼等各类园林建筑,营造高低错落的临水游赏空间,并以花木和幽径叠合创造封闭空间,以虚实、疏密、开合的空间对比获取园林深远之意。近郊园林多借自然-人工湖泊得景成景,于“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征大观也”[21]20,尽显开阔平远景致。

此外,宁夏镇城干燥少雨,园林中必须开辟水渠用以灌溉。乘开渠之便,许多园林在中心景致外围保留或布置果园、菜圃和田畴等,增添园林实用功能,如丽景园、后乐园、南塘等都是游赏与生产结合的典范,此类园林的布局呈现中心开敞、水周紧凑、四围平展的特点。

图3 宁夏镇城园林分布复原示意图①

图4-1 丽景园图(作者改绘自参考文献[16]卷首)图4-2 丽景园剖面复原示意图

图5 后乐园空间复原示意图

3.3 汇集湖池渠井之长

理水除得到合适的水源外,全在于营造恰当的包容空间[22],宁夏镇城园林水系集合了多种形态,有平远见长的湖泊、幽深取胜的池塘、蜿蜒曲折的长渠、汩汩而流的泉井,近郊园林通常还兼具数种水景,变化繁复,常以静水得胜。总体而言,池塘类岸线较为平直,以折线形的曲池或方池为主,人工气息强烈;近郊别园水系多为自然湖泊,岸线屈曲蜿蜒。理水之法也无一定之规,常随形就势,据园林规模、水量丰寡之别大致有3类。1)规模较小或稍距水源者,如梅所、揆文书院后园等,以小型规整池塘或线性水渠作水景,注重节水,以奇巧取胜;2)规模较大或近水源者,一般位于近郊,通常由果园、农田改造而成,如丽景园、小春园、乐游园等,除中心湖外,还模仿区域水系结构,设鱼塘、水禽池等,并以水渠串联,形成互相贯通的多形态水系;3)区域水系的园林化,如金波湖、南塘、撷芳园等,这类水上游园的营建以修整水利、恢复水系排蓄功能为前提,通常保留水体的自然形态,突显“万顷清波映夕阳,晚风时骤漾晴光”[16]384的平湖景致。

3.4 破壶中天地得悠远

中国古人侧重人在自然中存在方式的思考,在造园中探索“境界”的追求和表达,融园林、山水与心灵为一体[23]。一方面,镇城园林显示了士人对地域环境的认知,各处园林水系与湖渠内外连通,呈现城郊一体、自然与人文并存的园林风貌,在规模较大的园林中,理水还模仿城郊渠湖相连的结构,微缩再现了“水旋绕如环雍”的地域格局;另一方面,宁夏镇城园林寄托着士人的精神追求,作为园林主景的各类水系,成为彰显士人高洁之志的重要载体,也寄托其企盼边境永宁的美好心愿。以上特征使宁夏镇城园林不同于一般宅园,凸显突破壶中天地、融于广阔环境的悠远淡然意境。由问名亦能读取其中境界,诸如,“静得园”取自“万物静观皆自得”[20]之意、南塘“知止轩”以“天下之事,贵乎知止”[16]326之意劝诫世人等。至明中晚期,镇城园林因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景致突出、意境悠远,逐渐成为彰显地方风物和凝聚集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并与区域水系融为一体,构成全局胜览之境(图8)。在明代“宁夏八景”意象中,过半载体皆为园林,体现了园林意境在塑造区域风景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表2 宁夏镇城五区园林分布情况

图6 南塘图(作者改绘自参考文献[16]卷首)

图7 宁夏镇城五区内园林分布分析图

4 园林风格及其成因分析

明代宁夏镇城园林因水而兴起、因水而兴盛,形成既定的造园特征,也奠定了这一地区典型的园林风格。园林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自然、政治、文化和经济环境息息相关[14],研究认为,明代宁夏镇城园林风格集地域风景、贵族、文人和生产特质于一体。

4.1 地域环境致使旷秀并存

宁夏地区独特的地域环境塑造了镇城园林粗犷与秀丽并存的风格特征。一方面,宁夏镇城“易河朔之风”,园林响应干燥、寒冷的气候条件,布局开阔;园林建筑多为南北向,利于保暖;城中园林引水不易,为在蒸发量较大的气候条件下维持水景,常于城中园林设置微型水景,以池塘和线性水渠最为常见,是典型的节水型园林;园中植物多为耐受性强的乡土树种,以槐柳为主;以上特征均突出西北园林的厚重感,也是呼应地域环境的园林表征。另一方面,优越的区域水文条件为园林水景的营造和兴盛创造了条件,与大多西北城市不同,宁夏镇城内水源充沛,不仅依靠水井供给,还有引水渠串联全城,近郊更是渠湖密集,因而,镇城园林在展现粗犷之感的同时,也具有“澹清潭兮,天光云影”[16]252“山光倒影,远树层匝,时有轻舠出没烟波中”[24]的绮秀景致,与江南水乡园林有异曲同工之妙。

4.2 藩王政治丰富景致类型

明代封藩制度是此地园林兴盛的助推力。纵观宁夏镇城各类园林的营造,无一不与藩王有直接或间接关联。自朱㮵镇藩后,镇城的王府园林迅速兴起。随着永乐朝开始实行“蕃禁”政策,庆藩的政治权力与人身自由受到严苛管制[25],还常遇总兵欺压,精神极度压抑。为求化解内心郁结,庆藩广建园林,将近郊的田湖产业改建为避暑园和水上游园,园中筑广湖、建高楼,布局疏朗,质朴天成,园主将一腔苦闷寄托于波光旖旎间。至此,王府园林从城内扩展至近郊,渐成城郊一体的格局。受藩王筑园带动,镇城的衙署园林和私家园林也相继涌现,造园之风渐起,以致镇城风景审美由对自然景致的单一欣赏过渡为对自然景观与人文园林的双重甄赏。在此基础上,区域水环境渐趋人文化和园林化,形成公共园林。此外,现实苦闷致使藩王寄情佛道,广修寺观。据载[16]317-318[19]12-13,庆藩数次重修前朝名寺,并在城内外水源地新建多座寺观,直接推动寺观园林的繁盛。

4.3 戍边士人引入文人意境

由庆藩、官员及流寓文人组成的宁夏戍边士人,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如庆靖王朱㮵长于诗文,善于书法,身边还聚集了大批饱学之士;其六子朱秩炅亦拥有极高的文学才能,著述众多。文人的审美在镇城园林营造中得到体现。如丽景园疏阔雅致,湖面开阔,可泛舟宴集,芳林宫、望春楼更是文人汇聚之所,吟咏之作编撰成册,庆靖王朱㮵也常在诗赋中歌咏园中四时胜景,“春则杏坞桃蹊,霞鲜雾霭;秋则鹤汀凫渚,月朗风微;夏则莲濯碧沼之金波……冬则柏傲贺兰之晴雪”[16]253,还记述了“画船摇向藕花西,一片歌声唱和齐”[19]62“泛舟碧沼,拟龙船竞渡于湘江”[19]53的舟游胜景,为丽景园平添意趣。

4.4 屯田社会推崇生产景观

宁夏自古是勤农重农之地,明代在此驻军屯田,政府兴农劝农,居民则勤于农稼、企盼丰收。在意识形态上,农业已与宁夏镇的群体价值观、城市文化融为一体,对园林的内涵及造园手法产生深刻影响。田畴、果园和蔬圃等农业景观,作为宁夏地区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类文化景观,即使在以精致取胜的园林中也不乏得见,尤其在彰显教化意义的衙署园林中更为普遍,这一点从后乐园与南塘中所保留的蔬圃和农田便可得见。

图8 宁夏镇城全局胜览之境示意图

5 结语

宁夏镇城凭借优越的水文环境,营造了数量众多的园林,在古代西北边陲地区实属罕见,可作为探讨明西北河湖园的经典案例。宁夏镇城园林以王府园林为主体、衙署和戍人园林作补充,大多以水为主景,并在择址、布局、理水和意境上受区域水系的深刻影响。需要指明的是:宁夏镇城园林选址以得水构园为原则,主要集中在城西北区及7.5km近郊圈层的东侧、北侧和南侧内,园林分布与区域水系分布相合;园林布局反映了以水为核和旷奥对比的特点;理水上或写仿渠湖串联的水系形态,或借助区域水系获得景成景的双重优势,人工美与自然美兼备;因园主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园林表现出文人园特质,注重融入诗情画意,塑造突破壶中天地的悠远意境,阐明园水交融、园地辉映的艺术追求。

研究表明,受自然环境、藩王政治环境、戍边文人审美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宁夏镇城园林具有集地域风景、贵族、文人与生产特质于一体的风格:园林风貌兼具粗犷与秀丽的特性,也强化生产景观的表达;园林类型呈现多样化,特别是王府园林、寺观园林的兴盛与藩王有直接关联,属于明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园林内涵上强调诗赋意境、地景与园景的融合,表达守边藩王与戍士的豁达心境。总体而言,明代宁夏镇城园林对塑造优美的人居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推动了后世园林的发展。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

注释:

① 绘制依据:以参考文献[17]中的《宁夏省唐徕渠流域图》、1936年《宁夏省城街道图》为底图,提取明弘治《宁夏城图》和明万历《镇城图》中的城墙、街道、王府、公署、寺观等元素,并借助清乾隆《宁夏府城图》进行校正,复原明代宁夏镇城地图,结合参考文献[16,20],复原与推测各园林空间位置。

猜你喜欢

造园水系宁夏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宁夏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清漪园赅春园造园艺术及园林审美探析
宁夏煤电博弈
古典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特征辩证评价——以谐趣园为例
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