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外语学科“跨域”发展的核心要素研究

2021-05-05王兰

中国教育理论 2021年6期
关键词:跨域核心要素发展

作者简介:王兰(1979-),女,贵州贵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教学。

摘要 大学外语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媒介性、思想性,决定着学科的“跨域”趋势,顺应当前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通识课。学科的“跨域”发展,尽管已经被认识和重视,仍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通过文献分析的方式,论证大学外语学科“跨域”式发展中的核心要素及其建设理念和方式,为新时代的大学外语学科建设提供理论参照,同时对院校人才培养、学科整合、课程设计等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大学外语学科;“跨域”发展;核心要素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牛津高阶词典第三版将“学科(discipline)”解释为“an area of knowledge; a subjectthat people study or are taught,especiallyin a university ”。换言之,学科是指一种学术的分类和科学分支,是高校进行研究或学习的教学科目。大学外语学科经历了学科属性、学科合法地位的确立后,进入了学科地位的本体论(即大学英语作为独立学科的内部理论建设问题---- 学科自身的发展)[1-2]。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的目标,大学外语亦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现代化教育要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教育要注重以德为先、融合发展,以及共建共享。人才培养目标转向全人育人的“核心素养”,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跨域”趋势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2020 版)强调大学英语学科服务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4-5]。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通识课,大学外语面向几乎所有专业,且作为一种语言,它具有工具性和媒介性,是文化与思维过程的载体以及知识技能的传承者,体现了学科的“跨域”特质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可能性。近年来的研究,无论是强调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6-8]、[9-10] 探讨人文素质视域下的教育模式,或[11]是从应用型与复合型的人才培养进行学科的发展探索,都印证了大外语已进入“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时代。大学外语的学科发展,正逐步转向通识教育、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Special Purpose(ESP)、英语为媒介的学科教育-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EMI)等交叉学科的“跨域”发展模式[12-13]。

尽管如此,大学英语学科发展仍存在整体进步、局部倒退、目标不明确、实践缺乏创新等问题[13]。外语学科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专业学习或者研究的一个工具,还是一种装饰,没有清晰 的认识和明确的定位[13]。虽然大学外语学科的“跨域”功能已被认识和探讨,如蔡基刚详细论证了大 学外语学科的四个转向[12],但学科“跨域”发展的核心要素仍有待进一步探究,从而丰富大学外语学科的“跨域”发展理论,为院校实施大学外语改革以及具体的“跨域”教学模式提供更具体的参照依据。

一 大学外语学科的核心发展要素

学科常有三种涵义:一是学术的分类,即知识 分化形成的科学领域;二是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 能单位,即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等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三是教学科目,与课程同义[14]。这三种含义包含了学科的一般构成要素: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教师、教学活动、课程体系。从 “外语学科发展”整体的角度看,中国的外语学科 指的是对我国外语教学实践所形成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知识体系的总称,其要素包含期刊发表、教学法,教师,教材,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定位[15]。

大学外语学科的“跨域”发展是顺应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跨域”的趋势决定了其核心要素的构成。焦飏认为,“未来型学生”要具备较高的文化基础、科学素养、社会公民素质[7];大学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将走向“复合型”和“全球化”[16],预示了高校学科发展的“跨域”趋势;英语教育应该为 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与双一流建设结合,与学校 定位和专业特色結合[13],明确了大学外语“跨域”的必然性与途径。

而蔡基刚[17](2021)在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2020 版)的最新解读中,则更加系统地提出大学外语教学正向大学外语教育转向:一、从跨文化教 育转向以立德树人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思政;二、从 单一的人文教育转向与科学教育并举;三、从去语 境化外语通识教育转向专业通识教育;四、从文化 素质培养转向批判性思辨和沟通能力培养。四个转向,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模式到学生素养四个方面,清晰而具体地框定了大学外语学科 实现“跨域”发展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同时隐含着 大学外语学科“跨域”发展理念下的核心要素——— “跨域”的教师团队、课程内容、课程模式、教学法。

课程理念,也称为课程观,是课程的价值取向。既是理念,必然是人的理念,是教育者(含学术 研究者、政策制定者、管理实施者、教学内容研发 者、教学活动实施者)对课程价值体系和目标所持 的观念,亦是研究者和教育者在“跨域”变革中转 变和推进的首要因素。

近年来,大学外语学科“跨域”的理念正逐步取得研究者和教育者的认可或接受,但具体的推 行实施仍是短板,除却其它因素,主要取决于是否 具有能承担“跨域”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教师团队、 合理的课程内容、科学的课程模式、适合的教学法。教育者和教师决定着理念的转变与实施、是教 学材料的编撰者、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以及教学目 标达成的主要推动力量;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材 料编写的依据、是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理论框架;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师生进行学 习的物质材料,决定着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走向;教学法是教师在既定的教学模式框架下,实现教学内容吸收最大化的工具,实现育人目标成效性 的手段。

在“跨域”的育人目标下,教师、课程、教学材 料、教学法,相互影响,环环相扣,共同构成大学外 语学科“跨域”发展的核心要素(图 1)。

二 野核心要素冶的野跨域冶发展探析

1.“跨域”教师团队的建设

教师是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直接利用者和 改造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直 接提供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18],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推动力量。然至今,大学 英语教师学科身份不明、职业倦怠、心理迷茫、“跨域”学术能力欠缺,制约着大学外语学科的发展[12,19]。此外,院校层面忽视大学英语的重要性,对 教师的综合与专业化发展未引起重视,师资结构不合理[20],使大学外语教师团队的建设成为短板。 而事实上,教师团队建设,可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学术能力、成就感,改变其身份不明、职业倦怠、心 里迷茫、学术能力欠缺等问题,进而促进学科发展[21-23]。因而,大学外语“跨域”教师团队的建设,是促进学科“跨域”发展的首要因素,而教学团队的发展离不开清晰的目标定位、建设策略、团队运作 机制、学术研究等因素。

(1).目标定位

“跨域”教师团队为“跨域”学科发展服务,因而其目标定位为:在高校层面,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建设为依托,逐步建成综合素养高、具有 高水平的“跨域”学科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跨学科”教研能力的教师团队。通过“跨域”教师团队的 合作研讨,使大学外语教师在合作中进一步提升 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夯实其语言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的综合技能、在跨学科的团队学习中增强交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术研 究能力[24-25]。总而言之,通过建设“跨域”的教师团 队,塑造高水平、高素养、跨学科的大学外语教师。

(2).团队建设策略

团队的建设需从院校层面逐层组建实施,才能实现与其他学科的互补。学校首先应转变理念,认识到大学外语学科的“跨域”性质,以及其在全 校学科整合中的重要意义。进而组织专家就全校的學科发展和英语需求、专业属性与类别、师生比、师生入校英语水平等进行详细调研,在学科构 成框架下进行英语需求分类,筛选有必要开设“跨域”学科英语教学的专业和形式。在此基础上,学 院需要根据各专业学科的英语学习需求和学生的 英语基础,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专业兴趣、意愿,分别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22],形成 3-10 人不等的规模。每个团队根据专业需求设立不同的学科主 题,形成学科教研小组,使外语教学真正服务于其它学科。设组长,制定组内开展方式和规则。此外,从学院层面,结合团队实际,制定合理的考核和评 价机制,促进和激励团队的发展完善,形成灵活而 机动的活力队伍。

(3). 团队内部运作机制

团队的运作,从形式上是以团队的力量促进教师主体的自我进步。Lina 提出,中国的大学外语教师,常于孤立封闭的状态下教学,他们应该学会自我发展,与团队成员的合作,打破自身的孤立状 态[26]。教师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语言、学科 知识、教学研究等的提升和改善,但往往缺乏积极性、自主性、持久性、融通性。在“跨域”团队的内 部,定期组织有关学科知识、语言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法等汇报会或研讨会,必然督促教师在会前 或会后进行学习、反观、研究,从而达到自我提升。 从内容来看,因定位为“跨域”团队,重点应选取团队主题学科的学科常识、科普知识的外语表达方式、以语言作媒介的学科教学法、交叉学科的教研经验等作为主要研讨材料,让教师在相互学习中拓宽视野和知识面,更新其知识结构,从而建立同时具备外语语言素养和专业学科素养的多元化知 识体系[27]。

(4).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是学科发展的构成要素,[15] 是检验和促进学科发展、教学成效、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 和手段。在团队合作中开展学术研究,内部可形成以外语为为主的语言知识技能、教学法、思想或思 维素养科研课题;通过开展 ESP 或 EMI,外围可与其它学科专业教师合作,形成跨学科研究团队。研 究结果反促团队教学内容或方法的改进,促进团 队的发展,既有利于学校科研水平的整合与提升, 也有利于外语教师和外语学科的发展。

2.“跨域”课程模式建设

课程模式即课程类型,是教学方案的基本哲 学要素、教学要素和管理要素的概括,包括理论基 础、课程管理和课程实施等[28]。

传统的大学外语教学,采用大学外语基础通识课模式,实行统一的外语教材,相同或不同专业的学生构成教学班级;教师依据教材,分层或不分 层对学生进行外语语言知识与技能、文化素养的培养。根据新时代育人目标所修订的《大学英语教 学指南》(2020 版),通识教育的根本价值是跨越学科,打通专业,培养学生在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和 反思能力,以便能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最 终成为知识结构相对完全和完整的人[12]。

显然,大学英语课程正转向“复合”的通识教 育,旨在培养“思想、思维、语言、文化、交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单一的基础通识课不再适应“全人育人”的理念,ESP、EMI 课程模式的融入正成为学科发展的新转向。

ESP 模式,是根据某些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学院内部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聘请专业相关的英语教师,开展诸如旅游英语、财经英语、商务英语、医学英语、工程英语等,为特殊专业的 英语交际需求服务。其本质具有“跨域”的特征和目标,发展相对成熟,但专业覆盖面较小,不能完 全满足和适应“跨域”课程建设。

EMI 的理念是将外语作为媒介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将语言知识和技能融入学科知识的学习 之中,使语言提升和专业知识的拓展融为一体,面 向所有专业进行课程设计。因而从“全人育人”的角度出发,EMI 模式不仅是 ESP 模式的有益补充,而且为大学外语学科的“跨域”发展找到新的途 径。

由于院校之间的人才目标、专业、学生外语水 平、学科建设程度等参差不齐,某一模式也许并不 能满足所有需求,学校可根据本校实际分阶段分专业构建不同的外语课程模式。针对刚进校的学 生,由于四六级过级的需求,可以开设 1-2 个学期的外语基础通识课;当过级不再成为目标,3-4 学 期便可根据学校专业需求情况,选择 ESP 或 EMI模式,进行“跨域”通识教育。对于基础薄弱的学 生,可以一直学习 4 个学期的基础通识课,同时选 修跨学科外语课程。

3.“跨域”教学材料开发

教学材料,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依托。传统的大学外语课程主要以基础通识课的方式进行,多以外研社、外教社、上外出版社等出版的全国通用本科大学英语教材为主,适当辅以试题类、网络类补 充。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为例(应用范围较广),课文有涵盖科普、人文等内容,但仍无法满足和解决多学科融合的需求,教材的人文和科普内 容比较零星,不能覆盖各学科常见的专业术语和表达,实质上无法与学科知识进行必要的融汇,只 适合在基础阶段进行语言技能培养和一般性文化 科普知识的传播。

ESP 的提出,为学科的建设和教材的编写提供了范本,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通识教育铺开新路[3,29-30]。ESP 的教材开发建设较为成熟,商务英语、导游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计算机英语、医学英语等教材已经研发并在相关院校使用,其教学内容,能覆盖和适应部分特殊专业,但仍无法满足面向大部分学科的 EMI 教学模式。因此,除了 利用现有的 ESP 教材作为“跨域”教学材料外,基 于国家层面、校本层面的 EMI 教学材料开发也必不可少。从国家层面,一是开发通用型的基础教材 (目前较为成熟),二是结合外语与其他学科的科普性知识,研发相似学科的专业通识英语教材(如 地理类、环境类、生物类等),作为各校选用的资 源。从校本层面,外语教师可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 合作,结合“核心素养”目标和“通识跨域”理念,开 发适合本校实际的专业英语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等补充内容,从而使“跨域”教学活动得以逐步展 开,并积累 EMI 教材開发素材与经验。

4.“跨域”教学法:CBI 模式

传统的教学法,重语言点、关注文本一般写作结构、融入适量的文化背景知识、采用大课交流等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随着育人目标的变化,先后出现的常见教学法有翻译法、交际法、任务型教 学法、翻转课堂等,以及针对听说、写作、阅读等语言技能发展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大部分基于传 统的大学外语基础通识课,针对“跨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材料时仍显不足,有必要探析新的“跨域”教学法(CBI),使其成为有益的补充。

CBI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在国外始 于二十世纪末期,源于语言教学与学科学习的关 系,常服务于二语学习者“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31]。该教学法以学科内容为主题,使学科内容成为语言学习的源泉。它不仅关注语言,更关注在知识 学习过程中提升语言技能、进行思维训练、培养人 文与科普意识[32],使其具有“跨域”的功能,成为“跨域”教学的主要途径。

以 CBI 理念为基础的教学法一般有四种课堂教学模式:主题模式(theme-based courses),保护模式(sheltered subject matter instruction),辅助模式(adjunct courses),专门用途模式(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33]。

其中,语言教学的主题模式是为每次的语言 学习目标设置一个探讨的主题,重点是语言的学 习,但结合具体内容之后,使语言学习的材料更加 真实,语言表达接近生活实际,用内容与活动激发 学习动机,在操练中提升语言能力,在探讨中进行思想文化教育、提升思维水平,适用于外语基础通识课阶段进行“跨域”教育。专门用途模式发展为专门用途英语,适用于 ESP 模式。保护模式指由一位内容专家和一位语言专家共同授课,学习者得 到母语的保护,在国内该模式常见于一些国际学校中。在高校,国际合作教育项目或外教的学术讲 座会有涉及,旨在帮助学习者渡过专业学习的外语语言障碍期。辅助模式指语言课程与内容课程紧密结合,相互补充,直接用外语教学学科内容, 在学科学习中同时提升语言和专业素养,较适宜 于开展 EMI 模式的“跨域”教学。

四种模式,尽管其重要程度和应用范围不同,但在外语“跨域”通识教育中,都或多或少起作用;通过不同的方式结合外语语言和学科内容,促进学习者综合素养的提升,实现外语学科的“跨域”发展。

三 结语

大学英语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 转型期,“跨域”人才培养和“跨域”学科建设相互 契合,成为大学外语学科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然 而,当前的课程模式、师资、教材与内容、教学法 等,制约着学科和人才目标的实现。从课程模式、“跨域”主题式教师团队建设、教学材料、CBI 教学法等因素入手,构建适宜于人才培养和大学英语 学科“跨域”发展的模式,不仅能促进教师自身的 职业认同、教研动机与方向,更从宏观层面上推进“全人育人”目标的实现,从而有助于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国家理想。当然,实现“跨域”的学科发展,困难重重,有院校层面的管理与设计难度,有教师 层面的自身综合素质提升难度,有教学内容开发 的难度,如何克服困难、突破障碍需进一步探索研 究。

参考文献

[1]韩泽亭,张华. 基于合法化语码理论的大学英语学科发展研究[J]. 潍坊学院学报,2018 (04):69-73.

[2]王书亭,吴易曦. " 中国大学英语教育 " 的学科地位及建构论略 - 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谈起[J]. 中 国 石 油 大 学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9(02):87-92.

[3]连毅卿. ESP 视域下新时代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03):186-189.

[4] 向明友. 新学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育改革刍议[J].中国外语. 2020 (01):19-24.

[5]向明友. 顺应新形势,推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课程设置评注[J].外语界,2020 (04): 28-34.

[6]关维娜. 杨传鸣,尹铁超,面向国际性专门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探索 [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 (05) : 159-161.

[7]焦飏. 未来型人才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为例[C],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六卷),2017 (06): 78-80.

[8]陈雪,张岩. 走校企合作之路,培养商务外语人才[J]. 海外英语,2021(14) : 180-181.

[9] 张璐. 人文素质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英语教育 - 评 《人文素质教育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19 (08) :144.

[10]陈红. 人文素质为本的引领性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英语教育 -- 评《人文素质教育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 高教探索,2017(08) :134.

[11]郑月莉,逯娅梁,文霞. " 一带一路 " 背景下基于需求分析的高校外语教育规划研究 [J]. 海外英语,2020(19): 95-96+98.

[12]蔡基刚. 高校英语教学范式新转移:从语言技能训练到科研能力培养 [J]. 外语研究,2019(03):55-60+112.

[13] 束定芳. 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J]. 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05):8-20.

[14] 郝成淼,2015. 大学英语学科地位的迷茫与建构 -- 外语教育政策的视角 [J]. 语言教育,2015 (01): 27-34.

[15]杨颖. 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倦怠现象及消除策略探究[J]. 海外英语,2020 (22): 162-163.

[16]Wang Heng. On the Optimiz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alents Training Path in the Context of ASEAN[R],2020 2nd Scientific Workshop on Advanced in Social Sciences,Arts & Humanities,2020.

[17]蔡基刚.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四个转向: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2020 版)内 涵 探 索 [J]. 外 语 电 化 教 学 ,2021 (01):27-32.

[18]王洪坤,曲丽丽.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 (22): 154-156 .

[19]蔡基刚. 新时代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主要矛盾研究:70 年回顾与思考 [J]. 中国大学教学,2020(01): 51-55.

[20]李霄翔. 教育信息化与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 -- 挑战与对策 [J]. 中国外语,2019 (06):4-9.

[21]孙倚娜. 中国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 实践反思与团队建设 - 兼析国家精品课程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 大学英语应用类课程 " 教师专业发展[J]. 外语研究,2015 (04): 63-66.

[22]王萍,闻建兰. 普通工科院校转型期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学团队走向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 (s1): 163-164.

[23] Liu M. & Liu Y. Research on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through Build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eam[J]. Frontier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line: Francis Academ ic Press),2019, (06): 80-87.

[24]王海啸,夏珺. 从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评委点评看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 [J]. 外语界.2020 (01): 15-24.

[25]陈淑娟.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研究 [D]. 无 锡: 江南大学,2020: 23-35.

[26]Lina G. A Study of Self-development of EFL Teachers in the Universities of Sichuan Province in China [J].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2018 (07) : 766-777.

[27]左欣,王俊锋. 创新教育视域下大学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策略 [J]. 教育与职业,2016(01): 55-56.

[28] 刘文华. 应用技术本科教育课程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29] 张蔚磊. 大学英语教改转型期的政策研究 -以《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为例[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8 (04): 48-55.

[30]李航,毛明勇. ESP 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探究- 评 《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 基于 ESP 理论与实践》[J]. 中国教育学刊,2019 (07): 109.

[31] Edward Y. W. Chu. What is effectivesecond language exposure and how does itrelate to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and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J]. Journalof Second Language Studie,2019 (01):93-118.

[32]Yuen Yi Lo. A glimpse into the effectiveness of L2-content cross-curricularcollaboration in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programm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2015(04): 443-462.

[33]Stryker S.B. & Leaver B.L. Content-based instu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Modles and Methods [M]. Washington:George Town University Press,1997:20-40.

作者單位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跨域核心要素发展
中国工程院航天航空航海国际工程科技论坛跨域运载技术创新平行论坛征文函
为群众办实事,崂山区打出“跨域通办”组合拳
G-SRv6 Policy在跨域端到端组网中的应用
实现跨域的最佳方案CSST
区域发展篇
责任教育下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
特色彰显 品在其中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