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图像学视角分析重庆三峡博物馆徐悲鸿《奔马图》

2021-05-06李双艳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年4期
关键词:徐悲鸿博物馆创作

李双艳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又名重庆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博物馆从前身西南博物馆以来已建成70余年,大大小小的展览吸引过不少的观者游客前往,笔者在参观博物馆之际被不少藏品牵绊住脚步,对其中一个展厅较为感兴趣,展厅里面陈列的全都是徐悲鸿抗战时期的作品,展厅进门就有一幅3米多高的马映入眼帘,作品被不少人围观。我想大概是这么大一幅画的气势压倒旁边的作品了吧。我们都知道徐悲鸿的马很出名,但是徐悲鸿画的马好在哪里,我想很多人都带着跟我一样的疑问去观看原作,我们或许会被马的气势所倾倒抑或被作者的笔墨所折服,但是以我们普通大众的视角去看徐悲鸿的作品很难看出其具体的艺术感染力。

一、时代背景与画家生平

(一)近现代艺术的发展

近现代是世界艺术史大变革时期,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严峻中国国门被迫打开,同时也掀起了中国艺术的大变革,随着西方列强侵入中国,带来了灾难也激励着近现代的中国不得不变,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伴随着艺术改良的兴起,一大批学者为拯救近代危亡的中国而赴海外留学。

(二)徐悲鸿的生平

徐悲鸿(1895—1953)被誉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徐悲鸿在法国留学归来之后将西方绘画理论融入中国画中并创作出一幅幅不朽的作品,如《田横五百士》《负伤之狮》《愚公移山图》《九方皋》《珍妮小姐画像》等以及一系列描绘马的作品,其中尤以奔马闻名于世。徐悲鸿自己就非常喜欢马,他画的马形态各异,有站着的立马、奔跑的奔马、群马等,展现出马的各种姿态,用笔苍劲有力,他将在法国学习到的素描系统运用到国画当中,用墨去表现马的肢体结构,徐悲鸿一生画了很多奔马图,其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奔马图》称得上是徐悲鸿奔马作品中的精品,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观展之后,笔者在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接触到潘诺夫斯基的图形学原理,他提出了三个层面——前图像志阶段、图像志阶段、图像学阶段,将这三个阶段的原理用来分析徐悲鸿的《奔马图》会让整个作品的解读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运用图像学方法分析《奔马图》

(一)前图像志分析

图像学的第一层含义前图像志是去文化背景的描述作品本身的视觉因素,它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见即所得”,不需要深究创作本身的为什么,只需要陈述从眼睛看到的作品是什么、有什么。从最单纯的视角出发,将作品当中的视觉元素一一罗列出来。

>图1 《奔马图》 徐悲鸿

>图2 《昭陵六骏》飒露紫

马在中国古代具有很高的地位,博物馆中徐悲鸿的《奔马图》(图1)是了解他绘画艺术最直接的现实依据。此图高3.26米,宽1.12米,纸本水墨,是他所有作品中尺幅最大、最有参考价值的一幅作品。画面中是一匹正在奔跑几乎正面的黑马形象,用墨用笔奔放自然,使用大笔触的画面表现方法描绘整个画面骏马的形象。首先,马的头部刻画运用到了枯笔与浓墨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头部的鬃毛,同时在头的中间部分也进行了留白的处理方式来突出整个头部的体积感;马的脖子刻画同样使用大笔触浓淡墨兼存,脖子的两侧使用浓墨突出其轮廓,其流畅的笔触看似毫不费力实则考究万分;整个马的身体很明显地表现出透视学原理,在空间上前面部分所占比例大,后面部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在用墨及色彩表达方面马的前面身子有留白部分,肚子运用重墨表现体积,最后也是用大笔触的浓墨概述马身的轮廓;对于整个画面当中马的形象来说我觉得刻画得最精彩的莫过于马那前后交错的四条腿了,如何体现马奔跑的气势画家也是通过腿的刻画来表现的。马前面两条腿使用中锋用笔较多突出奔跑的力度感和重量感,后面两条腿有一条腿被前面两条腿挡住一部分,并且用稍淡一点的墨与前面的腿做区分,最后一条腿只露出三分之一左右,再一次强调马的整体透视关系。

徐悲鸿在画这幅奔马图作品的时候将其在西方学习到的透视学和解剖学知识,与他从小灌输在脑海里的中国画传统技法进行结合,并且直接表现在画面当中,整个马的形象基本上呈现的是正面,但是徐悲鸿通过独特的艺术风格,将马的奔跑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图像志分析

图像学的第二个层次是阐述作品的传统意义,从画家的角度出发分析为什么要画这幅作品,徐悲鸿是中国近现代画马的能将,也是最为出名的一位大师,他将在法国留学期间刻苦努力学习到的西方的古典油画技巧和素描原理运用到画马当中。从造型角度来说,《奔马图》这幅作品是一幅大尺幅的竖构图作品,原画给人的感觉就是充满磅礴之势,徐悲鸿笔下的马具有异常强烈的体积感,大的块面和肌肉感构成整个画面,《奔马图》作品中他将墨的干湿浓淡合理分配以达到突出他心目中马的整个动态的最佳感觉,这得益于徐悲鸿对于画画的执着心,他在画马之前专门去观察过马的整体姿态,马的各种形态,站立的马、蹲着的马、跳跃的马以及最难观察的奔跑的马,当然他的笔下什么形态的马都有描绘,他也说过他最喜欢的是他笔下那一匹匹奔跑的马,他的马不受任何的束缚,没有马鞍也没有缰绳牵引,这让他笔下的马充满着自由奔放之感。我们从他画的一幅幅奔马图中或许就能体会一些他本人当时的性格和心境。

他为什么要喜欢用奔放的笔触来表达他的马呢?首先从马的地位来分析,在中国这么多年的历史上马一直备受人们的尊敬和喜爱,徐悲鸿也是如此地钟爱马,特别是他笔下的马,能感觉出他向观者传达的情感;其次他想通过画马来表达他的爱国之心,强调的是中国要冲破被压迫的境地,奔向自由,这也是为什么所画之马都是自由之马的原因。徐悲鸿的美术创作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应时代而生,他以美术创作来发声,旨在使更多的处在水深火热中却不自知的人们从思想上觉醒起来,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

(三)图像学分析

图像学的第三层含义是解释作品的内涵意义,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所创作的,它具有文化特征、社会属性以及画家内心的情感。马在中国文化这么多年的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打仗需要战马,比如唐代著名的六匹战马《昭陵六骏》(图2)陪伴唐玄宗作战打仗赢得天下而深受皇帝的喜爱,故专门命工匠打造《昭陵六骏》石刻;其次中国古代许多游牧民族的交通工具就是马,日常生活就更离不开马了,当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评判一个国家的贫富可以通过马匹的多少来衡量,所以从古至今有很多画家用画马来表现自己时代的特征和对国家的感情。徐悲鸿《奔马图》的创作背景是在中日两国会战情况危急的时刻,此时整个中国国内处于战火纷飞的氛围,徐悲鸿的这么多画马的作品大多都是在20个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所创作的,也激发了当时很多有志之士的爱国之情,他们有谈改良中国制度的,有通过撰写大量文章让懵懂的老百姓阅读的,还有描绘自己内心的爱国之情的画家所创作的一幅幅爱国作品,这些都达到了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唤醒更多中国人的自觉,《奔马图》无疑是徐悲鸿表达他的爱国之情的一幅巨作,徐悲鸿的马可以说是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基础之上却又有所变化,融合东西方之长而进行改良的中国画是徐悲鸿所追求的变,徐悲鸿的马是具有时代性的为人民大众所作的马。

三、总结

《奔马图》反映的不仅仅是徐悲鸿这样一位爱国人士的爱国之情,它反映的是在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爱国人士想通过这种方式唤醒无数沉睡着的中国人的内心,中华民族崛起的心境,用徐悲鸿画马的作品来分析近代时期中国的艺术史是具有特征性的,结合图像学原理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解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这幅徐悲鸿的精品《奔马图》,其现实意义在于提供给观者不一样的观赏角度,笔者通过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原理的三个层次分析徐悲鸿的《奔马图》作品,突出分析徐悲鸿在创作过程中用笔、用墨以及构图的规律,来向读者传达当时爱国人士的爱国表达方式以及表现我们中国人那种不在沉默中死亡而在沉默中爆发的气节,并且这种气节也正是我们现在的人们所需要的。

猜你喜欢

徐悲鸿博物馆创作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博物馆
《一墙之隔》创作谈
徐悲鸿与《八十七神仙卷》探微
创作随笔
露天博物馆
创作心得
电视剧《徐悲鸿》精彩剧照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