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诊断胆管细胞癌分期价值研究*
2021-05-06王耀政王瑜琳
王耀政,王瑜琳,林 毅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一种源于二级胆管及其分支上皮的恶性肿瘤,发病之初往往无典型的临床表现。随着疾病进展可引起腹部不适、夜间盗汗、乏力等诸多临床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1]。在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中,ICC占比约为10%~15%,其发生率低于肝细胞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ICC患病数也明显增加[2]。外科手术是治疗ICC的有效方法,能够避免化疗带来的诸多不良反应。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局部的解剖信息,但对肿瘤血流流变学信息的反映较差[3,4]。18F-氟代脱氧葡糖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是近年新出现的一项影像学检查技术,恶性肿瘤组织对18F-FDG的摄取可明显增高。该检查还能提供肿瘤血流流变学信息,从而提高诊断率。同时,该项技术也是一项无创的检查方法,目前已应用于食管癌[5]、肺癌[6]、乳腺癌[7]等多种恶性肿瘤的诊断,并已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使用18F-FDG PET/CT检查诊断ICC患者,评估了其TNM分期的准确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ICC患者107例,男50例,女57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为(47.36±8.64)岁。所有患者经CT检查诊断为ICC[8,9],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排除标准:经评估生存时间不超过3个月、合并其它疾病、存在CT检查禁忌证。另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且身体健康的志愿者107名,男54名,女53名;年龄29~64岁,平均年龄为(48.02±8.83)岁。本研究得到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所有纳入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8F-FDG PET/CT检查方法 使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Biograph 16 型PET/CT扫描仪和回旋加速器,合成放化纯度>95%18F-FDG。检查前,空腹8 h。在平静状态下,经外周静脉三通管注射18F-FDG 5.5 MBq.kg-1。在注射结束后,静卧1 h。排空膀胱,接受检查。PET/CT检查范围包括股骨中段至颅顶,扫描6~8个床位,扫描时先行CT扫描,参数设置如下:管电压140 kV、管电流160~200 mA、螺距0.75、层厚5 mm、球管单圈旋转时间为0.8 s。在PET扫描时,行2D采集,4 min/床位。使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法对PET图像进行重建,迭代3次,子集16个。在采集CT扫描数据时,校正图像衰减。在检查结束后,收集CT和PET图像,传送至Xeleris和AW工作站,行图像融合,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参照Bismuth-Corlette分型分期标准[10],Ⅰ型:肿瘤处于肝总管,未侵犯左右肝管汇合部;Ⅱ期:肿瘤侵犯肝总管及左右肝管汇合部,胆管壁外壁欠光滑、毛糟、毛刺影,胆管壁周围脂肪层聚集,增强见胆管壁全程强化;Ⅲ期:肿瘤侵犯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及左、右肝管,门静脉受侵表现为血管受压移位,管壁局部轮廓不规则,管腔狭窄、闭塞。勾画感兴趣区域(areaof Interest,ROI),计算该部位最大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 maximum,SUVmax)。
1.3 组织病理学检查 所有患者接受手术切除肿瘤,取肿瘤组织,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参照《原发性肝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的TNM分期》[10]行TNM分期评估。Ⅰ期:分化程度高的低度恶性或典型类癌;Ⅱ期:分化程度一般的中度恶性非典型类癌;Ⅲ期:分化程度低的高度恶性小细胞癌。
2 结果
2.1 两组SUVmax值比较 ICC组SUVmax值显著高于健康人组,Ⅰ期ICC患者SUVmax值显著大于Ⅱ期或Ⅲ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SUVmax值比较
2.2 107例ICC患者18F-FDG PET/CT检查结果 经18F-FDG PET/CT检查,在107例ICC患者中,TNM Ⅰ期35例,Ⅱ期47例,Ⅲ期25例(图1)。
图1 ICC患者18F-FDG PET/CT检查表现
2.318F-FDG PET/CT诊断ICC患者TNM分期的效能分析 经与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18F-FDG PET/CT诊断ICC患者TNM分期能够获得较高的诊断效能(表2、表3)。
表2 两种检查诊断ICC患者TNM分期(%)的一致性
3 讨论
ICC的发病机制复杂,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如慢性胆管炎、胆源性肝硬化、寄生虫感染等。临床上,ICC病例并不少见,其发病群体以女性略多。在既往的一项研究中,已有学者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ICC的发病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于本病在发病初期临床症状并无典型的表现,因此ICC的早期诊断一直受到众多临床医师的关注[11,12]。目前,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由于其无创,费用低廉,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尽管传统CT和MRI能够为恶性肿瘤的诊断提供帮助,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无法提供肿瘤血流流变学信息,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中存在一定的漏诊和误诊,不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为寻找诊断ICC的新方法,本研究在ICC的诊断中采用18F-FDG PET/CT检查,并观察该检查评估患者TNM分期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为ICC的诊疗工作提供帮助。
表3 18F-FDG PET/CT诊断ICC患者TNM分期的效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18F-FDG PET/CT检查评估出ICC患者TNM分期Ⅰ期35例、Ⅱ期47例、Ⅲ期25例,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的34例、48例和24例高度一致,提示18F-FDG PET/CT检查能够用于ICC患者的诊断和TNM分期的评估。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中,采用PET/CT检查能够用于TNM分期的评估[13]。采用18F-FDG PET/CT检查能够用于胆管癌的术前评估,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14]。18F-FDG PET/CT是临床新出现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其中PET/CT能够观察肿瘤对血管、胆管、周围组织的浸润情况,进而对恶性肿瘤进行诊断和分期评估,而18F-FDG则是葡萄糖代谢显影剂,可由葡萄糖转运蛋白运转至细胞内,与已糖激酶结合,生成18F-FDG-6-磷盐酸。18F-FDG-6-磷盐酸无法进出细胞膜则会形成18F-FDG高摄取,同时随着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对周围组织侵袭的加强,18F-FDG摄取也会增高,提示18F-FDG摄取越多,恶性肿瘤恶化越严重。因此,通过18F-FDG PET/CT检查能够对ICC患者进行诊断和TNM分期评估[15-18]。
为验证18F-FDG PET/CT检查评估ICC患者TNM分期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我们采用Kappa检验,结果证实18F-FDG PET/CT诊断ICC患者TNM分期能够获得较高的灵敏度(3期分别为0.968、0.976和0.955)、特异度(3期分别为0.500、0.667和0.667)和准确率(3期分别为0.914、0.956和0.920),且一致性较高(Kappa分别=0.525、0.643、0.675),提示ICC患者的TNM分期可通过18F-FDG PET/CT检查进行评估,能够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互印证。在应用18F-FDG PET/CT评估恶性肿瘤的TNM分期方面,研究显示18F-FDG PET/CT检查能够为食管癌TNM分期评估提供参考依据[19],与本研究所得结论相一致。
在不同TNM分期ICC患者和健康人SUVmax值比较方面,发现ICC组SUVmax值显著高于健康人组,提示18F-FDG PET/CT检查能够为ICC患者的TNM分期评估提供帮助。我们认为恶性肿瘤细胞沿胆管周围呈侵润性生长,导致18F-FDG摄取增高,故相对于健康人,ICC患者SUVmax值明显增高。同时,临床诊断的ICC容易与肝细胞癌和肝脏转移性肿瘤混淆,因此后续对ICC的早期诊断还需行18F-FDG PET/CT检查,或可为ICC的鉴别提供帮助。对18F-FDG PET/CT检查的研究中发现不同分化程度的肝外胆管细胞癌患者SUVmax值无显著性差异,但都显著高于正常人[20],其原因仍需要探讨。
综上所述,采用18F-FDG PET/CT检查能够对ICC患者进行诊断和TNM分期评估。在ICC的早期诊疗工作中,行18F-FDG PET/CT检查能够为疾病的诊疗决策提供帮助。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①受到研究时间限制,未能纳入更多的患者参与到本研究;②为确保研究的顺利实施,在样本量纳入中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③在图像评估时,仅通过视觉观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其它研究成果的可比性。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仍期待扩大样本量、减少样本选择偏倚,继续深入探讨采用18F-FDG PET/CT检查在ICC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ICC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详细和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