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力喂养高度及体位改变在预防早产儿胃食管反流中的效果分析

2021-05-04陈小霞陈杏林少群湛江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新生儿科广东湛江524000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年5期
关键词:胎龄血氧反流

陈小霞,陈杏,林少群(湛江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新生儿科,广东 湛江524000)

近年新生儿急救技术和监护手段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呈现上升趋势。由于早产儿的肌肉、肠胃神经发育不成熟,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不完备,导致其吸吮、吞咽动作无较好的协调能力,一般临床治疗中采用管饲喂养以解决早产儿吞咽、吸吮困难的问题[1,2]。相关研究显示[3,4],在喂养过程中出现的胃食管反流(GER)是造成早产儿病情反复发作甚至死亡的主要因素,胃食管反流不仅会引起呕吐溢乳、呼吸暂停,还造成吸入性肺炎,严重时出现猝死,危害早产儿生命安全。基于此,笔者将探讨实施重力管喂养和改变早产儿餐后体位预防胃食管反流的护理效果,以期为该护理方法在早产儿胃食管反流中的运用提供临床科学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我院出生并入住我院的95例早产儿,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7例。纳入标准:无遗传代谢性疾病;无消化道畸形和胃出血症状;家属知情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肺等脏器疾病早产儿;有先天性口腔畸形者;严重贫血者。观察组中男27例、女20例;胎龄28~32(29.51±1.41)周;体重1 000~1 500(1213.11±207.94)g;平均开奶时间11.78±6.13h。对照组中男婴25例、女婴23例;胎龄29~32(29.61±1.37)周;体重1 000~1 500(1211.22±206.89)g;平均开奶时间11.88±6.27h。两组早产儿性别、胎龄、体重、开奶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早产儿入院后均留置6号硅胶胃管,采用温度为36~37℃的生理盐水进行洗胃,目的是洗出早产儿咽入的羊水,出生后6h内给予5%葡萄溶液3~4ml,3h/次,观察早产儿呕吐、腹胀和胃潴留后等情况,确认无以上情况后,统一进行管饲喂奶,喂养奶前20min行非营养性吸吮,依据早产儿肠胃耐受情况和体质增长情况进行加奶。对照组行常规重力管饲养,固定高度20cm。具体方法:采用2ml或5ml注射器连接胃管轻轻回抽,观察残留奶量,确认胃管脱出或移位的情况是否发生,若无以上情况,将所需奶量倒入注射筒,抬高注射筒至距离早产儿嘴上方20cm处,利用重力原理缓慢喂入,喂奶后拍背驱气,辅以斜坡卧位(提升暖箱床头15°~30°,头偏向一侧,并颈部下垫小毛巾以打开气道)。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改变喂养高度和饲奶后体位。具体方法:改变喂养高度,确认无残留奶量后将注射器抬高至距离早产儿嘴25cm处进行喂养,根据喂养情况和喂入速度调整喂养高度,调整高度范围在5cm内;饲奶后对早产儿行右侧卧位(提升暖箱床头25°~30°,取小枕头于早产儿背部,头偏向右侧,颈下垫小毛巾,取右侧卧位,以打开气道),60min后取斜坡卧位。

1.3 临床观察指标(1)记录两组早产儿在开奶后2周喂奶过程中的呕吐、溢奶、呼吸暂停和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情况,以呼吸停止时间>20s且伴心率<100次/min判定为呼吸暂停,以经皮测量血氧饱和度<0.88判定为血氧浓度下降。(2)比较两组早产儿体重增长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呕吐、溢奶、呼吸暂停和血氧饱和度下降比较 两组早产儿出生后24h内行管饲喂奶,3h/次,人均喂养114次,观察组呕吐、溢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呼吸暂停和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呕吐、溢奶、呼吸暂停和血氧饱和度下降比较[n(%)]

2.2 两组早产儿体重增长情况比较 观察组每天体重增长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体重增长情况比较(-x±s,g/d)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是早产儿一种常见的症状,一般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失控反流进入食管,报道指出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阳性率约89%[5]。引发早产儿胃食管反流有以下特殊原因[6],食管下段括约肌发育不完全,胃壁肌肉尚未成熟;胃容量较小,导致排空时间长、胃内压力增高;无胃食管角,无食管下段括约肌抗反流功能;消化道神经调节机制不完全;对激素及酶的反应较为迟钝。胃食管反流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为反复呕吐、溢奶,部分患儿因吸入反流物会出现咳嗽、哮喘和吸入性肺炎等感染并发症,影响患儿生长和生命健康。

临床资料显示[7],胎龄为28周的胎儿能够进行吸吮和吞咽的动作,当胎龄增长到32~34周时,胎儿吸吮、吞咽动作变得协调,因此临床上对于>32周胎龄的早产儿会给予管饲喂养。重力管饲喂养利用重力的原理,将奶液缓慢注入早产儿胃内,该方法可以有效防治患儿胃部扩张,减轻患儿肠胃压力。通常早产儿由于体质发育不完全的原因,易出现肠道血流减少和喂养不耐受的情况,通过重力管饲喂养的方式可以减少呕吐、溢奶的发生率,加之早产儿胸部呼吸肌不成熟,呼吸不充分,重力管饲喂养可减少早产儿呼吸运动的影响,延长喂养时间,促进早产儿胃肠蠕动。由于早产儿较早离开母亲一般存在危机感,而俯卧位体位可增强患儿安全感。资料显示[8,9],早产儿饲喂后取斜坡卧位可加快胃内容物排空,降低胃内压力,减小胃食管反流发生率,而右侧卧位可降低腹腔脏器对胃肠的压迫,减小胃内压力,且该体位的胃食管的连接部位处于最高位置,在重力影响下胃内容物将下移到肠道,减小胃食管反流发生的概率。研究表明[10],早产儿在喂养后将头部抬升30°行右侧卧位可提高动脉血氧含量,利于为胃部排空。采取右侧卧位60min再取斜坡卧位,可进一步排空胃内容物,使得胃内压力下降。

本次研究采取重力喂养高度及体位改变的方式预防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现象,根据患儿的喂养情况改变注射器高度,以配合患儿进食,重力管饲喂养后,患儿取右侧卧位,60min后取斜坡卧位。数据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在两周的喂养中,发生呕吐为20.18%,溢奶的概率为23.6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血氧饱和下降(19.30%)和呼吸暂停(10.5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是由于重力喂养高度根据患儿具体喂养情况进行调整可有效减缓对胃肠的刺激,杜绝了胃扩张的情况,而体位改变可加速胃内容物下移、排空,减小胃内压力,有效的预防了胃食管反流。体重增长数据对比,观察组患儿日增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行重力喂养高度及体位改变降低了胃食管反流发生率,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重力喂养高度及体位改变可以有效地预防胃食管反流,降低患儿呕吐、溢奶的概率,减小呼吸暂停和血氧浓度下降的发生率,有助于患儿的体重增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胎龄血氧反流
宫内生长异常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及相关关系对新生儿ICD-10编码影响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在胸外科中的应用
基于无线技术的医用血氧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无创呼吸机应用于治疗ICU病房重症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
胃食管反流易误诊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与出生体重及胎龄关系的研究
轻度二尖瓣反流是怎么回事(下)
围生期窒息新生儿脑组织损伤后血清酶变化的胎龄差异性
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常用凝血功能参数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