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的艺术
2021-05-04刘淋菲
刘淋菲
摘 要:数学一直是小学阶段的重点课程之一,讨论作为一个常规的教学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与整改。讨论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巩固与考察,同时也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渠道,文章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过程中存在的問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讨论;教学创新
讨论作为学习的重点环节,所反映的问题并不能将其视为一个小问题,讨论可以帮学生有效地对课堂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与巩固,同时也能让老师掌握学生对于课堂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数学是一门集抽象性与推理性为一体的学科,小学是学生刚接触数学的初始阶段,所以对一些知识点较难把握,而讨论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将知识运用到学习当中,高质量的讨论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 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小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而且需要学习的科目众多,整个小学阶段具有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等特点,而且数学是一门强调推理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很多学生反映学习内容较难,很多要点不易理解。因此需要老师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帮助学生更加适应教学路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式,都是以老师为主要课堂宣讲人,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接下来就是“题海战术”,这样的灌输式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和抵触情绪,而且没能帮助学生进行整体知识框架的梳理,不同能力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差距。另外,由于数学的抽象性较大,很多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的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具象的展示,以此加深学生印象。
二、 组织讨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
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小学数学老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以学生更能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多元化的讨论教学引导。对于抽象性的知识点,老师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注重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有沉浸式学习的体验,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小组,但是要注重每一个小组的能力均衡性,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产生思想碰撞,既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拓展数学思维,提高课堂效率。老师也可以注重学生的预习能力培养,让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小组在每一次正式开讲之前都先自主探索分析,将问题留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也能让老师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的思路,让师生产生良性互动。
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的要点
(一)营造良好的数学讨论氛围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年纪,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老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特点,在数学教学讨论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找到学生的好奇点,并通过有效的教学话术提问,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并鼓励学生开放思维,积极提问。在传统教学当中,很多时候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同样也是让学生跟着自身的思路思考,但是没有尊重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抑制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虽然有的时候学生的提问不切实际,但是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探索能力提升,打造高质量的小学生学习环境氛围。另外老师也要通过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帮助学生夯实老知识,并进行有效知识过渡,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在上课前的前几分钟,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可能还停留在课间的休息阶段,因此老师在课堂前期不要直奔主题进行教学内容讲解,而是通过一些相关联的小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身上。
(二)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培养能力
每一个小学数学老师所管理的学生数量众多,因此在批改讨论方面不能仅仅依靠老师一个人的能量,而是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作用。老师在组织讨论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审视问题,然后让学生对于自己的讨论先进行检察,并写出相关的评价结果,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可能会将其中的马虎大意的地方查找出来。另外还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的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让学生在相互沟通与交流中产生思想碰撞,进而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学生的讨论,可以对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并且逐步地提升数学认知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非智力因素是引导和促进孩子学习的一种内驱力,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而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习内容的兴趣。从教师方面讲,讨论质量要不断更新,向40分钟要质量;从学生方面讲,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学到知识,培养良好习惯。小学数学课时变少,教学内容压力大,就学生目前的情况分析,学生的主体性还不够,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学讨论效能。
(三)建立良好的小学数学教学关系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形式当中,老师常常作为教育的主导者,而忽略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往往太过看重对于理论知识的思想灌输,建议老师站在学生同一水平线上思考问题,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寻找到更加优质化的学习路径。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应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爱闹的阶段,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自主认知,但是思想和行为还不够成熟,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很多学生出于对老师的敬畏,会服从老师的安排管理,但是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并不能依靠这种强弱关系。老师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应该以更加平和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尤其在学生遇到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时,老师要及时为学生提出建议、提供帮助,以此增加老师在学生心中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更愿意与老师进行深入的交流。由此老师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并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前提下,着手为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优化与创新。
(四)引导学生讨论检视问题
数学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追求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效率,逐渐被上级部门、家长、学生、社会认可的标准。这就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压力,同时也注入了动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要关注学生的讨论结果,更要关注他们讨论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发挥主体性,建立信心。而帮助建立这一情感的源泉重点在于习惯的养成。我们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发现,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出错应该算是常事,学生时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算错、抄错、遗漏、混淆、思路偏差等差错。而且有时是越简单越容易错,有的错误连学生自己都感到莫名其妙,我也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以“太粗心了”“不认真”来概括了事。其实,学生的错误究其原因,有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