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屿 回 望
2021-05-03林焰
林 焰
我的故乡后屿原是个有上万户、占地上千亩的大村庄,分为鼓一、鼓二、鼓三、鼓四4个行政村。村庄围绕松山形成环村道路,环村道周边散布各色各样的民居。后屿村的松山主峰是目鱼山,山顶屹立巨岩,岩顶视野广阔,极目远望,可见闽江风光。后屿村是个山水环绕、风景秀丽的大乡村。村中到处植有高大挺拔、榕荫蔽天的大榕树;20世纪70年代村四周种有望不到边的万亩稻田,我们少时还在秋冬农闲时,在堆满稻草的农田打过土战、捉过迷藏。在后屿鼓山中心小学后山——松山上种了很多桃花树,每年春天花开,满山灿烂,吸引少小的我们满桃园游玩,还摘桃子充饥。
后屿是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据考证,在汉朝之前,福州大地还处于一片汪洋大水中,后屿就是与前屿、横屿、竹屿一起悬浮在汪洋大水中的岛屿,向有“竹、横、前后屿”之说。随着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大地隆起,海水逐渐向南、向东退却,出现广袤的河滩、池塘、田畴,形成福州东区农田水系,凤坂河与浦东河穿过后屿大地,汇集到光明港河,再汇入闽江。围绕后屿村庄,四周散布一圈大小不一的池塘,如同围颈的项链。小河池塘灌溉滋润鼓山大片农田,形成广阔的田园风光,和竹、横、前后屿古村落。据宋代《三山志》记载,后屿在“归善里”,属东郊十二乡三十里的凤池东村,后屿村至少有八九百年历史,很早就有先民在此劳作生活。在福马路未修建之前,福州城至下院鼓山必须经后屿登龙古桥入浦东远洋方可抵达。
后屿现在保存三处区级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三处文物保护点和众多历史古民居。最著名的历史古建筑,是明代修建、清代辛末年(1900)重修的后屿松山毓麟宫,至少有三四百年历史,位于松山南坡,建筑占地258平方米。毓麟宫土木结构,外墙都是60—70厘米夯土墙,内部是清代木结构。前有戏台,后有三层看台,三重梁,逐台上升,两侧厢房,有垂花柱,挂落,雀替,四坡屋顶。松山毓麟宫还有附属建筑——大王庙,保护范围是建筑外围50米。松山毓麟宫1949年9月至1950年4月为福建人民革命大学一部二班校舍,土改至“文革”前是福州郊区文化馆。2002年8月被评为晋安区级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主祭临水仙奶。后屿还有很多庙和祠堂,如古一村市头桥白马庙主祭白马将军,林家祖传祠堂(大王庙)保存有历代牌位和族谱,还有郭家祠堂、王家祠堂、陈家祠堂、叶家祠堂,各有特色。这些祠堂让人时刻记住,其祖先来自河南固始县大槐村的九牧林。
位于鼓四村横跨凤坂河的登龙古桥和登龙古庵是明代修建、清代重修的历史文物古建筑。登龙庵全称叫登龙武圣殿。“文革”前曾改为线面加工厂。现恢复为传统古建筑,主祭武圣关公。登龙古桥是晋安区级历史建筑文物保护点,也有几百年的历史。登龙桥的条石拱圈上刻“登龙桥古迹”。登龙古桥圆拱洞高6米,桥面宽2.7米,桥长11.7米,横跨龙浦河(凤坂一支河)。登龙古桥原是条石单拱桥,后建一孔平板桥与之相连,在近年美丽乡村和美化凤坂河环境整治建设中,又新修建了石栏杆。登龙古桥边耸立高达25米的二级保护古榕树,胸径3.6米,胸围12米,冠幅800平方米,树龄近200年,高高挺立在凤坂一支河边,成为优美的乡村景观标志树。凤坂河美化环境整治建设中,又新栽很多榕树。20世纪60-70年代凤坂河水清澈,是我们少时戏水之处;桥边浓浓的榕荫下是我们少时休闲娱乐、下棋打扑克的好地方。登龙古桥和登龙古庵距福新路约150米。
后屿保留有两座古名居——全国寿山石雕工艺美术大师林元珠故居和周宝庭故居。两座故居位于福州鼓山中心小学东侧,与鼓山中心小学仅一墙之隔,在原后屿王爷庙小巷里。林元珠(1864—1935)故居有二进,由门房、披榭、厅堂、阁楼及前后天井等组成,建筑占地375平方米。林元珠故居北向相邻周宝庭故居。周宝庭故居门口贴“周府”,为不可移动文物点。内院面阔五开间。两座故居在2002年8月被评为晋安区级建筑文物保护单位。
登龙古桥
桥边的古榕树
后屿是悠久的红色历史革命传统乡村。20世纪30年代就有后屿人积极参加革命。后屿松山北坡有一座红色革命烈士陵园,是晋安区级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以此纪念王则炎和叶凯两位革命先烈。叶凯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委员与中共福州市委代理书记,1935年牺牲时年仅26岁;王则炎是中共福建省委特派员,1934年牺牲时年仅23岁。烈士陵园四周围栏杆,背后是四季常青的榕树群,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20世纪40年代有后屿人积极参加抗日革命活动。相传,福州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沦陷后,日寇经常下乡烧杀抢掠。他们认为后屿就在城郊,不会有人抵抗;有一次两名日本电话兵查线路到后屿,被抗日游击队捕获,送到北峰抗日游击队基地,从此零星日寇再也不敢窜到后屿。
解放战争时期,后屿人郭寿生秘密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潜伏敌营20多年,为渡江战役做出巨大贡献。我的叔叔林元振和我家邻居周则金的弟弟周则霖参加城工部革命活动。周则霖还在自家房屋里修夹墙建密室,作为城工部活动场所。
三鱼戏珠对章 林元珠 作
寿山石雕是福州后屿传统工艺之一。曾产生好几位全国著名的寿山石雕工艺大师,如林元珠、周宝庭、林寿煁、郭功森、林发述等。林元珠(1864-1935),是以林氏家族为主的东门派的传人,擅刻圆雕、钮雕。林元珠寿山石雕艺术深受当时的文人所器重。陈宝琛、龚易图等官宦人家都请他到府中长住,从事寿山石雕刻。如今后屿还有很多人从事此业。
线面也是福州后屿传统工艺之一。福州品质最好的线面产于鼓山后屿,始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手工制作线面要经过和面、揉面、松面、串面、拉面、晾面、包装等七八道工序,全过程长达9小时。线面最细只有0.6-0.7毫米,长达5-6米,故福州人称线面为太平面、长寿面,每逢过年过节或过生日,都要吃上一碗拌有太平蛋的线面,意寓太平吉祥。
而今,随着城市建设加快,后屿村庄已不复存在,但在我的记忆深处,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依然那样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