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射频消融术与腹腔镜切除术治疗小肝癌患者的疗效比较

2021-05-04庞志红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南阳473000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年5期
关键词:消融术经皮肝功能

庞志红(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473000)

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肿瘤直径≤3cm者为小肝癌(SHCC),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目前,对于SHCC的治疗,临床仍以腹腔镜切除术为首选方式,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该术式术后复发率较高[2]。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射频消融术中借助影像学手段可精准定位肿瘤,并将肿瘤组织杀死,具有微创、高效的特点,但关于其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3]。本研究旨在探讨SHCC患者采用腹腔镜切除术与经皮射频消融术对预后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SHCC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40例和B组42例。A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8~72(47.24±6.52)岁;单发28例、多发12例。B组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36~71(47.58±6.45)岁;单发30例、多发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经组织学诊断确诊;②肿瘤直径≤3cm、数量≤3个;③资料完整;④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或B级。(2)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异常;②无法耐受手术;③远处转移。

1.3 方法A组采用经皮射频消融术:采用美国Radionics公司生产的C001-Tip型冷循环射频系统。取平卧位,B超下对穿刺点进行标记,5%利多卡因局麻+静脉全身麻醉后,沿肿瘤长径,在病灶底部将电极针插入,进行射频,输出功率135~150W,时间15~18min,对电极范围严格控制,结束后,将针尖加热至75℃,拔针。B组采用腹腔镜切除术:麻醉满意后取仰卧位,在右侧肋缘下作切口,建立气腹,四孔法入腹,将腹腔镜置入对肝癌情况进行探查,对肝脏进行游离,解剖分离肝十二指肠韧带的胆道及血管系统,肝门阻断或对血管、胆管结扎,止血后,冲洗腹腔,放置引流管。

1.4 临床观察指标 术前、术后1个月,取静脉血3ml,离心后分离血清,(1)肝功能:采用日本日立71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2)肿瘤标志物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甲胎蛋白(AFP)及癌胚抗原(CEA)水平。(3)并发症(发热、胸腔积液、肺部感染、出血)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详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AST、ALT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AST、ALT水平均低于术前,且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术前及术后1个月,两组血清CEA、AFP、GPC3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血清CEA、AFP、GPC3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s,U/L)

表1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s,U/L)

注:与术前相比,a:P<0.05

ALT 65.34±10.97 65.01±9.68 0.145 0.885 32.28±8.81a 41.24±9.93a 4.314 0.000 n术前A组B组40 42术后1个月tPA组B组40 42 tP AST 52.62±5.34 52.79±5.27 0.145 0.885 30.63±5.31a 47.59±5.35a 14.401 0.000

表2 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s)

注:与术前相比,a:P<0.05

GPC3(ng/L)243.39±52.73 244.96±50.58 0.138 0.891 81.74±20.05a 73.07±20.52a 1.934 0.057 n术前A组B组40 42术后1个月tPA组B组40 42 tP CEA(μg/L)22.06±6.13 22.28±6.64 0.156 0.877 8.01±2.03a 7.91±2.95a 0.178 0.859 AFP(μg/L)256.61±22.37 255.08±23.17 0.304 0.762 64.02±10.51a 59.95±12.04a 1.627 0.108

2.3 两组并发症、复发率比较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复发率比较[n(%)]

3 讨论

SHCC属于原发性肝癌,是在肝脏实质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脾肿大和门脉高压[4]。手术是临床治疗SHCC的常用方式,腹腔镜切除术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因毗邻位置及瘤体大小等原因,易导致术后复发,且术中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易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有部分患者因合并肝硬化,无法耐受及部分患者因肿瘤位置、年龄及身体状况等因素已失去手术机会,限制其临床应用[5]。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术后1个月AST、ALT水平低于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两组术后1个月血清CEA、AFP、GPC3水平均低于术前;而两组术后1年复发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表明SHCC患者采用腹腔镜切除术与经皮射频消融术的效果及预后较为相似,而经皮射频消融术并发症少,但易损伤肝功能。腹腔镜切除术是临床治疗SHCC的常用手术方式,且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其在术中需对病灶进行切除操作,造成较大的损伤,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射频消融术在CT或超声的引导下可精准找到病灶,并通过用电磁波发射热量消融肿瘤细胞,达到治疗的目的,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的优点[6]。同时,射频消融切口较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一般对于SHCC治疗仅需16min左右,手术操作简单,避免手术切除过程中触碰肿瘤造成的转移,且经皮射频消融术对患者心肺功能的要求并不严格,适应证较广[7]。但同时射频消融术在术中虽然可以消融肿瘤细胞,但在消融的过程中易对正常的肝组织造成损伤,影响肝功能[8]。而腹腔镜下肿瘤灶的靶向切除对周围组织影响不大,术后肝功能基本正常。因此,对于采用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前应全面评估其肝功能,并在术后进行保肝治疗,对于肝肾功能不全者应避免采用该术式。

综上所述,SHCC患者采用经皮射频消融术与腹腔镜切除术的效果及预后较为相似,而经皮射频消融术并发症少,但易损伤肝功能。

猜你喜欢

消融术经皮肝功能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心脏磁共振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脊柱内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效果
不同通道经皮肾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研究进展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心率的变化特征分析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疗效分析
肝功能不好的病人,用药应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