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地坛》情感分析

2021-05-04冯岩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情感分析史铁生

摘 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以独特的情感魅力受到读者的喜爱。论文从痛苦与幸运交织、爱与内疚相伴、同情与平静融合三个方面分析《我与地坛》蕴含的丰富情感,希望给读者以启迪。

关键词:史铁生 《我与地坛》 情感分析

《我与地坛》发表于1991年,抒写了史铁生人生转折时期独特的生命感悟。韩少功认为:“即使今年没有任何文学作品,只要有《我与地坛》,就是文学的丰收年。”史铁生说过:“残疾与写作天生有缘,写作,多是因为看见了人间的残缺,残疾人可谓是‘近水楼台。”散文以残疾人视角观察人生,思考人生,追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感人至深。

一、痛苦与幸运交织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很长时间找不到生存下去的理由。命运给他开了太大的玩笑,他承受着身体的折磨和心灵的痛苦,一种深深的被弃感压得他喘不过气。史铁生用了大概十五年时间才慢慢接受了残疾的事实,这种无法改变的痛苦仿佛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一直伴随着他。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像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这种悲痛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他只能把内心深处的痛苦、悲伤、绝望转换成外在的暴躁情绪。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里也说过:“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些看似不可控的外在情绪表现,其实正是他无法言说之痛的一种转换形式。

但其实还有一种更大的痛苦是无法用任何形式去表达的,只能默默地独自承受,那就是母亲的痛苦。孩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孩子在遭受痛苦的时候还可以去发泄,可母亲不能,母亲必须坚强,必须清醒地承受双倍的痛苦。母亲的痛是不能表达的,尤其是当为儿子多方求医仍不见起色的时候,母亲变得无言了,沉默了,无能为力了,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最爱的儿子被命运无情地折磨,看着儿子慢慢变得疯狂,变得绝望。这时候母亲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地陪伴,帮助儿子找到活下去的勇气和支撑。其实,母亲当时已经身患重病了,但在儿子面前,她无暇顾及这些,一心只想着儿子的痛苦,为儿子担忧,害怕儿子想不开,但又不能时刻守护在儿子身边,因为母亲懂得这条艰苦的路必须由儿子独自走完,别人谁都无法替代。身为母亲,她只有独自承受这沉甸甸的又无法言说的痛。

接下来谈幸运,在散文中,幸运是一种和痛苦交织在一起的人生体验。史铁生遭遇大不幸的时候,有母亲的陪伴和照顾,有幽静的地坛让他安心,让他停下脚步思考。“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史铁生自己感到很幸运,毕竟有这么一个地方可以让他散心,让他释放自我,思考人生。当然还有母亲的陪伴,史铁生在放弃自己的时候,母亲却还在坚持,还在和这不公的命运抗争,帮儿子苦苦寻找前行的道路。母亲仿佛是黑暗中的一座灯塔,给他指明前进的方向。当他彷徨的时候、受伤的时候、失去希望的时候,母亲给他爱的力量,让他看到希望。希望是生命力的源泉,在人生路上,希望之燈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就会变成一片黑暗。史铁生能够坚持下去,无疑是母亲的爱让他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处于绝境中的人之所以还能够坚持下去,究其原因,就是他还没有放弃希望。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余华笔下的福贵,他的一生简直可以用悲惨来形容,好运似乎都绕着他走,厄运却总是不偏不倚地砸在他头上,他之所以在亲人都凄惨地相继死去后,还能坚强地活着,就是他还抱有希望,这一点和史铁生很相似。这样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当面临人生巨大的变故时,心中要怀有希望。母亲和地坛能够给史铁生带来希望、安慰和温暖,所以,史铁生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都说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上帝给史铁生开了个巨大的玩笑,让他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纪失去了双腿,从此痛苦常伴其左右,这也让家人感到无比痛心。但另一方面,上帝没有把史铁生逼上绝路,毕竟有地坛陪伴,有亲人相依,这让处于人生低谷的史铁生看到了希望,感到了安慰和幸运,《我与地坛》这篇散文体现出了一种痛苦与幸运交织的复杂情感。

二、爱与内疚相伴

“舍勒说,爱是精神和理性之母。爱是先验的,是认识客体的先决条件,是人类参与客观世界活动中全部的精神活动的源泉。”舍勒对爱的论述,表明了爱是一切情感的基础,是人的一种本能表现。

母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泰戈尔《金色花》让我们感受母亲的慈爱,冰心《荷叶·母亲》让我们体会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史铁生《我与地坛》更多的是向我们展现一种无言的母爱。史铁生残疾后能够坚强地走出来,能够参透死亡,找到存在的价值,这一切都源于母亲给予他的那种深沉无言的母爱。人活着需要支撑,残疾人在漫长的人生路上跋涉,更需要支撑。母亲无数次去地坛寻他,他车辙压过的地方都有母亲的身影。母亲总是默默照顾他,给他温暖与爱,总是会照顾他的情绪,默默地帮他准备去地坛的东西,即使他发怒,母亲也还是默默地看着他,用无言的爱给他带去温暖。散文写到母亲送他出了小院后,原地站在那里,还是送他走时的姿势,这其实很巧妙地表现了母亲深深的担忧。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里有一段话:“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表情。”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情景中,母爱是如此的卑微。儿子残疾后,母亲更是注意儿子的情绪,母亲越来越敏感,这种敏感其实是母亲对史铁生的爱,体现了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母亲是伟大的,相信每个得到母亲宠爱的孩子都能够体会到这样深沉的母爱。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亲情淡泊的世界,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和父母亲人待在一起的时间,争取不留遗憾。

当然也正是母亲对史铁生这种沉甸甸的母爱,让他对母亲的那种内疚、悔悟心理更加凸显。舍勒曾说过:“悔悟是改变、提升德性人格的一种方式,过去的事实已无法改变,但事实的意义、影响却是深深留在了过去自我当中,个体时刻体验着内疚、羞愧、痛苦,无法自拔,只有从过去的生命意义中重建自我,呼唤良知的洗礼,让自我攀向一个理想的高度,同时摒弃过去的自我价值。”史铁生对母亲怀着一种深深的愧疚感,在《我与地坛》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史铁生看到母亲焦急地找他,他却坐在矮树丛里,故意不喊母亲,当时的史铁生可能出于男孩子内心的倔强,或是出于别的原因沉浸在自己的痛苦里,不让母亲发现,让母亲一直焦急地寻找,说明当时史铁生个人的情感和母亲的情感出现了错位,他不能够理解母亲。随着自己慢慢从痛苦中走出来以及母亲的过世,史铁生发现自己是多么无知,后悔没有好好陪伴母亲,后悔自己当时的不懂事,以至于在后来的很多年,史铁生的那种愧疚感一直萦绕于内心,久久不能散去。史铁生的愧疚侧面衬托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深沉。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悔悟,他写道:“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种情感的错位在很多散文中都出现过,比如杨绛的《老王》叙述了杨绛的情感与老王的情感出现了错位,老王去世后,那种愧怍感一直伴随着杨绛,她久久不能释怀。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多么悲痛的领悟啊!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做子女的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和父母闹矛盾,实属不应该。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父母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而做子女的却理所当然地享受这珍贵的爱,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报。殊不知,父母能够陪伴子女的时间本来就不多,也就几十年光景,何不好好珍惜呢?难道一定要等到父母已不在了,才幡然醒悟吗?

三、同情与平静融合

《我与地坛》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作者没有消沉于痛苦,从痛苦的泥沼中走出来,还在于作者播撒的人文关怀精神。所谓人文关怀也就是对弱者的同情感,舍勒对“同情”有独到的见解,“舍勒的‘同情不光是对他人的那种怜悯,也包括了不同的人们因为某样情境而产生了某种相互的联系并共同分享的一种情感的含义”。史铁生在散文中表达了对一个既漂亮又不幸的小女孩的同情,他时隔多年才发现当初的那个小女孩原来是一个弱智的孩子,散文详写了少女被几个人戏耍的片段,传达了史铁生对少女的悲悯与同情。这说明史铁生心中充滿了爱,因为爱是同情的基础,有爱的人才会去爱别人,同情别人。

随着史铁生对人生思考的不断深入,他的情感又回归了平静。他看透了生死: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史铁生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认为死先于生,所以人只需要享受活的过程,无须焦虑何时死、怎样死的问题。这一点和基督教以及佛教关于生死的教义很是契合。基督教认为神是先造死后造生的,死亡是人类生命中的一个必然过程,死是众人的结局。佛教认为有生必有死,不必执着、贪恋,而是要超脱生死,史铁生看清楚了生死,所以内心才回归了平静。当然,史铁生不仅参透了生死,还理解了世间所有的苦难,他明白了命运的意义,他曾说过,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他在《我与地坛》里谈道:“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史铁生以这种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最终换来了内心的平静。

史铁生面对人生困境时,不放弃希望,还能跳出自己的不幸,去关心同情他人的不幸,这种超我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不仅如此,在遭遇了一系列的不幸后,史铁生还能够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回归平静,这样的史铁生称得上是真正的勇士,因为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面临命运的暴击时,最终坚持了下来,并且拿起笔杆进行创作,写下了很多催人泪下的文章,他以自己为例证明了不屈服才是人类生命力的体现。

综上所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蕴含了复杂的情感,这种复杂的情感包含痛苦与幸运的交织、爱与内疚的相伴,还有同情与平静的融合。从《我与地坛》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来看,笔者认为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散文巨作。

参考文献:

[1] 王维.史铁生散文的语文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14.

[2] 史铁生. 史铁生自选集[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7.

[3] 温儒敏.普通高中教科书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 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5] 吴斯洁. 舍勒哲学中的爱与怨恨[D].江西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15.

[6] 李江婵. 悔悟的教育价值及其引发[D].江西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12.

[7] 滕健. 情感现象学视域下的舍勒同情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14.

作 者: 冯岩,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情感分析史铁生
滴水藏海
妙语连珠
历时七年精心编纂《史铁生全集》出版
路过史铁生的情感世界
《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
基于语义的互联网医院评论文本情感分析及应用
基于双向循环神经网络的评价对象抽取研究
基于SVM的产品评论情感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词典与机器学习的中文微博情感分析
在线评论情感属性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