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多维路径

2021-05-06刘燕吴晓虹

消费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思想

刘燕 吴晓虹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1]其中,“兴文化”就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重要职责使命,从氛围营造、注重结合、平台搭建等维度入手,探究助推方式和途径,增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达到传承文化、以文化人的目的。

一、氛围营造:坚持导向思维,主动营造校园传统文化环境

环境营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基础,也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时代价值,从物质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空间、日常行为规范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营造浓厚的氛围,在多方面形成校园传统文化气象。

1.“准”字为先,挖掘传统文化引领正确方向。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儒家、道家、法家等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追求,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特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准确挖掘大学精神内涵,凝练大学文化特色,弘扬校训精神,用传统文化的力量涵养“传承人文精神、延续民族血脉”的大学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大学校园新风。

2.“建”字当头,以传统文化环境浸润精神家园。校园文化环境与营造传统文化氛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结合学校发展理念,从物质环境建设和精神环境建设两方面同时发力,让整个大学校园浸染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物质环境主要指硬件设施。要科学合理利用校园楼、墙、廊、馆、园、栏、屏等场所,做好规划设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潜移默化作用,使大学生受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和熏陶。精神环境主要指校风、教风、学风及班风等。要大力加强校训校歌、校规校纪、管理制度、工作条例等内容的宣传,推进形成大多数校园主体认可、共同遵循的思想意识、价值理念、人生态度和生活信念,不断积聚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向上向善校园正能量。[2]

3.“传”字为本,发挥工作优势增进传统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委宣传部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协调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有关工作。因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发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推动工作的作用,利用“宣”的手段,达到“传”的目的,从而提高师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要研究和掌握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新方法,促进报刊、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等传统媒体与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开展立体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注重结合:找准契合点,促进传统文化与育人工作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目的应当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吻合,这也是与传统文化的精髓一脉相承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找准契合点和切入点,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切实运用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力量,扩大其德育育人功能。

1.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融入日常宣传。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对于促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完成使命任务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和中国梦教育之中,使大学生们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切实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宣传教育中,充分展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处处展现出的知止后定、以民为本、勇者不惧、一体之仁、万众一心、守望相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气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通,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不断推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性发展。

2.将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蕴融入课堂教学。课堂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一大主阵地。要加强教材建设。统一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通过有效运用“互联网+”“技术+”“艺术+”等形式,打造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3]有的高校可以挖掘和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组织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编写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例如合肥作为包公故里,包公铁面无私、公正廉明、不畏强权、不徇私情,一心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与“平等”、“公正”、“爱国”、“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高度吻合,当地高校可以组织编写溯包公历史扬清廉文化教材。要完善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公共课程体系,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开设诸如经典选读、书法绘画、诗词与国学、中国文化概论等内容的选修课程供学生们学习,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文化滋养。

3.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另一重要阵地,因此,应积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比如,加强传统文化的内涵研究和创新,对校园的建筑和道路进行复古式命名。结合系部(二级学院)特点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品牌。再比如,成立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汉服社、话剧社、戏剧社等)。紧密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规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其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效融合。

三、平台搭建:强化实践锻炼,为大学生搭建传统文化教育平台

实践锻炼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种有益尝试。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不断创新形式,搭建实践平台,让蕴含着丰厚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的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指明正确道路。

1.加强大学生参与实践锻炼的顶层设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促进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出发,从引导大学生增进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出发,建立健全大学生参与实践锻炼的制度机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参与,强化资金保障,积极探索实践平台的形式和内容创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的持续高效开展奠定基础。

2.积极打造校内实践锻炼平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应结合校情、学情,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研究和提炼,成立相应的文化研究中心,建立文化传承基地或文化工作坊,广泛开展课题研究和交流研讨。[4]应开展形式多样、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如开展书香校园活动月、国学大赛、师生书画展、主题晚会,邀请校外专家来校开展讲座等等,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所在。应与校团委组织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编排和表演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节目,比如汉服社走秀、戏曲进校园、校园歌手大赛等,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和普及。

3.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寻找校园传统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结合点,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相关内容的社会实践服务,让老百姓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氛围的同时,大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之中,也有利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如通过开展志愿活动,组织学生社团到社区、敬老院、特殊学校等地义演。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学生党员、团员到农村学校开展文化宣讲,为小学生上音乐、舞蹈、美术课程等。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古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进一步增加思想和情感共鸣。

结语:总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通过多个维度推进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宣传思想工作范畴,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励他们勇担历史使命,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