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船政走出的中国第一位药学博士

2021-05-03

闽都文化 2021年3期
关键词:船政学堂

赖 晨

著名的药物分析学家林修灏,1908年出生于马尾旧镇新泰埕。他的祖父、叔祖父、父亲、伯父等人,或在船政工作,或在船政求学,他自己少年时期也在马尾海军制造艺术学校学习过好几年。1927年至1936年,他留学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药学博士,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船 政 子 弟

林修灏(1908—1991),字发浩,祖籍闽侯县祥谦镇凤港村,辛亥革命元老林森是其族伯。

林家原本家贫,生活十分清苦。祖父林世贵(林道崧)经乡人介绍,到马尾造船厂做篷缆小工,全家迁入马尾。祖父后任船政局帆缆厂总匠首(总工程师),曾负责监装长门、金牌各炮台。叔祖父也是船政帆缆厂工人,其伯父林元钊船政学堂毕业,为京汉铁路核算员。其堂哥林修藩和他均留学欧洲,是著名的铁路工程师,抗战时曾经为咸同铁路建造过木架铁路大桥。

林修灏审阅的《贵州民间药物》

父亲林元铨(1888—1950),字长铨,号山佐。船政后学堂驾驶专业第18期毕业生,后受族兄林森影响,参加了辛亥革命。1920年,升迁为“楚有”舰中校舰长。1927年3月加入国民革命军。8月,龙潭战役胜利后被授予干城奖章。曾两次以“楚有”舰率队西征北洋军,因军功被擢升为“应瑞”巡洋舰舰长。1932年1月,“一·二八”事变爆发,他率“应瑞”舰防守南通江面,保护十九路军等中国部队。1935年2月,调任海军军械处处长。抗战全面爆发后,为阻止日舰西入江阴航道,奉命把废船凿沉在黄埔江南码头堵口要道。1941年9月,他被调任国民政府参军处参军。1942年5月升迁为海军中将。1943年5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中风,林元铨任保健委员会委员兼办事处主任,朝夕随侍。同年8月1日,林森逝世,他参加丧殓事务,克尽其责。上海解放后,林元铨仍留居上海,积极准备参加人民海军工作。1950年11月,海军起义将领林遵、方莹专程至宅探望。作为海军前辈及老师的林元铨心情十分激动,决定奉命前往北京担任海军部顾问工作,但不幸未到任即因病逝世了。

马 尾 求 学

林元铨对长子林修灏的教育十分重视,林修灏很小的时候就被送进马尾海军制造艺术学校。

当时中国沿海等发达地区虽有一些技术精湛的工人,但多已至中年,要实现自主设计、制造轮船的目标,还必须培养年轻的后备高级技术工人,使其能独立按图制作,成绩优异者可充当工头,甚至当监工(工程师)。

同治七年(1868)八月,船政学堂创办了艺圃,招收了60位艺徒。他们大多15—16岁,聪慧、健壮。艺圃被划分为两个学堂。一是艺徒学堂,负责培养中级技工;二是匠首学堂(所谓匠首即高级技工和技师),培植工人匠首绘图,以供船政局使用,并能管理机器人员,以供军舰使用。两个学堂的学制均为三年。

艺圃开设了法文、平面几何、画法几何、代数、制图以及一门讲解轮机的课程,且安排了大量和专业相关的教育实习和专业实践。对有希望成为领班的青年工人进行部分时间的教育,起初,在做完当天工作之后,每晚学习一个半小时,从1868年12月1日起,改为每天上午学习一个半小时。除在自己所在的工厂参与实践锻炼外,还经常赴其他各厂历练。在第4、5年,分别派到各厂学习工艺,其分派的工厂一是造船厂,二是轮机水缸厂,三是枪炮厂。

艺圃学徒生员们经过三年实践之后,均要参加考试,精心于制造者便可升迁为工头,学业成绩优秀者则进匠首学堂进一步深造,来日便可升迁为管轮的工程师。

船政艺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技工学校,因为它的课程设置、学制安排、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等,全部带有技工教育的特征,许多学者均认为它是附属于船政前学堂的一所近代技工学校。

初期的艺校学生,入学6个月后进行甄别,留下的由船政局给予教材、膳食费。之后因为经费短缺,只发给膳食费,后来福建军阀拖欠船政局经费,连膳食费也不得不停止发放,甚至酌量收取学杂费。1934年,海军部变更编制,福州船政局改称为马江造船所,裁撤了海军艺校。

林修灏在马尾海军制造艺术学校打铁,做杂工,半工半读。1920年,他转入福州著名的英华书院学习。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数学家陈景润等均是该校知名校友。后随父亲林元铨转赴上海,就读于法国天主教会创办的震旦大学预科(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博物科(生物学),其堂兄林修藩也在该校学习。

法 国 博 士

1927年,林修灏因为参加收回教会学校教育权的爱国运动,被震旦大学开除。他和堂哥林修藩远渡重洋,前往比利时。他进入鲁汶大学学习。堂哥林修藩进入岗城大学深造,专攻铁路建设,后获得土木工程与电力机械双硕士学位。他和堂哥赴欧留学所需巨款,来自其族伯父、国民党元老林森的资助。

林修灏与导师一家合影

1928年,为了学习医学,林修灏转学来到法国阿尔萨斯省的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该校紧邻德国,是一所历史悠久、法德语通用,兼具法国、德国学术传统的学校。林修灏起初学习医科,后改学药学。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林修灏出于爱国热情,拖着刚做完胃溃疡切除手术的身躯,毅然回国参加抗战,任上海红十字伤兵医院药剂部主任,多次因为抢救伤员过度劳累而昏倒。《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他再度赴法国继续求学。

1936年,林修灏修完生物化学、食品分析与微生物学两个专业,得到了专业证书和药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药学博士的中国人。同年,他发表了论文《何首乌之研究》,次年被美国化学学会收载于《化学文摘》。

迎接新中国诞生

1936年,林修灏回国后,在国立上海医学院(今复旦大学医学院)任教,不久晋升为副教授,并任药物学教研室主任。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林修灏任上海红十字伤兵医院药剂部主任,为抗击日寇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此后,他先后任中法大学(今第二医科大学)药专副教授、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化工系系主任,国防医学院(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兼检验系主任等职。1939年,他和几位同事创办了《中华药刊》杂志。

1947年春夏之交,林修灏和几位同事一起参与筹建上海药物食品检验局。这是我国第一个按照当时美国模式建立的药物和食品检验结构,仪器设备和图书等均由美国援助提供,检测技术与管理水平比较先进。林修灏兼任该局主任技师。

1948年,中共上海地下党通过上海生化制药厂总经理,带给林修灏一份党组织的信件,希望他留在大陆,不要去台湾,并设法把药物食品检验局的人员、设备保存下来,为新中国服务。这时,国民党政府即将逃往台湾,药物食品检验局和国防医学院也拟迁台湾。林修灏服从党组织的指示,兼任局工会主席,组织应变委员会,并将家搬到局宿舍,冒着被特务杀害的危险,阻止单位迁台。后来,该局除局长及几位亲信去了台湾,绝大部分员工和所有的仪器设备、图书、机构均完整地保存下来。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上海,军管会接收了该所后,林修灏担任上海食物食品检验所代理所长,并兼任第二军医大学筹备委员、上海医学院筹备委员等职。1950年夏,他奉命把该所大部分人员、设备迁往北京,组建了中央药物食品检验所——1958年该所被改名为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他被任命为第一副所长,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的军官温治霖为该所的军代表。

不久,林修灏被派往安徽农村参加土改,任土改工作队队长。1955年,又赴四川省检查西南地区工作。他为新中国药物食品检验工作,为中央和人民的药品、食品安全,为培养各地(包括朝鲜、越南等国)检验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他创办了《中国药讯》,并担任《中药通报》常务编委。

扎 根 贵 州

1958年初,林修灏被“调干充实基层”下放到贵州,先后任贵州省中医研究所药物研究室主任、贵州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贵州分会常委与教科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主编了《贵州野生植物图说》等著作,翻译了《光化学分析》一书及许多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科技文献。

“拨乱反正”之后,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原药物食品检验所)为林修灏落实政策。这时,早年曾任其单位军代表的温治霖,已从总参转业到机械工业部任职,他认为林修灏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必须给予纠正,应安排回北京工作,于是带他去见卫生部部长,并向国务院提出申诉。但林修灏觉得这都是过去了的事情。他已经落实了政策,确定为离休,没必要再回北京了,不愿为组织添麻烦。

1991年10月15日,林修灏病逝于贵阳。《贵州日报》10月19日称:林修灏的“一生是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猜你喜欢

船政学堂
船政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价值
漫学堂
论事易,做事难,创业维艰
——读《船政史》有感
船政文化对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实践探索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