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造型养老设施空间视知觉体验研究

2021-05-06黄丽蒂董智龙罗开洲孙志敏

河南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设施养老老年人

黄丽蒂, 董智龙, 罗开洲, 孙志敏

(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

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养老设施建设发展缓慢、设施陈旧落后等问题逐渐显露,这也给一部分准备入住养老设施的老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1]. 长久以来,在养老设施的设计和研究领域,设计师大都致力于建筑的外观形象和基础化需求等方面的通用研究,而忽略了养老设施使用者本身的精神和情感所需,尤其对于老年人在空间活动的知觉体验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2]. 因此,养老空间的设计更应将知觉体验需求纳入重要的设计考虑范围,以便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精神需求[3]. 现阶段,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建筑适老化设计等问题,对于养老设施空间的研究逐步深入,特别是像日本这样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在养老设施的空间构成和心理影响等方面均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我国的传统生活习惯与日本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所以日本的养老设施设计理念对于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4].

考虑到养老建筑的宜居因素和交通便利性,把养老设施安置在城市内能极大提高城市老年人对养老设施的接受程度,但城市中心区域用地紧张的现状却难以满足这一需求[5-6]. 在无法新建养老设施的情况下,对既有建筑进行适老化空间的改造无疑是解决当下养老设施匮乏的有效措施. 既有建筑改造型养老设施作为我国养老建筑的主要建设形式,在空间改造设计时,不仅要满足空间使用的舒适性要求,还要解决老年人的空间视知觉体验需求[7],也就是利用老年人的视角对建筑空间层次进行观察,获取研究所需的观察透视画面,分析不同空间形态给老人带来的差异化视知觉体验,并及时优化和改造老年人使用空间的既有布局,以便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空间视知觉体验的需求.

1 改造型养老设施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原建型养老设施的设计以老年人为服务主体,其功能布局和空间划分也是依据养老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8],因而其建筑本身就可为老年人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而既有建筑改造型养老设施作为解决养老设施匮乏的有效措施,当既有空间的布局和功能作为养老空间使用时,就存在着各种不符合养老标准的建筑空间,给老年人的使用造成不便和不适应性[9]. 因此,对于既有建筑进行适老化改造时,应符合以下相应的改造设计原则.

1.1 适老化原则

将既有建筑空间进行适老化空间改造时,应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特征、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因素等方面进行设计,确保空间流线的便捷性,将适老化设计渗透到改造空间的各个细节,以满足服务功能和服务空间的适老化标准. 通过建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结合,实现适老化建筑功能的完善和室内外环境的融合[10]. 例如,为照顾到老年人的精神心理需求,应尽可能多的改造设计一些公共开放和视线良好的休闲空间,减少传统养老设施空间固有的沉闷感和闭塞感,为老年人营造欢乐轻松的居住气氛,缓解老年人因生理机能衰退而产生负面心理.

1.2 视感化原则

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对色彩的视感知能力随之变弱,故在建筑的色彩处理上,应尽量避免使用色彩单一和灰度较高的冷色系,宜选用色彩温和的暖色,以提高老年人内心的愉悦之感[11]. 同时,在空间的引导设计方面,使用色彩鲜亮的指示物作为老年人活动的引导标志,也能极大减少老人被误导和碰撞的概率. 例如,在既有建筑改造空间走廊设计中,运用绿色植物作为指示导向的方法[12],不仅能清晰地引导老年人在空间中移动,而且还提高了老年人对运动路径的感知能力,非常有益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甚至也被认为是很有效的理疗方式,使老年人在空间运动中时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1.3 智能化原则

对于既有建筑改造型养老设施而言,智能化的运用是提高既有建筑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但对于养老空间设计人员来说,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养老设施智能化的信息孤岛,以及缺乏智慧养老设计经验的有效支撑[13]. 因此,为了获取更多有效改造数据和改造后期更好地管理养老设施,在既有建筑改造设计时,应该提前构建智能化管理系统,集成建筑内各部分智能化组件,完成智能化网络平台的搭建,实现改造型养老设施完整的可视化、数据化跨平台管理[14]. 例如,在改造空间内布置完善的智能监控系统和智能识别系统,不仅能实时监控老年人日常生活状况,还能在可视化识别系统下收集和分析老年人的健康数据,从而提高改造后养老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既有建筑改造型养老空间设计应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靶向性,结合老年人在建筑空间生活中的精神需求,以建筑设计的适老化、视感化、智能化等原则进行养老设施的改造,实现改造型养老空间的人性化氛围,引导老年人在养老空间运动路径上产生积极的正面情绪,以满足老年人的活动意愿并提高其行动能力. 为了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空间知觉体验的需求,对改造型养老设施使用空间的视知觉理论进行了重点研究分析.

2 老年人在改造型养老设施空间中的视知觉特征研究

2.1 老年人知觉体验的特征分类

老年人知觉体验一般指老年人在感受和接触外部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感知信息的分析过程. 根据相关研究可知,老年人知觉体验的发生比分别为视觉78%,听觉13%,嗅觉、触觉、味觉均为3%[15]. 由此看出,视觉在老年人的知觉体验中所占比例最高,影响也最大. 因此,老年人在建筑中的知觉体验主要表现在建筑空间变化对老年人视觉感知的影响,从而引起老年人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2.2 老年人视知觉体验的特征分析

2.2.1 老年人对改造型养老设施空间的感知 由于既有建筑在被改造前类型多样,导致改造后的养老设施空间在明暗、虚实、线面对比等方面有很大差异. 建筑空间的实体和背景衬托出来的一系列分隔线,构成了老年人对改造型养老设施空间的感知,而空间形态的丰富变化对老年人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16]. 运用这种变化的多样性可给老年人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创造出无限的空间体验和感受.

2.2.2 改造空间单画面的视知觉体验 视觉观察是人类主动认识周围环境事物的首要策略,并能准确地反应人的视知觉体验. 人们对改造型养老设施空间的感知与对传统二维事物的观察有很大的区别. 对于空间的观察,人眼将产生当前空间的透视画面,且透视先于传统二维平面之前产生,优先识别人的视知觉体验,使空间创造者和感知者密切联系[17]. 此外,人们对于空间的体验大都处于单画面视知觉体验的3个阶段,即预测、观察和记忆,它也是人们感知、整合、总结各种空间元素、构建空间想象的经验过程.

2.2.3 改造空间连续画面的视知觉体验 建筑空间产生的视知觉印象不仅仅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画面,视知觉体验在表达了建筑的空间流动性的同时,还表达了它的时间延续性,这种时间延续性主要体现在老年人在改造型养老设施中的运动路径中[18]. 由老年人在运动路径中的视觉感触所构成的一系列透视画面组成了空间的视知觉体验,整个过程的视觉画面类似于视频拍摄中对连续画面进行蒙太奇拼接而形成的连续视知觉体验(图1).

图1 改造型养老空间的视知觉体验过程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visual perception experienc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ed old-age care space

3 改造型养老设施空间视知觉体验的案例分析

3.1 背景分析

黑龙江省大庆市是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城市之一. 本研究自2019年开始,对大庆市部分城市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调研,其中包括原建型养老设施和既有建筑改造型养老设施共10所,并分别对这10所养老设施的机构性质、建筑面积、可容纳最大床位数量、安全出口、入住人数、医护人数及建筑性质等重要客观参数做了详细调研分析和记录,旨在为后续深入改造研究中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表1).

表1 调研养老机构概要Tab.1 Summary of surveyed elderly care institutions

在调研的10所养老设施中,有针对性的选取了惠泽养老之家(DQ1)和阳光幸福老年公寓(DQ8)这两所改造型养老设施进行具体的空间视知觉体验研究分析(由表1可知这两所改造型养老设施具有相近的建筑体量和相同的研究参数).

3.2 研究方法

通过目标追踪、访谈、标记、拍照等调研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深入养老机构内部,定点观察和了解老年人的视知觉特征、生活方式、居住习惯、集体意识等日常行为活动[19]. 根据改造型养老设施内部的空间构成,选择建筑内部空间透视点,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关系分析建筑空间特征,研究空间与实体的相互转换关系,并参照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理论,将透视点观察图转换成建筑内部对应的视知觉图,通过空间视知觉体验的空间流动性和时间延续性两个不同维度,对改造型养老设施进行信息提取和数据分析[20].

3.3 空间视知觉体验的视点选取

视知觉体验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同时也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暗示过程. 以DQ1和DQ8为例,对改造型养老设施内入住老人的运动路径进行线性监测和记录,根据调研设施的既有使用属性,分析老年人在改造型养老设施内的活动状况和身体状态. 研究是选取老年人日常活动中最为高频的运动路径作为视知觉体验分析的研究样本,不仅能直观展现出改造型养老空间内老年人的视觉缺陷和不足,还能为改造型养老设施空间的后续调整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案例支撑[21].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概念研究可知,空间被感知为图形的计算公式为:

空间感知度=透视画面上的空间面积/透视画面的总面积.

当空间感知度远大于0.5,人们感受的是实体图形;当空间感知度远小于0.5,人们则感受到的是空间背景;当空间感知度接近于0.5,则具有双重性的图底转化关系. 通过计算空间在整个图像画面上的面积比,可以准确得到空间能够被感知的程度.

采用上述的方法对DQ1和DQ8的视知觉体验高频路径和空间透视画面视点进行了采集,并通过计算公式获取对应建筑空间感知度数据的统计(图2和图3).

图2 案例DQ1内21个高频路径视点的空间感知度统计Fig.2 Spatial perception statistics of 21 high-frequency path views in case DQ1

图3 案例DQ8内21个高频路径视点的空间感知度统计Fig.3 Spatial perception statistics of 21 high-frequency path views in case DQ8

3.4 空间视知觉体验的连续性分析

改造型养老设施空间视觉体验的连续性说明了老年人居住的设施空间具有良好的被感知尺度,空间布局的合理划分又对设施内运动中的老人产生持续稳定的空间刺激,从而形成具有连续性的空间视知觉体验[22].3.4.1 改造型养老设施空间感知度分析 改造型养老设施的空间感知度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在设施内居住的老年人对其生活空间的感知程度. 参照格式塔心理学对图形与背景关系的解释,当平均空间感知度大于0.5时,空间环境将给老年人带来空旷冷漠的心理感受,促使老年人在设施内的视知觉体验从空间感受向实体审美转化;当平均空间感知度接近0.5时,则改造空间就具有了相对较好的空间尺度,空间环境则给予了老年人安心舒适的心理感受. 此时对画面的解读就有了双重的可能性,进而空间视知觉体验的连续性的可能性就越大;当平均空间感知度小于0.5时,实体审美就开始向空间感受转换了,此时空间带给老年人的视知觉体验则是狭小局促的心理感受,图4为DQ1和DQ8两个案例视知觉感知度及其感知平均值的比较.

图4 DQ1和DQ8案例视知觉感知度及其感知平均值的比较Fig.4 Comparison of perceptual perception and its mean values in DQ1 and DQ8 cases

案例DQ1和DQ8的平均空间感知度的计算:

式中:X 为各个观察视点的空间感知度值;n 为所取老年人观察视点的总个数.

将案例DQ1和DQ8进行平均值计算分析,DQ1的平均空间感知度值为0.47,DQ8的平均空间感知度值为0.36. 由于DQ1的平均空间感知度值更接近于0.5,所以DQ1案例的改造型养老空间更易赋予老年人舒适的生活氛围和良好的空间尺度. 这也说明了案例DQ1作为既有建筑改造型养老设施,其原有的空间布局是相对比较符合养老空间设计模式的,且空间之间的联接也形成了明显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3.4.2 改造型养老空间感知度偏差值分析 空间感知度的偏差值一般则反映了建筑空间的韵律感和延续性. 连续的狭小空间给人以局促之感,而连续的空旷则给人以压迫之感. 所以,改造型养老设施的空间节奏性变化极大地影响着老年人在空间中的视知觉体验. DQ1和DQ8的空间感知度偏差值和平均偏差值的统计,如图5.

图5 DQ1和DQ8感知度偏差值与平均偏差值的比较Fig.5 Comparison of perceptual deviation values and average deviation values of DQ1 and DQ8

感知度偏差值的计算:

式中:D 表示平均偏差值;x 表示空间感知度值;n 表示总观察视点数. 将案例DQ1和DQ8的空间感知度偏差值和它们的平均偏差值进行比较,得出案例DQ1的平均偏差值0.11,小于案例DQ8的平均偏差值0.13,说明DQ8比DQ1的空间更具层次变化,各视点之间的偏差差异更大,给老年人带来的视知觉体验也更具趣味性.

通过实地调研和对DQ1和DQ8的空间平均感知度值和平均偏差值进行分析可知:DQ1的空间尺度更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的空间感知规律,其空间平均感知度值为0.47且接近于0.5,更符合老年人在设施空间中形成连续的视知觉体验需求;而DQ8的平均偏差值为0.13,略高于DQ1的平均偏差值0.11,说明DQ8的空间更具层次变化,给老年人带来的视知觉体验则更加复杂多变.

4 结论

既有建筑改造型养老设施作为社会养老资源匮乏的补救措施之一,具有与原建型养老设施相似的服务功能和服务空间,同时又具备区别于原建型养老设施的特殊性. 通过对改造型养老空间的适老化氛围营造,不仅能激发老年人视觉感知的持续性体验,还能提高老年人的视觉活力和对新环境的感知能力. 因此,老年人在改造型养老空间的视知觉体验,也恰好反映了老年人对改造空间节奏变化的理解,如空间路径要素与空间体量大小之间存在的特定序列、过渡、对比、留白等,这些均能对老年人视知觉体验造成一定的感知影响,引起老年人视觉感知的扩张与收缩,长宽、高低、大小不同的空间体验则传达出不同的情绪变化.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研究区域、研究数量以及研究视点的局限问题等,都会引起研究理论的不完整性. 为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将针对性的增加多区域和跨区域调研、提高研究案例数量以及增设多状况下的老年人视点选取,旨在确保养老空间改造设计合理的同时,为老年人空间环境的发展营造舒适的氛围.

猜你喜欢

设施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