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类视域下的群文阅读教学应用
2021-05-04吴函璇
摘 要:传统语文教学的系统化和结构化程度不高,而群文阅读教学以建构主义为基础,强调发现学习,能够通过多个文本的整体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本文基于不同的知识类型,以咏史怀古诗的群文阅读教学为例,具体介绍不同知识类别如何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以求为当前语文教学提供更多选择和启示。
关键词:知识分类 群文阅读教学 古诗文教学
传统语文教学习惯于采取单篇阅读教学的形式,导致教学结构化程度不高,停留在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上。学生只能记住事实和理解概念,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背诵,能够翻译,能够说出一首诗的思念感情;但是换一首诗歌,学生就缺少了理解鉴赏的能力,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而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提出正是对这一弊端的改进。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一个简称,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综观当前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许多优秀的老师已经进行了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探索,但大多只能掌握相应的规则。例如教师讲授咏史怀古诗的具体学习或鉴赏步骤,通常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的模式。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按照这样的鉴赏模式自己鉴赏新的咏史怀古诗。这样的教学形式,相较于传统的单篇文章的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不同题材的诗歌常常有鲜明的特点区分。通过一次教学,学生仅仅学会了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式,而知识的迁移程度不高,面对其他类型的诗歌又是一片空白。重新开展更多的群文教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操作性较低。
为了更好地发挥群文阅读的作用,群文阅读教学应该融合理念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情感性知识三个部分,完成知识的有效学习。情感性知识是由情感支配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意愿。以咏史怀古诗为例,诗人借古伤今或者借古讽今,每首诗歌中都包含着各种情怀和动机:或爱国,或实现政治抱负,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大任,这些抒发的志向都是情感和信念。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关心国家的情怀,也能够拥有努力学习的成就动机,形成自我期待。理念性知识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偏向于理解和運用。咏史怀古诗具有表现手法多运用典故,情感缘地引发,语言多含蓄隽永等特点。以典故的学习为例,通过学生的发现探究,自主理解典故的概念和规则,能够运用典故来进行诗歌、散文、议论文的创作,为高中写作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策略性知识则主要是用来指导学习者自身学习活动或者认知活动的,偏向于创造。以咏史怀古诗为例,通过学习咏史怀古诗中典故的作用,学生能够自主或者合作学习其他类型的古诗,比如边塞诗、闺怨诗、山水田园诗等,对其中的知识进行归纳,自主进行创新。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群文阅读以三个具体实践步骤为佳。
一、预设议题,选择文本
(一)结构化议题选择
议题是群文阅读的钥匙,一个合适而恰当的议题就是给教学实践的展开夯实基础。可议论性和开放性是议题的两大特点,而议题选择的这两个特性也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议题时更注重预设和生成。根据议题的预设性和生成性以及建构主义理论,笔者设计了结构化的议题选择模式。
结构化议题是“议题—文本—议题”的模式,前一个议题是预设议题,后一个议题是生成议题,即先进行议题的预设,而后进行文本的选择。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倾向,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恰当的预设议题。
以咏史怀古诗为例,议题的结构化可以是多个方向的,包括策略、情感和表达技巧的学习,多种议题的可能性就要求我们将第一步预设尽可能做到完整。例如选择《登幽州台歌》《蜀相》《登金陵凤凰台》《乌江亭》《石头城》《西塞山怀古》几首诗作为文本,可以创设“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表达技巧探究”这一议题,探究典故表情达意的手段;可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穿越千年的情怀”的议题,探究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也可以是“我思故我在——做思想的芦苇”,探究理性思考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预设的议题,根据这些议题进行问题的设计,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下一个预设的议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结合。
(二)互文性文本的选择
群文阅读教学是以文本作为载体,教师进行相应的预设,进而生成议题的过程。文本作为载体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根据“议题—文本—议题”的议题模式,文本的选择要紧扣预设的议题。其次,文本的选择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是学生的起点,群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群文阅读教学篇目应进行相应的难度区分。以初中为例,《登金陵凤凰台》《乌江亭》《石头城》《西塞山怀古》等诗歌都是符合学生认知程度的,而《北来人二首》《古风其十》等诗歌理解难度过高,反而不利于学生自主发现探索。最后,要注重文本的互相生发。文本的选择可以是同质类整合,也可以是异质类整合,核心要点落脚于学生在归纳概括和比较中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
二、巧设问题,交流感悟
(一)开放性问题的选择
巧妙的问题设计能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真正实现探索性教学。群文阅读中的探索不是盲目地让学生进行研究,而是以恰当的问题进行导向,带着问题意识进入课堂。以表达技巧的典故切入为例,设计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大家合上书本,能不能告诉我你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在剩下的几首诗中,有相同之处吗?”这个议题的导入是动态生成的,却是在预设的框架下。学生的见解会有多种可能,例如对陌生的人名、地名理解困难的疑问,为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动容等。这些可能性都是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也是议题选择的起点。
(二)展示导向的形成
建构主义和学习共同体理论都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性,即学生主动构建或掌握自己的知识。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发现探究是不可缺少的过程,但传统的小组合作探究,没有学生自己的时间。教师布置了讨论任务,学生还没有独立的思考和记录就开始盲目交流,看似热火朝天,实际上讨论的效率不高。因此,保证学生的自主阅读时间非常重要。采用疑问单记录思考的要点和疑点,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既可以保证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也有助于学生系统学习能力的形成。
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生及其助学者共同完成的团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发展。中学阶段的学习氛围紧张,群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培养,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在具体的实施中,要以交流分享为导向,给每个学生上台交流分享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首先展示议题相应的教学目标,运用目标指导学生探索发现,恰当而有效地运用师生评价和生生互评引导学生围绕议题进行探索。例如咏史怀古诗的学习,“探究标题的标志性作用”“探究诗歌表达技巧”“探究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目标呈现。通过表达技巧的探索,学生掌握了典故表情达意的作用,完成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性记忆,最后学会知识的迁移。这样就引导学生自己创设学习目标,学习其他類型的诗歌,例如边塞诗、山水田园诗中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的学习。
三、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过程,也是听说读写能力统筹发展的过程。以咏史怀古诗为例,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分享,学生已经发现典故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但对于初一学生而言,知识的固化让他们还不能够将典故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灵活的应用。此时,教师可以进行写作训练,例如:“在课堂上的文本中,任意选择其中之一,站在作者的角度,想象自己就是作者本人,写一则运用典故抒发自身感情的小随笔,字数不限。”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发现典故是可以在创作中进行应用的,不仅可以成为创作的内容,也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口语交际中应用。这样的学习过程,是“理念性知识”学习过程,通过读写结合,将典故这一表达技巧加以运用。
在知识分类视域下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能够通过主动探索的形式,让学生学会一类作品的特点和鉴赏方法,了解一种表达方式应用于写作,完成其他类型作品的学习的迁移。通过一堂群文阅读课,学生可以实现知识的多重收获,教师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质的提升,也为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于泽元.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 盛群力.掌握教学设计[EB/OL]. [2019-05-08]. https://www. icourse163.org/course/icourse-1003595004?tid=1003819006.
作 者: 吴函璇,浙江海洋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 辑: 赵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