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避雷针名称考

2020-03-08黄河清

中国科技术语 2020年6期
关键词:铁杆避雷针

黄河清

摘 要:“避雷针”一词最早见于日本。1872年,在日本的一本德日词典中,该词用来对译德语的Blitzableiter(避雷针),此后逐渐流行。20世纪初,“避雷针”进入中国,如在《世界通史》(1903)和《日本法规解字》(1907)中,均能找到例证。不过有人认为,“避雷针”这个名称不是很适合,于是出现了“接闪杆”。理由是这个名称比较科学,符合这种装置的原理。但实际情况是,用“接闪杆”的人少,用“避雷针”的人多。

关键词:铁杆;避雷针;接闪杆

中图分类号:G483;N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20.06.021

Abstract:The term “hiraishin” (lightning rod) was first seen in Japan. 1872, in a German-Japanese dictionary, the word was used to translate German Blitzableiter (lightning rod). Since then, the word has gradually become popula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hiraishin” entered China, i. e. “bileizhen”. Examples can be found in World History(1903) and Japanese Legal Dictionary(1907). However,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name “bileizhen” is not appropriate, so the word “jieshangan” appeared. The reason is that the name is more scientific and conforms to the principle of this device. But the actual situation is that there are few people who use the “jieshangan”, and many people use the “bileizhen”.

Keywords:lightning rod;“bileizhen”;“jieshangan”

避雷针(lightning rod)是保护建筑物等避免雷击的装置。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个金属棒,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这样就能把云层中与地面相反的电荷引入地面,使得云层与建筑物间的电场强度减弱,达到避雷效果。那么避雷针这种装置是什么时候发明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关它的名称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又是怎样演变的?这一系列问题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

一 中国和西方对防雷技术的探索

应该说,人类自诞生以来就肯定已经注意到了雷电现象,但由于不知道雷电产生的原因,当时只有敬畏,因此对雷电现象产生了许多神话和传说。而对雷电加以防范,则是后来的事情了。

1.中国古人对建筑物防雷的探索

中国人对建筑物防雷的探索起步很早。在汉代一些高大建筑物中已有据说能避雷的梁柱——雷公柱。但有学者认为,雷公柱如果是金属的,避雷是有可能的;如果是木材的,就值得商榷了。因为雷电流可达数万安培,其热效应在6000~10 000℃以上,这足以使任何木材、砖石烧毁。因此,雷公柱不可能避雷[1]。不过,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在湖南岳阳有一座慈氏塔。该塔约重建于1100年,塔顶设有6条铁链,铁链沿6个角下垂至地面一定高度,目的是防止雷击。这可以说是避雷针的雏形。

总之,中国古人虽然在技术上做了种种尝试,以避免雷击,但毕竟没有重大突破[2]。

2.现代避雷技术的发明

避雷技术的重大突破出现于美国。1752年,美国人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做了一个实验,在雷雨中放了一个风筝,证明了雷电就是电。后来他发明了避雷针[3-4]。1773年,这种装置在英语中也有了名称,叫lightning rod [5],这词现在仍在使用。

那么,西方的避雷针是什么时候介绍到中国的,有关它的汉语名称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是下面所要讨论的内容。

二 汉语文献中有关避雷针的最早记载

《美理哥合省国志略》是1838年刊印的专门介绍美国的一本书,作者为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是美国第一个来華传教士。裨治文在该书卷之十八中介绍了美国的济贫制度,同时还介绍了预防灾害的一些措施。在谈到防火防雷时有这样的文字[6]:

防电闪倾颓,则立一长铁杆于门以拒之,电见铁杆,即自顶旋绕至杆下而去。

这句话是说:为防雷击屋倾,立一铁杆于门外,闪电则被铁杆引入地下。它介绍了避雷装置的原理:铁杆将高空雷电引向自身,泄放到地中,从而保护周围建筑物。这段文字不但是汉语文献中有关避雷针的最早记载,也是有关其原理的最早介绍。

三 汉语中有关避雷针的名称

汉语中有关避雷针的名称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19世纪前中期出现的名称,我们称其为早期名称;第二类是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出现的名称,我们称其为晚期名称。下面分别论述。

1.早期名称

汉语中有关避雷针的最早名称,出现于19世纪前期。例如上述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中的那个例子,其中将避雷针叫作“铁杆”。这说明在1838年汉语中已经产生了有关避雷针的名称,而这个例证应该是最早的。

避雷针发明于美国,它是在美国最先推行的,所以汉语中介绍避雷针最先也见于有关美国的书籍。即便是10多年以后,情况仍是如此。1847年,福建人林钅咸赴美国,在那里工作了1年多。回来后写有《西海纪游草》(1849),书中对美国城市的高楼十分感慨,其中有这样一些文字[7]:

百丈之楼台重叠,铁石参差(以石为瓦,各家兼竖铁支,自地至屋顶,以防电患)。

这里的“铁支”就是避雷针。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美国避雷针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此后我们还见到“铁针”的叫法:

1855年合信《博物新编》初集《电气论》[8]:

西国有避雷之法,各于楼房屋背,插铁针一枝。自针脚以铁条引出墙外,直透入地,使针尖摄引雷火由铁条而落,则人畜屋器可免震击之患。

1866年张德彝《航海述奇》[9]:

礼拜堂四五座,顶皆馒首形,上出铁针极长。

“铁杆”“铁支”“铁针”这三个名称有一个共性,因为从它们名称的本身来看,外延都比较宽泛,凡是杆针状的铁制物都可以包括在内,而避雷针正由于是杆针状的,所以这些名称也用来表示这种装置。其实这种表示是临时性的,它们使用并不长久,后来用的人不多。

2.晚期名称

在上述三个名称之后,情况有了改变。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出现了许多有关避雷针的名称,如“防雷铁”“防雷针”“防雷尖叉”“防电杆”“挡雷针”“引电杆”“引电竿”“避电针”“避雷铁”“避雷针”“避雷柱”,等等。这些词虽然和“铁杆”“铁支”“铁针”一样,也是偏正结构,但其中的限定成分更为具体、明确,词语所指专一,外延不再像早期那三个名称那样宽泛,它们或多或少地具备了专业术语的条件。

上述这些词,又可分成两类:第一类是非日语词,如“防雷铁”“防雷针”“防雷尖叉”“防电杆”“挡雷针”“引电杆”“引电竿”“避电针”“避雷铁”等,本文将这类词称为A类词;第二类是日语词,如“避雷针”“避雷柱”,本文将这类词称为B类词。下面分别论述。

(1) A类词

在A类词中,出现最早的是“防雷铁”。它见于1876年的《格致汇编》。这一年的《格致汇编》载有“格致略论”一文,内有这样一些话[10]:

近来设法用铁杆自地面通入房屋直至最高处之上数尺,其铁端磨之甚尖,如为船则从桅顶直通至水中。凡际电气来时,则为此铁杆传引直通至地中或水内,即不伤人物,此谓之防雷铁也。

这里的“防雷铁”就是避雷针。在“防雷铁”之后,我们又见到下面这些词语:

引电杆:1877年傅兰雅辑《格致汇编》第一册《西船略论》[11]:

船上之桅本属甚高,应有引电杆引电入海,恐遇大雷电时,桅为霹雳所击。盖木桅传电甚缓,而电行甚急,则桅与船身俱易击坏或致电火焚烧,故设此引电入海之杆,以免其患。

防雷尖叉:1892年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卷之五[12]:

台阁楼塔,宜用防雷尖叉以避雷电。

挡雷针:1899年汇报馆译《形性学要》卷十[13]①:

挡雷针所以防雷击之祸,法以长铁条一,尖其头,高竖屋顶,其下端达于地下,使地中电由尖头上升,推散云中异名之电,乃能无患。

避雷铁:1901年潘慎文译文、谢洪赉笔述《格物质学·磁气》[14]:

凡直立铁条皆有磁性少许,如篱笆之铁桩、避雷铁。

防雷针:1903年汇报馆教士译《西学关键》卷六[15]:

西国大厦必有防雷针。

避电针:1905年颜惠庆、王佐廷《重订商务书馆华英字典》[16]:

lightning conductor,避电针.

引电竿:1908年颜惠庆等编《英华大辞典》[17]:

lightning rod,护屋之引电竿,防电杆,避电针.

1914年郁德基增订《广增英华新字典》[18]:

lightning rod,护屋引电竿,避电针。

防电杆:1908年颜惠庆等编《英华大辞典》[17]:

lightning rod,護屋之引电竿,防电杆,避电针.

在以上这些词语中,“引电杆”“引电竿”“防电杆”可以看作英语lightning conductor(避雷针)或lightning rod的翻译,因为这两个词组的字面意义,前者是“闪电引导物”,后者是“闪电杆”“电杆”。除这三个词外,其他词语有可能是受了英语的影响,或者还有其他因素,但要说明造词的依据有点困难。

(2) B类词

B类词有两个,即“避雷针”和“避雷柱”,它们均来自日语。在日本,“避雷針”最早见于明治五年(1872)。这一年,小田条次郎、藤井三郎和桜井勇作三人合作编写了《孛和袖珍字書》,由学半社出版。这是一本德日双语词典。其中,我们见到了“避雷針”(ひらいしん)一词,是作为德语Blitzableiter [blitz(闪电)+ableiter(引开者)]的对译词出现的。为什么用“避雷針”来对译?上引《博物新编》的那段话中有这样一句:“西国有避雷之法,各于楼房屋背,插铁针一枝。”[8]小田条次郎他们可能是从这句话中提炼出“避雷針”一词,然后用它来对译Blitzableiter。《博物新编》最初刊行在中国,后来传入日本,在那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避雷針”是从这句话中提炼出来的,可能性很大。若干年以后,“避雷針”在日本使用开来。明治十八年(1885),《学校用英和字典》用它来对译英语的lightning conductor;明治十九年(1886),《改正增補和英英和語林集成》(丸善商社書店)用它来对译英语的A lightning rod[19]491。

继“避雷針”之后,日语中又出现了“避雷柱”(ひらいちゅう)一词,最早见于上文提到过的《改正增補和英英和語林集成》。“避雷柱”在该书中用来对译英语A lightning rod。至此,日语中指lightning rod有了两个名称:避雷針和避雷柱。但到了明治末年,这两个词有了分工,“避雷針”指这种装置上端尖细的金属棒,而“避雷柱”只指金属棒下面用来支撑和传递电流的立柱,避雷针在上,避雷柱在下。不过,进入大正时代,情况又恢复了,“避雷柱”又用来指lightning rod了[19]492。

“避雷針”和“避雷柱”这两个词,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先传入的是“避雷柱”。

1902年,历史学家傅运森(1872—1953)翻译出版了《泰西事物起原》一书。在该书卷三中,有富兰克林放风筝测试雷电的介绍[20]:

富兰克令于雷雨之际,施放纸鸢,测知天上之电与地上之电,同为一物,避雷柱因此发明其制。

《泰西事物起原》是傅运森根据日本澁江保的著述翻译的。这里的“避雷柱”显然来自日语,它就是指lightning rod。1年之后,“避雷针”也进入中国。1903年,上海通社久记图书发行所出版译著《世界通史》。该书在近代史部分中,也介绍了富兰克林[21]:

法兰克林波士顿人,以刷工长文艺,为文士,发明避雷针。

《世界通史》译自日文,所以这里的“避雷针”也来自日语②。

4年之后,在另一本根据日本著述编纂的词典中,我们又见到“避雷针”。这本词典就是钱恂和董鸿祎编纂的《日本法规解字》(1907),该词典在“白金”条中说[22]:

白金:贵金属之一,价昂于金,出产甚少。无论如何灼热,不易熔融,且不生锈。工业上常用以作避雷针、电灯及煅烧他物之器皿。

“避雷柱”和“避雷针”这两个词虽然都已经进入汉语,但“避雷柱”没有流传开来,大家使用的一般都是“避雷针”,例如1909年《图画日报》第七十八号[23]:

迄今西洋多用一金属之针树于屋上,而用金属线与地下相联络,以防其害焉。雷将落于屋上之时,先附于此针,而借线导之于地下,及其落则势力已分矣,故不能为害,此避雷针所由名也。

《辞源》(1915)和《辞海》(1936)也只收“避雷针”,未收“避雷柱”。后来“避雷針”就慢慢流行了。这可能也是受了日语的影响,因为后来在日语中,“避雷柱”不用了,只用“避雷針”。

四 结 语

从本文讨论的情况来看,汉语中有关避雷针的名称曾经有过10多个。其中“铁杆”“铁支”“铁针”这三个名称由于所指范围宽泛,外延太广,不具备作专业术语的条件。而后来出现的“防雷铁”“防雷针”“防雷尖叉”“防电杆”“挡雷针”“引电杆”“引电竿”“避电针”“避雷铁”,则比前三个名称好了许多,它们的限定成分更加具体、明确。但这些词还是被淘汰了,最终还是被日语借词“避雷针”取代。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国人对日语借词普遍具有认同感,这样就使得这些词在汉语中有了很大的“势力”,大批日语借词能在汉语中流行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到了2010年,出现了一个情况。当时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该规范将“避雷针”改称为“接闪杆”。如该规范第2章“术语”2.0.8节有“接闪器”一词的解释:

接闪器:由拦截闪击的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以及金属屋面、金属构件等组成。

这里将避雷针叫作“接闪杆”。这个规范是根据2000年版的《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94)修订的。在2000年版中,还没有“接闪杆”这个名称,还用“避雷针”。那么后来为什么“接闪杆”代替了“避雷针”?因为有人认为,“接闪杆”这个名称比较科学,符合这种装置的原理。然而,实际情况是,用“接闪杆”的人少,用“避雷针”的人多,201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也未收“接闪杆”,只收“避雷针”。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术语在线”上,我们也看到“避雷针”是规范用词,而“接闪杆”这个名称查不到,只查到了“截闪杆”。“截闪杆”不是规范用词,只是“避雷针”的“又称”。看来到目前为止,“避雷针”仍是汉语中表示lightning rod的规范用词。

注释

① 此例将避雷针导引电荷的方向说反了,说成由地面到空中,应该是由空中到地面。由地面到空中那是离子防雷法,即用离子防雷装置把地面与云层中相反的电荷送入空中,显然当时这种技术还没有发明。

② 《汉语大词典》在“避雷针”条下未能提供书证,我们无法从中获知该词语的词源信息,见《汉语大词典》第10卷第1275页。

参考文献

[1] 高策.中国古建筑避雷措施探讨[J].大自然探索,1990(1):75-77.

[2] 王时煦.回顾我国建筑物防雷的发展历程[J].建筑电气,1999(3):164.

[3] New World Encyclopedia.Benjamin Franklin[DB/OL].(2016-12-14)[2020-02-23].https://www.newworldencyclopedia.org/entry/Benjamin_Franklin.

[4] New World Encyclopedia.Lightning[DB/OL].(2018-07-06)[2020-02-23].hhttps://www.newworldencyclopedia.org/entry/Lightning.

[5] Merriam-Webster.lightning rod[DB/OL].[2020-02-23].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lightning%20rod.

[6] 高理文.美理哥合省國志略[J].刘路生,点校.近代史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92):60.

[7] 林钅咸.西海纪游草:自序[M].长沙:岳麓书社,1985:36.

[8] 合信.博物新编:初集[M].上海:墨海书馆,1855:42页阳面.

[9] 张德彝.航海述奇[M].长沙:岳麓书社,1985:552.

[10] 傅兰雅.格致汇编[G].上海:格致书室,1876:157.

[11] 傅兰雅.格致汇编[G].上海:格致书室,1877:388.

[12] 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M].长沙:岳麓书社,1985:601.

[13] 赫师慎.形性学要:卷十[M].李杕,译.上海:徐汇汇报馆,1899:74页阴面.

[14] 史砥尔.格物质学[M].潘慎文,译文;谢洪赉,笔述.上海:美华书馆,1894:106页阳面.

[15] 西学关键:卷六[M].汇报馆教士,译.上海:汇报馆,1903:16页阳面.

[16] 颜惠庆,王佐廷.重订商务书馆华英字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5:158.

[17] 颜惠庆.英华大辞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588.

[18]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校;郁德基,增订.广增英华新字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368.

[19] 惣郷正明,飛田良文.明治のことば辞典[M].東京:東京堂,1986.

[20] 澁江保.泰西事物起原[M].傅运森,译补.上海:广智书局,1902:17.

[21] 特社,译补.世界通史[M].上海:通社久记图书发行所,1903:145.

[22] 钱恂,董鸿祎.日本法规解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7:66页阳面.

[23] 环球社编辑部.图画日报:2册[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36.

猜你喜欢

铁杆避雷针
不等高避雷针最小保护宽度计算方法研究
铁杆粉丝
同一首歌
避雷针的发明
铁杆山药多酚氧化酶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小精豆爆笑漫画
避雷针的由来
分段式避雷针防倒装置的研究与开发
钥匙
农村卫星接收、电视发射天线避雷针的简易制作及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