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实践探索

2021-05-04朱晓莉

传媒 2021年7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朱晓莉

摘要: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强化“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有必要、有条件、有优势落实思政育人理念。可通过提升教师思政教育能力、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建设经典教学案例库、巧设教学环节等方式,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植入思政教育元素,实现思政元素内化于课堂教学,外显于学生成长,守好一段渠,种好教师自己的责任田,为党和人民培养可靠的新闻舆论工作者。

关键词:课程思政 新闻采访与写作 教学实践

从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到2018年6月全国教育大会举办,再到当下,全国高校已开始全面探索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乃至学科思政的建设和發展。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高等教育领域的这一改革举措意义深远。

“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重要实施路径,直接服务于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建设。在这场高等教育的改革浪潮中,新闻传播类教育因其自身“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性、强烈的政治性和鲜明的实践性,这使它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实践带有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科教育的特殊性,更有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有责任思考并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挖掘和运用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亦不例外。

一、新闻采访与写作开展思政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必要性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要求,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这是直接对媒体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要实现这一任务,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教育不可缺失,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至关重要。

1.课程思政教育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课程思政”理念提出的最初理论依据。

2018年6月,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要推动高校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制定并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同年9月,《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和课程思政教育能力。自此,高等教育领域形成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改革局面。教育强则国家强,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等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不可忽视。

2.课程思政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有力抓手。 2018年10月,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印发《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不断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新闻传播育人体系”,培养学生为党为国为人民的情怀和担当。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才能提高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要完成好这一使命任务,就需要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上强化思政育人理念,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打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教育“两张皮”的现实状况。青年教师必须深刻认识体悟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促进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有机融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新闻学专业中实践性极强的新闻业务类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这门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新闻采访和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更需要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具备正确的价值舆论引导能力,未来走上职业岗位,才能用好手中的这支笔,担负“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职业责任,发挥自身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思政元素融入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实践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说,好的新闻报道,要靠记者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如何培养学生具备这良好的“四力”,做到服务大局,及时、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这需要记者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修养,而这些修养的习得,必须通过在课程中全面、深入地开展思政教学改革来实现。

1.课程思政,教师先行,要务是提升专业课教师德育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推进“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传道者,首先自己要明道、信道,育人者,先要育己。高校教师必须清楚地明白,教育者必须先接受教育,教师必须首先政治理想信念坚定、思想文化先进,才能担负起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一角色。

长期以来,高校教育的思维惯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处、宣传部等部门的事情,与专业教学无关,专业课程教师只需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即可”。这种教育思想和模式,无形中给学生传递了一个信息,即思想政治类课程是副科,随便学学,不挂科就好,专业课才是主业,要有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这也出现了学生重专业轻思政,重视专业课教师忽视思政类教师的现实情况,进而导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各行其道、各遵其法的“两张皮”情况。一方面,思政教育无法实现预期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出现了部分学生专业技能强、思想政治素养不高的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师首先要加强自我政治理论素养的提升。宏观上,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强化理论;要加强自身历史文化修养的提升,因为新闻传播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传播。微观上,要学习各种政策和方针,学两会报告,学时事锐评等,以独特有力的思考、判断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思考问题。教学中,“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师对思政要素把握不准的,可以向思政教师请教,互学互鉴。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会贯通思政教育,这是必答题,不是选答题。

2.主动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按照教育部要求,《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按照教学需要,该门课程主要围绕“新闻采写的原则、记者的职业修养、记者的受众意识、新闻发现、采访策划和选题、消息写作、通讯写作、融合报道”等重点内容展开。仔细研究这些内容,可以发现,每章都有丰富的思政元素蕴藏其中,作为授课教师,必须要善于发现这些元素,将其内化于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信息时就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比如,在讲授新闻采写的特征与原则时,对于新闻采写要“有底线、注重传播规律和公众利益并重、讲究传通和社会效益双赢”等原则,教师就可以选择当下热点新闻事件,以媒体对事件报道的具体表现,生动阐释理论,让学生深刻理解新闻采写原则。

再比如讲授记者的职业修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若生硬地照搬教材内容进行说教,既不能吸引学生,也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可以考虑以案例教学、现场报告、情景体验等多种丰富的方法,让学生主动触碰这一内容。以现场报告为例,2020年春季学期,笔者承担“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任务,为让学生实际感受真实的记者修养,邀请了宁夏日报社新媒体记者为学生们做了“赴英雄之城记录英雄时代”的主题讲座,主要讲述了记者在随宁夏医疗队赴湖北武汉援助抗击疫情期间开展新闻报道工作的情况和感悟。通过一线记者的特殊采访报道经历,生动展现记者应该具备的政治、专业、道德修养等,无需老师赘言,学生自己就已经深刻体悟了。

3.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创建经典案例教学资源库。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大师生座谈时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可见青年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中,必须注重教育并引导当代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用手中的笔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就需要加强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采写。因此,建设经典案例教学资源库应该作为课程准备的重要内容。

课程授课前,教师应结合授课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指导,选取新闻史上具有时代性和典型性的经典新闻报道案例。对案例进行整理编排,包括“案例内容和背景”“案例中的思政元素”“案例服务教学章节”“案例的时代意义”等。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随时调用相关案例,如在讲新闻报道要实事求是、引导正确舆论时,以“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事件”“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为案例,通过对比分析中外媒体报道的不同立场,教导学生什么是政治导向和新闻价值取向;在讲新闻采写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时,以“5·12汶川地震”“感动中国人物”等典型事件和有影响力的常态报道为例进行教学;在讲新闻报道要学会用讲故事的写作方法让报道更生动时,以《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等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教授理论。除了案例库已有的经典新闻报道案例外,也要结合时事,适度增加形式灵活多样的时事讨论,以“经典案例+时事新闻”相结合的教学案例样態,巧引导、正三观,让现实案例辅助理论教学。

4.坚持以学生为本,巧设教学环节,让新闻采写课程思政教育落地开花。课程设计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基本路径,要让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环节。笔者在课堂上,除了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会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主题互动、增加主题实训、展示学生作品成果,用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环节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实现了思政教育的目的。

在课堂上曾开设过“新闻面面观、今天我来说”“新闻,有你有我”“这个政策,我来解”“带你认识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等互动环节,让学生对热点问题、重大新闻时事分享并且评价,形成独立的观点和判断。如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脱贫攻坚的伟大时代意义,笔者通过“带你认识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的话题讨论,请学生们广泛搜集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和媒体典型报道,整理事实,形成观点,汇报分享。学生们亲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系统了解脱贫攻坚的历史背景,体悟到其时代意义,“脱贫攻坚精神”自然地内化于每一位学生的精神和行动中。分享过程中,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也必须通过努力,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毕业后,我要回乡,为振兴家乡贡献我的力量”等真情实感,“四个自信”无形中得以树立。

此外,笔者还会通过主题采写实训检验日常教学的效果。采写实训用“项目任务”“成果展示”的方法,策划选题,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实战的磨砺观察社会、感悟生活。训练学生掌握采访写作技能的同时,提升认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教学中曾完成过“共和国70年”“小人物、大情怀”“身边人、身边事”“美丽乡村是我家”等主题的策划报道。每一次采访、磨砺之后尽显收获。

三、结语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未来职业新闻记者扎实采写功底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职业新闻记者专业素养的基础路径,教师理应自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担负起为国家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这一重要任务和使命。教学改革势必会增加工作任务,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课堂授课方法,甚至每一轮教学都要重新调整教学大纲和内容,相关教师可能会感觉压力大、担子重,但这些都不应该成为“种好责任田”的绊脚石。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只能选择勇敢向前,必须首先具备创新的能力和行动力,才能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思政育人的教学方式尚处在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寻,一门课程的成功改革也不是靠某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就能够完成的,其效果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担任“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老师们共同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新闻传媒系主任

本文系宁夏高校课程思政精品项目“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指导下《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改革路径探析”(项目编号:NXSZ20190234)、宁夏大学新华学院课程思政项目“《新闻写作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析”(项目编号:19yjsz0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彦冰.新闻传播教育实施“专业思政”的三个基本问题[J].今传媒,2018(12).

[2]戴鹏,徐运平.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N].人民日报,2004-06-03.

【编辑:朱垚颖】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