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柏民间舞蹈

2021-05-04李明月

理财·收藏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铁杆民间舞蹈表演者

李明月

背装作为民间舞蹈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桐柏背装是平氏秦家祖传,经历几代人继承、改进,并结合现代杂技艺术发展起来的民间绝技。每年传统节日群众都会自发组织、盛装表演,逐步成为豫南、江淮一带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是融独特造型与简洁表演为一体的传统舞蹈。

背装道具

背装属于造型性表演艺术,造型艺术主要体现在道具及人物的艺术化呈现上。桐柏平氏背装分为单装、双装、挂装、马装、猴装五种类型,道具从上至下达一人多高,整个都是由铁焊制而成,用红色或彩色棉布缠裹铁杆装饰。

1.单装

单装道具主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由腰卡、腰扣、坐板组成,由一名儿童化装成戏剧中生、旦、净、末、丑等人物角色坐在坐板上,用腰卡、腰扣将儿童固定在铁杆上部,再穿上故事中的人物服装遮挡腰扣达到美观的效果,简称上装。中部由花卉装饰连接上下露出的铁杆弯曲部分。下部则是身强力壮的男子背上类似坎肩的铁制道具,系上腰扣穿上节日服装构成下装。

2.双装

双装道具下装部分和单装道具下装部分没有差别,上装却有很大改变。单装仅仅一个儿童装扮,在托杆的中心位置只设置一个坐板,而双装道具的上部托杆分别是在左右两端焊接两个坐板,由两名儿童装扮角色,同时在上部表演,上装的儿童最大的11岁,最小的两三个月。这对下装的男子不仅体力要求更高,技术方面要求也要更娴熟。

3.挂装

挂装道具主要体现在一个“挂”字上。上装铁杆基础部分焊接一个挡口,再用另外一根铁杆制成“┌┓”形挂在挡口处,坐板和腰扣都悬挂在空中,脚下没有托杆依附。挂装道具更考验上装儿童的胆量。

4.马装

马装道具的上装部分是以马前腿作为与下装连接的支撑点,用马背代替坐板,缰绳替代腰扣,这种上装要求表演者的协调及控制能力做到更好,下装表演者也要掌握好平衡才能使表演尽善尽美。

5.猴装

猴子一直以来都被看作古灵精怪、顽皮敏捷的化身,是最有灵性的动物。在猴装道具里,为了体现猴子的这些特点,设计者直接用两根铁杆与托杆焊接成一个支架,呈“∏”形支撑,只有腰扣固定腰部,没有坐板,解放出上装儿童表演者的四肢,以便能把猴子形象诠释得惟妙惟肖。

这五种类型的上装道具各有特色,下装却是统一的铁坎肩和腰扣穿戴。铁坎肩放置在肩膀位置,主要靠肩部承重,而腰扣主要是为了防止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腰部受到损伤。整个道具虽显笨重,但古代艺人在安全性能上的考虑却非常全面到位,其造型扮相独特精美,展现出民间艺术的魅力。

背装表演

背装主要是在春节、元宵节和庙会期间演出,在演出地点上可走街串巷,也可在广场、庭院表演,整个舞蹈情绪活泼跳跃、热情奔放。每年传统节日观看背装的群众络绎不绝,纷纷称赞称奇。

1.音乐

背装是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乐器一共有四种:大鼓、大锣、小锣各一面,大镲一副。锣鼓只用了《虎狸炮》一个曲牌,鼓点节奏感很强,和动作配合得非常融合。打击乐的速度是根据舞蹈动作的快慢而决定的。此曲牌运用了重击、轻打强弱对比的手法,整個乐曲可长可短,让人愉悦欢快。

2.动作

背装没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基本动作就是八音步扭腰前进。背装道具上部被称为上装,表演者就被称为上装人物。而负责底座的下装壮年则被称为下装人物。在进行表演时,下装人物左手掐腰,右手抬至耳平握中部铁杆(又称铁信子),脚站小八字步,双腿微屈,一步一拍,走时略有颤动感。上装人物随着下装人物的步法而摆动,下装人物又随着上装人物所表演的故事做出相应的情感。

每逢传统佳节,民间艺人都会根据表演人数把五种类型的装全部扮起,在场地走出“八字穿插”或“双龙戏珠”等队形,变换自如,形式灵活。背装艺术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创造演绎了灿烂的民间文化与艺术,与舞狮、旱船等民族艺术相比,更具艺术感染力。

传承发展

桐柏平氏背装多以表演故事为主。其故事情节大都取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如《西游记》《白蛇传》等。表演者按照故事相关的妆容、服装、道具装扮,通过表演展示故事情节,让人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根据桐柏县平氏镇秦氏第六代传承人秦红长介绍,他自幼爱好民间舞蹈,六七岁就开始进行上装人物表演,20岁时跟着叔辈学习下装表演要领。下装表演者非常辛苦,上装儿童舞蹈动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下装人物表演的技艺高低。他为扛好下装,肩膀经常被铁坎肩磨得鲜血直流,直到结出厚茧。经过刻苦努力,他的表演脱颖而出,成为平氏镇背装民间舞蹈表演的领军人物。他不仅组织平氏镇的背装表演队伍,还培养了一批年轻的骨干力量,秦红长老艺人为保留和发展桐柏县的民间舞蹈遗产,作出了很大贡献。

平氏背装于2008年被南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大大满足了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在我国对文化遗产高度重视的今天,相信平氏背装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必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必将得到长足的创新和发展。

(责任编辑:屈梦夏)

猜你喜欢

铁杆民间舞蹈表演者
同一首歌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避雷针名称考
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素养能力提升
小精豆爆笑漫画
手称扑克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聪明的表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