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一流专业建设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1-05-06王焕宇辽东学院

消费导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一流思政旅游

王焕宇 辽东学院

一、引言

2019年4月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即教育部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实施一流专业建设,三年内建设国家级、省级各一万个一流本科专业点。一流本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及转型升级的需要,强调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要坚持“立德树人”,切实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培养高水平的优质人才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20年,教育部、中组部、中宣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教思政2020年1号文件”《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政治引领、厚植爱国情怀,把立德树人贯穿整个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如何将“立德树人”作为每位教师的行为准则,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实现每门课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既是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也是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课题,更是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关键。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既是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的需要;既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在每门课程中挖掘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的职责所在。

首先,实施课程思政有利于一流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学科高质量发展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专业,具有理实一体、融合性和涉外性强的特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科课程的建设,一流专业建设更是离不开思政教育的支持和保障。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也为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大量案例与素材。同时,随着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文化与旅游部的建立,拓宽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业方向也变得多渠道、多层次。遵循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内涵,在培养必备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政治素养过硬、旅游服务能力强、懂得应急事件处理等知识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实施课程思政是一流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除了教授必要的专业知识,还尤其要注重学生道德品行、心理健康、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专业实践性强及具有一定涉外性的旅游管理从业人员,肩负着对外形象的使命,更应该具有恪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情怀。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非常有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在实践中培养他们对所从事的旅游专业热爱、对未来事业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在实践中巩固理论、学以致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实现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途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直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是高等教育的职能所在,也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首先就要在培养目标和方向上精准定位,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道德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对旅游行业发展需要、用人企业实际需要及在校生、毕业生学情就业现状调查,以“五育并举培养人”做为人才培养核心,确定以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理论功底扎实、技术技能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够在旅游行业专业领域中从事经营、服务、管理类工作为主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其次,完善符合时代要求及专业发展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建设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专业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旅游管理专业在遵循国家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在培养方案设置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地位,结合学校定位及发展特色、旅游行业规范标准、岗位能力需求等,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内涵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突出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应用性、适用性特点,设计课程体系,如采用“2+2”多方向课程教学体系及“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2+2”课程教学体系即二年基础课程学习及两年分方向专业课程学习,学生在两年的专业基础课学习后,了解专业特点及自身兴趣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发展方向,给学生多专业方向及就业方向选择,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及能力的同时培养其职业意识、职业精神;“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则是整体规划学生实践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融入行业、步入社会,并通过十个月到一年的实践课程,在真实的职业情景情境中学习,培养包括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职业综合能力或综合素质。

(二)精心设计教学,全员参与课程思政

避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层皮”现象,让思政教育助力专业教育、让思政内容无痕融入课堂中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基本任务。思政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并不发生冲突,教书育人也不能分割,但要做好还需精心设计,科学规划。首先,旅游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其课程体系大多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可采用双重项目教学法,即每门课程都是一个思政项目,每门课程都将教学内容以项目为单位进行设计安排,力争每个项目都有一个思政要素导入点。课堂上尽可能改变教师讲授一言堂现象,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求知,培养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上也可有效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合理安排线上及线下内容,线上部分是线下学习的基础,可安排那些便于学生自学及易懂的知识,引导学生自律学习,也可由教师抛出思政要素思考点,引导学生在线下讨论升华;线下部分则既要保证有效将线上知识与线下互动有效融合,又要保证教学重点知识。其次,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政内容建设,教师的自我修养提升也尤为重要。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学生在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在教书的同时达到育人的效果,使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未来的学习、工作都有可发展提升的引导作用。第三,让学生参与其中,并成为课程思政的主体。

(三)挖掘思政要素,全过程实施课程思政

传统教学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对知识目标及能力层面的目标完成打下良好基础,实现素质层面目标的具体内容体现不明确,如如何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爱国、爱岗、敬业意识,如何培养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如何培养良好的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等等。实际上这些思政元素都蕴涵每门课的教学内容中,只是以往教学更注重专业教育,习惯性地把思政教育认为是思政课程要完成的任务。如何充分发掘每门课程中潜在的思政因素,积极促进旅游专业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钻研。实践中,旅游管理专业在确定培养对象为旅游行业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前提下,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按照行业、企业应用需要和类别来设置,多维视角构建教学内容,如经营管理中的诚信品质、职业道德;各门课程围绕行业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以项目教学模式构建课堂教学基本体系,如实践类课程的吃苦耐劳精神、理论课程的创新意识培养等;为学生掌握行业、企业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而设置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强调知识的适用性、态度的踏实性、技术的创新性、能力的精细化,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应用型人才是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

(四)多技术助力,全方位进行课程思政

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传统依靠教师一言堂传递知识已经落伍滞后,简单说教也不再适应当下育人使命和时代需求。新技术、新媒体助力“课程思政+专业教学”是新时期高校一流本科建设的时代要求。一流本科建设必须正视当代大学生将网络作为信息获取主渠道的事实,思考如何利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进行专业建设、课程网络平台及线上课程建设,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课程思政建设更要发挥新技术、新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利用新媒体在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并在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覆盖面上下功夫。如有效利用课程网络平台,将隐含思政教育的专业话题在讨论模块展开,引导学生热议;如充分发挥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性,建设“辽东旅游党建”公众号,除传播党务、业务信息知识外,针对教师开辟“课程思政大家谈”专栏,鼓励教师分享自己进行课程思政的经验;还专门开辟两个与专业相关的学生专栏,即“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将教学、业务、党务有机结合,打造红色课堂辅助新阵地,使专业教育全方位有“思政味”,却没有被“说教感”,让教师始终带着光荣感和使命感去传道授业、让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自然融入接受思想的洗礼。

(五)创新考核方式,实施“能力+素质”评价

以“能力+素质”评价为核心,是课程思政的一部分,也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旅游管理专业各门课程在教学评价上方面,构建“2+1”全课程、全过程考核制度,即过程性考核(平时考核+能力评价)+期末考核(综合评价)。全课程考核是指教学考核不在局限于某个知识点考核,而是以提高学生职业品质及应用技术能力为核心;全过程考核则是要多形式、全员参加,既有教师评定又有学生自评互评,既有个人考核又有团队考核,既有识记部分考核又有创新设计内容。通过学生自评、互评(诚信教育)及团队考核(合作精神)等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将课程教学、学生实践、教师指导及课程考核紧密联系在一起,完成课程的教学及成绩评定。这是思政有效融入的检验,是否达到教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考核评价体系是否合理的检验,是否达到课程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效果;同时既要保证能够有效评估学生学习状况,又要节省时间,不能让其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后腿。

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再思考

如何让思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让学生乐于融入其中,是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及应用型人才培养仍需要探索的内容。将思政内容和专业内容有效融合,需要精心设计规划,避免简单说教,硬性添加;教师可利用新技术、新媒体精心制作简明易懂的“思政+专业”案例微视频,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这将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完善教学内容,如教学辅助参考书、试题库、案例等辅助学习资料的编写,尤其是案例集,最好将优秀毕业生及学生实习的亲身经历编写出来,要充分体现行业、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同时试题库的建设也鼓励学生参与,自己出题自己考核,使之更深层次掌握专业内容。思政要素挖掘后,用何种方式展示出来,教师也要重点设计。特别是引导学生总结提炼的思政要素更是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采用的形式要多样化(视频、讨论)、可衡量化(考核),既要吸引学生又要能督导可控,使之成为专业教育的提升与补充。

猜你喜欢

一流思政旅游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