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诗味”教出来

2021-05-04高子阳

关键词:臧克家野草首诗

【编者按】作为教过数学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子阳老师的课自带“光芒”,备受学生喜欢和同行好评。他的课,如小火煨汤,讲求一个“慢”字,让营养一点一点地渗入;他的课,展现出开放的活力,为师生提供充分参与的空间与时间……2021年,让我们跟随《子阳聊课》栏目,透过高子阳老师的视线,一起来发现课堂教学中潜藏的问题,探求其解决之道。

有位年轻教师准备上公开课,请我听一听,提提意见。上课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的略读课文《有的人》。当年我是在初中时学的这篇课文,现在将此移至小学,并放在了六年级“走进鲁迅”主题单元。鲁迅的文章难教,要想教好这一单元的内容,真心不容易。年轻教师敢于挑战,让人敬佩。

试上的课,这位教师也是经过思考的:先以男生读、女生读等形式反复读诗、说诗,然后补充一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听课时,我一直在回忆当年我的老师是怎么教的。但时间太久,实在想不起来,头脑中只剩下那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边听课边琢磨这首诗,越发能品咂出这首诗的味道,感觉太棒了,太有创造性了。再推敲这堂课,总觉着没有把这首诗的“诗味”教出来,也就是没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思考并发现诗人的“创造性智慧”。如此,学生的理解难以深刻。课后,我给了这位教师五点建议。

第一点建议:学生整体读完这首诗后,直接引入资料,补讲第2—第4节诗。

第2节诗内容如下: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读完这节诗,学生知道其间写了两种人: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一种是给人民当牛马的。但他们不知道此处臧克家是在用鲁迅的作品——诗歌《自嘲》赞美鲁迅的伟大。《自嘲》一诗是此处必须要补充的。

第3节诗内容如下: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与第2节一样,学生也会明白这节诗写了两种人,但不知道臧克家又是在用鲁迅的作品——散文集《野草》,同样是想赞美鲁迅的伟大。虽然这一单元中的《好的故事》一课选自《野草》,但教材并没有标注出来。课堂上,有的老师会讲一下,有的老师可能连提都不会提。但即使是讲,教师也不会要求学生读读《野草》。讲这节诗,一定要建议学生去读读鲁迅的散文集《野草》。

第4节诗内容如下: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这节诗如前两节诗一样,仍然写了两种人,学生一读就懂。但他们不一定清楚臧克家为什么这样写;不清楚鲁迅这一生写了那么多作品,其最想给予人们的是什么;不清楚代表鲁迅最高水平的作品有哪些。鲁迅作品最想传递的其实是一种“活着!高质量地活着”的理念;代表其最高水平的作品是杂文,每一篇都蕴含着这种唤醒及力量。写《有的人》,臧克家是想借用鲁迅的作品,传递人活着时的唤醒和力量,同时赞美鲁迅的伟大。所以,教这一节诗,我们要让学生好好地读读鲁迅作品,知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着。

接下来,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整体读这3节诗,试着把顺序变一变,看看可不可以。读读想想,学生肯定顿悟:不能换,换了就缺层次、缺情感、缺诗味、缺创造了。经过此番对比,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诗人臧克家了不起的创作水平。另外,在课堂上,我们还得告诉学生:鲁迅的诗、文、书,都是写实的;只有真实的,才最有力量,最有说服力,最有穿透力,这也是人們感受到鲁迅伟大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点建议:巧妙教第2—第7节诗,让学生发现诗句之间的联系,品鉴诗之结构。

读《有的人》,教师略加提醒,学生就会发现,第2节诗与第5节诗相关,第3节诗与第6节诗相关,第4节诗与第7节诗相关。既然相关,我们就以相关的方式调整顺序,学习这6节诗。也就是把原来的6节诗变成下面的样式,并让学生大声读起来: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读完后,让学生将几段重组的诗句与原文比一比,找找有什么不同。学生一比较,很快就能发现答案,臧克家原诗的结构太独特了:第2—第4节诗,是排比的气势,且气势越来越高昂,越来越鲜明;把第5—第7节诗分别放入第2—第4节诗里,这种排比的气势就没了,修辞手法转化成类迭,情感的力量比原文弱多了。学生读一遍就能感觉到差异。此时,教师如果能简单地讲一讲这两种修辞的不同用法,学生定能感受到作家在修辞选择上的水平之高。

与梁实秋并驾齐驱的“新月派”评论家叶公超先生,因为中西贯通,有一个非常奇妙的发现——

中国文字的特殊力量,无论是文言或白话,多半是寄托于语词上的,西洋文字的特殊力量则多从一句或一段的结构中得之,有时语词的力量也可以运用到相当的程度,但终不及句段的力量来得可观。西洋的散文往往可以在结构上,在一大段的节奏上显出来,虽然辞藻本身很平凡。而中国人的聪明只好大部分都用到语词上去。文言几乎全部得力于语词,白话文却不尽然。所以,在写作上,要在结构的流动性方面多下点功夫,正因为我们的文字不善于此道,我们才需要增加人工的成分。

《有的人》这首诗的结构,的确值得我们品鉴,值得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独特的结构,对学生的写作肯定有非常大的帮助。

第三点建议:整体读这首诗,让学生寻找这首诗中的“名言”。

名人名言,大多来自名人的诗文。读完这首诗,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首诗哪些句段可以作为名言。对于我来说,这首诗的第1节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成为我铭记至今的名言。其实,这首诗还有不少句段是可以作为名人名言的。课堂上,让学生读着,思考着,讲述着,他们对这首诗的整体理解不就更加深刻了吗?

第四点建议:品品这首诗的结尾。

不少现代诗为了做到首尾呼应,第1节与最后1节是一样的,或者是相似的。那为什么这首诗最后1节不把第1节再重复一遍呢?这又是这首诗的独到之处,是高昂情緒的延续。课堂上,让学生读一读,与原诗的最后一段放在一起比一比、说一说,他们定会有新的发现。

第五点建议:挖掘臧克家、鲁迅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创新。

教第1节诗,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与司马迁所说一样吗?不一样。轻于鸿毛,最起码还有鸿毛在,不是无。也就是说,臧克家以二元判断的思维直接定位两种人,其中那活着的死人连鸿毛都不如。这是臧克家的继承与创新。

读第3、第6节诗,学生肯定会想到唐朝诗人白居易笔下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鲁迅的《野草》与白居易的认知,有相似之处,当然更有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哪里?在《野草》这本散文集中。我们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比较、去研究,感知鲁迅对野草精神的热爱,发现他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运用。由此,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有的人》的“诗味”。

读第4、第7节诗,关键词是“活着”。“活着”并且“高质量地活着”,这是鲁迅给我们留下的伟大遗产。人怎么才能真正高质量地活着?从某种层面看,要有作品。“作”是创作,“品”就是所写的东西值得被“品评”。

巴金的《给孩子的一封信》中,就有“再活一次”的提法;纳塔莉·戈德堡的《再活一次——用写作来调心》也在告诉我们,人的一生要有“作品”。

这么一教,学生就会创造性地使用积累的那些优秀传统文化,有兴致地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我就提了这五点建议,这位年轻教师随即改了教学设计,改了PPT。公开课的效果如何?听课教师的眼睛亮了。这位年轻教师上完课就跑到我面前说:“这是我工作以来,上得最棒的一节课!”

诗,是用简单的文字来表达复杂和深刻的内涵。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不好教。如果只教简单的文字,不把诗深刻的内涵、诗的创造性结构、诗蕴含的文化等传递给学生,那诗的学习还会有多少意义呢?

猜你喜欢

臧克家野草首诗
留守
《上课没人抢》
闻一多破格录取臧克家
老马
一束野草
谷牧探病
一束野草
闻一多破格录取臧克家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