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枣强董记纸型刻版技艺的传承与图像传播

2021-05-03

民族艺林 2021年1期
关键词:印花布

(山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衡水学院 美术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在中国民间,提起蓝印花布,可谓并不陌生。广义上来说,扎染、蜡染、夹染都能产生蓝白相间的花布,但本文探讨的“蓝印花布”局限于刘月蕊、鲍小龙在《蓝印花布相关工艺关系的研究》中指出的:“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把以植物蓝草为染料,用黄豆粉和石灰粉为防染浆,手工镂刻纸版花型,通过刮浆漏印进行防染,染色后去防染浆得到蓝白花布的印花工艺称为蓝印花布”[1]。

明正德年间修撰的嘉定方志著作《练川图记》记载:蓝印花布创始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这可能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记载了。蓝印花布不但历史悠久,其生命力也长,截至目前依然有生产、印染的染坊分布于大江南北。虽然为数不多,大部分也是手工艺中断后再复兴的非遗传承项目,但目前存留的蓝印花布技艺无疑是研究中国民艺的“活化石”。

蓝印花布的工序流程大体可分为刻、印、染。第一部分:刻版,包括裱纸、画图、刻花版、上桐油等工序;第二部分:印花,主要是刮防染浆;第三部分:染色,有晾晒、固色、刮灰、清洗等步骤。吴灵姝在《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与持续性发展研究》[2]一文中,以南通蓝印花布行业为例,提到刻版工艺曾经分化出独立的制版作坊——花版坊①。无独有偶,在山西省临汾市某收藏者手中的一批蓝印花布纸型版中,我们发现了“枣强县城西北大滕村……董记”等字样,通过对花版题记的追踪考察,牵引出北方省市之间刻版作坊与染坊的贸易与交流,或可揭示北方地区民间纹样传播路径与图像共性之原委。

一、29 块蓝印花布纸型版留存情况与题记识别

图1 VIII-101-S-025、VIII-101-S-008“枣强县城西北大滕村董庆城记”(不带边框)

图2 VIII-101-S-023、VIII-101-S-011“枣强县城西北大滕村董金坡记”

图3 VIII-101-S-027“枣强县城西北大滕村进文董记”(姓氏后置)、VIII-101-S-012“德厚昌”(手写体)

山西晋南盛产棉花,善织棉布。改革开放之前,临汾、运城地区都有印染作坊与货郎担形式的印花匠人。[3]2014 年12 月14 日,笔者在山西省临汾市收藏者手中拍摄到当年留存在临汾本地的29块蓝印花布纸型版。通过对这29 块单色纸型版进行整理,其中有11 块花版的右上角悬挂圆孔下显露出文字,3 块字迹漫漶不可考(VIII-101-S-014上仅可辨识“枣强县城”四字)。花版VIII-101-S-025、VIII-101-S-008 上同印“枣强县城西北大滕村董庆城记”,无边框;花版VIII-101-S-023、VIII-101-S-011 上印“枣强县城西北大滕村董金坡记”,双线边框;花版VIII-101-S-027 上印“枣强县城西北大滕村进文董记”,双线边框;花版VIII-101-S-012上书写“德厚昌”三字,系手写体②。

留存在晋南的这一批花版是何时制作的,又在何时流传到临汾本地,在收藏人那里并无更多记录,唯一可考的只有这9 张版子上出现的题记。初步检索,我们将题记中出现的地址锁定在河北省枣强县西滕村,根据《枣强县志》村名录,西滕村在过去曾名:大滕村。

通过衡水学院美术学院徐莹老师与《衡水晚报》记者朋友的帮助,我们在河北省枣强县西滕村找到曾经制作花版的董庆泉老人,解开了晋南这一批单色纸型版中有明确题记之花版的来源之谜。

二、董记家族纸型刻版技艺历史溯源

经过董庆泉老人确认,我们得知这一批花版的确出自河北董记。枣强县西滕村的董记花版坊在最兴盛时不止一家,但就制作过花版的匠人而言,目前健在的唯有董庆泉一位了。董庆泉生于1939 年,据他和族中老人讲述,董建国整理如下:

“我族曾分为南院和北院。北院以制作皮毛制品出名,南院则以制作印花样子(蓝印花布的印版)出名,在华北地区是比较有名气的。南院的印花样子,大概从十一世开始,最兴旺时,曾有十二个家庭同时具有样子作坊,并且规定制作技术传男不传女。……每年的冬春两闲季节,各家各户都有人带上自己的产品向周围地区的各个染坊送货推销。他们有的身背肩挑,有的以独轮车载货,带上自己一年来制作的新式花样的样板,带上全家的期望,带上一块土坯(据说吃饭时放一撮家乡的土,无论走到多么远的外乡,也不会水土不服),向各地送货。有的家庭专门送山东,有的家庭专送河南,还有的送邢台、邯郸、赵县等地,有的送山西平遥、介休、霍州、洪洞一带。我们家族的样板,在这些地区都是很有名气的。送货的人到了各地染坊,都能受到高接远送、热情招待。比如当时,十四世凤翔,在家制作样板,派两个儿子出去送货,大儿子兴文当时只有十三岁,小儿子兴堂只有九岁,那时他们就可以下河南送货,一路无忧,就是因为有常年老客户的热心照顾。”

在董建国的文字整理中,我们看到“兴文”这个名字,那么这位兴文是题记中的董兴文吗?董庆城与董庆泉又是什么关系呢?

(一)董庆城、董兴文、董金坡考

在询问中,董庆泉老人表示自己并不认得董庆城其人。难道题记上的字是笔误?还是被尘封在历史中的存在?带着一系列疑问,我们借阅了董姓人家的分支家谱与全族族谱。

董氏家族的族谱保存相对完整,脉络很清晰。从第一世董始祖记录到了第二十二世,董庆泉老人属于第十八世。在第十六世的名号中,我们找到“庆成”(生于同治八年即1869 年,卒于民国八年即1919 年);在第十五世的名号中,找到“兴文”。结合分支家谱中有明确记载生卒年的十五世世祖,基本可以判定第十五世董兴文与第十六世董庆成生活在清代中晚期至民国初年。虽然“成”与“城”不完全相符,但考虑到那个时期异体字的通行,也是解释得通的。

在族谱十七世中出现“金”字辈,但是并没有“金坡”此名。经族人董建国提醒,“波(bō)”在当地方言中被念做“坡(pō)”,如果以此类推的话,“金坡”可能正是族谱第十七世中的“金波”,与十六世董庆成是叔侄关系,生活于1895 年至1977 年。通过族谱的年代考证,我们基本断定了晋南这一批单色纸型版的制作时间,最上限是清朝末期,最下限是20 世纪70 年代。

图4 董氏族谱序 十三世董德和重订于大清咸丰八年、董庆泉家家谱

(二)董氏家族历史变迁

图5 山东蓝印花布图片来源自叶又新著《山东民间蓝印花布》一书;晋南单色纸型版上纹样来源自笔者课题组承建的平阳印染布艺纸型刻版数据库

根据族谱记载,西滕村董氏人原是山东青州人,迁居冀州安福社九甲,后寄居枣强县城西北大滕村马均社八甲,其间族人“或士或农或贾”,记述者董德和的养父(董德和过继于叔父)是清八品官员。从族谱序言中流露出两个信息:1、董氏家族原籍山东青州,后迁居河北枣强。这在史料中亦有对应,曹树基在其所著《中国移民史》中《明时期》的相关章节,证明了明朝初年华北地区的移民,分别由洪武大移民与永乐移民所组成。[4]而枣强,由于地处“靖难之役”的主战场,战后的移民,亦即永乐移民。从大致时代推断,董氏家族应该是在永乐年间来到河北的。2、董氏家族历代都曾有人在朝廷为官,就其保存如此完整的族谱而言,亦是一例证可知。

借由以上考虑,我们对比了山东地区的部分蓝印花布,发现许多山东蓝印花布的代表性纹样与董记留存在晋南的纸型花版中的纹样非常接近。[5]故推测董记家族的纸型刻版手艺或起源于山东。(见图5)

再从蓝印花布发生史的角度考量董氏族谱,蓝印花染布技术的出现与政府对民间服饰布料之印染色彩的使用限制有关系。如《宋史》卷一百五十三《舆服五》[6]记有禁令“真宗咸平七年(1025 年),禁民间销服金及跋遮那缬;仁宗天圣三年(1025 年)诏:在京士庶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样……”[7]据此禁令出台之后不到二百年,在江南嘉定,一位姓归的士人③发明了蓝印花布。南宋嘉泰年间《嘉定县志》载:“出安定、宋嘉泰中,士人归姓始为之,以灰药布染青,俟乾拭去,青白成文,有山水楼台人物花果鸟兽诸象。”从以上史料可推断,高端服饰染织行业多为朝廷所控,民间蓝印花布的发明则是掌握当时文化知识并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士人”所为。据此可以与董氏家族中曾有世祖为官相呼应,或可解释纸型刻版技艺落户于董记之缘由。

(三)“印花样子”流通于市的最后阶段

那么董记家的“印花样子”是在什么时候彻底不做的?在技艺断流之前的主要销售区域、销售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图6 董广生家中的工具箱、祖父董玉珂用于印制花版题记的木刻印章、祖父董玉珂留下来的花版

据我们实地调查,目前滕村的董氏家族有3户家庭曾经从事过纸型刻版技艺,除董庆泉老人家之外,第十九世董广生继承有从祖父董玉珂传下来的一盒刻版工具,他的哥哥广义曾经帮父亲董文智售卖过印花样子,但他们兄弟都没有学过刻版。董文智家的主要销售方式是上门送货,主要销售路线是河北赵县与山东区域。在董广生的记忆中,父亲董文智是可以按照客户要求来定制版面的,花样也在不断更新。最后一单生意是1982年,山东一家老主顾登门拜访,定制了一副对联印版,内容是:青气南苑,财主方便。

在董庆泉家,老人回忆,自己从十几岁开始做这门手艺,一直干到50 岁左右。最后一单生意,据侄子董广增回忆是1996 年,但在80 年代末的时候,董庆泉老人基本已经停业。之前他的主要销售方式是用独轮车推着新做的花版给各染坊送货,主顾们相中哪些留哪些,他的主要路线是送往河南。在50 年代,1 张花版的销售价格是二至三元。刻花版主要是为了“以工补农”,董庆泉在每年春冬农闲时制作花版,3 个花版叠在一起刻,基本上一天能刻一版,一版3 张,三两个月能做几百张。他也做套色花版,比如“葫芦菊”“狮子滚绣球”“凤凰戏牡丹”“鲤鱼跳龙门”等。董庆泉的刻版图案主要来自祖上传下来的样子,并无太多改动。

除了董庆泉、董广生家,还有一个支系董建国家也有制作花版的记载。董建国根据老人们的口述记录了董氏家族花版在当年的口碑:

表1 1950-1990 年主要生活必需品国营零售价格④ 单位:元

我们的样板质量上乘,不管用水浸泡多少时间,板子不脱层也不掉渣。并且花样新颖繁多。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特定制作。很受各地染坊的信赖。直到2015 年,仍然有邢台、赵县等地客户来我族寻求样板。

董建国的曾祖父辈——十六世永江、永聚、永起、永发,都是送山西线,主要是平遥、介休、洪洞一带。董建国的父亲与弟弟目前在山西临汾生活,虽然自他父亲起并没有做过花版,但其家庭与晋南的关联可见一斑。

从董庆泉、董广生、董建国三支家庭的追忆来看,我们可以确定以下几个基本情况:1、纸型刻版技艺在不同的家庭作坊之间是存在竞争的,哪怕是同一个氏族。避免利益纠纷的办法是不同家庭作坊生产的花版供应不同的省市区域,固定的送货线路在几代人之间保持着垄断。2、纸型版的图案样子代代相传,同时接受主顾定制,亦有改良,与时俱进。3、给染坊送货上门,任主顾挑选是花版作坊多采用的销售模式。徒步送货或借助独轮车反映了50 年代普通人家的外出载物方式。4、以工补农——据董广增从前辈处考证,在十五世兴堂、兴文制作销售花版的时候,花样版正是兴旺时期(清末民初),董氏家庭因此发家致富。再续推到十八世董庆泉生活的20 世纪50 年代,纸型刻版技艺所带来的利润,亦曾极大地补充过董氏家庭的生活所需。单张花版的价格反映了50 年代的物价水平,我们找到同期甘肃省天水市生活必需品零售价格表进行比较,在当时,1.1 元能买2 斤鸡蛋,那么每销售出1 张花版,最多可为家庭带来6 斤鸡蛋的收益。

三、董记家族纸型刻版技艺工序考

(一)刻版工具

董广生家保存的制版工具共计44 个,其中刻刀14 把,最长的一把长13.4cm,最短的长7.5cm,经常使用的4 把,用木条结合麻绳制作了手柄。

图7 不同型号的刻刀

除了刻刀外,还有圆口刀(当地称“suo zi”)24把,长度在8-14cm 之间,上宽下窄。以及2 枚疏通圆口刀的针状工具。所有工具都是自制,不锈钢质地的圆口刀和刻刀是十八世董文智制作的,锈迹斑驳的工具是十七世董玉珂制作的。

图8 不同型号的圆口刀与捅针

除金属工具之外,董广生还保存了刻花版的垫板(见图9),长14cm,宽10cm。木框为底,中间填充黄蜡,由于年久未用,黄蜡已经干裂。

图9 刻花版的垫板

图10 董庆泉家未完成刻版之正反面

图11 董广生家的单张毛头纸花样

董氏家族祖上流传的大量花版,在改革开放后几轮买房置地的建设改造中荡然无存,我们目前唯见到董庆泉家保存的3 张一叠之半成品刻版,董广生家保存的1 张单张毛头纸花样与其姐姐手中的1 张完整花版(见图6)。

(二)制版工序

董记家族纸型刻版技艺业已失传,我们根据董庆泉老人口述,用绘图的形式重现了全部刻版步骤。主要包括9 道工序:

第一步:选纸

选用的是河北深州前么头镇造的毛头纸,属于民间抄纸法⑤制作的手工纸,柔软有韧性。

第二步:裱纸

当地叫作打袼褙,将面粉熬成的糨糊放置一会儿,略微发酵,减少黏性。将7 层纸或9 层纸,一层层涂布糨糊,放在一个平面上扎(当地说法)成一体。

第三步:阴干

将裱好的纸版贴在通风背阴处的墙面上阴干。

第四步:制作粉本

用木刮板将一种粉红色的细粉从留存的花版上刮过去,在新制的纸版上留下图案粉底。后期也有用蓝墨水或墨汁漏印的,在董广泉家留存的未完成刻版(图10)上能看到墨水印迹与粉迹并存。

第五步:刻版

刻版有两种工艺,一般先是用圆口刀凿,花版上大大小小的圆孔都是用不同尺寸的圆口刀凿出来的。选择合适大小的圆口刀,垂直于纸面,另一只手用木棒槌敲击圆口刀尾端,借助冲力形成孔洞。圆口刀的顶端很锋利,凿下来的小圆片累积在刀身中,积得多了,就用自制长针疏通一下。

二是用刻刀刻,刻的时候先刻小纹样再刻大纹样,镂刻范围要比粉本图案稍微大一圈,这样才能保证新刻出的花版再漏印的图案能与之前保持等大。

第六步:打磨砑光⑥

图12 根据董氏族人口述,笔者手绘的工序图

刻好的纸版,需要用光滑的重物打磨砑光,尤其是背面花纹上突出的刻痕。在中国造纸研究所分析的一些唐代古纸样本中[8],纸面上已经出现粉浆涂布,以石砑光之工艺⑦。在南通蓝印花布工序中,是用鹅卵石打磨砑光。在河北董记的花版制作中则独特地采用瓷质香油瓶盖子之弧面进行打磨,这一步骤的目的是通过捶打、碾压增加手工纸的韧性和光滑度,以适用于刻版。

第七步:刷油

董记刻花版的刷油工序较南通蓝印花布工序⑧不同之处是先刷生桐油,再刷熟桐油。熟桐油的熬制遵照古法“冬加土籽夏加丹”,用生桐油、土籽、樟丹三种原料熬制而成,主要目的是确保纸型版防水,增加纸基的耐用性能。

第八步:烘烤

董记花版的烘烤工序极具北方特色,将刷好生、熟桐油的花版放在火炕的夹层烘烤,上铺棉被压平。通过火焙促使生、熟桐油渗透混合、融为一体。其目的是为了纸型版结实不断,增加使用次数。

第九步:挂晒

通常在花版的右上角会有一个小孔,这是为了纸型花版的最后一道工序“悬挂晾干”而设计的。烘烤后的花版会被挂在晾衣绳上风干一天半时间,以保证在制作完成后,花版叠放一起储存时,不产生粘连情况。

四、结语

本文主要着力于对晋南11 幅蓝印花布纸型刻版的题记辨识与流通追溯,通过对河北枣强县西滕村董氏家族历史与实地考察,拟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商业贸易促进了民间图案纹样的区域传播。董记印花样子作坊的独立出现,是封建社会民间手工艺行业细分之例证。根据考古报告,印染织物与纸型刻版出土实物的时间比文献记载要早得多。江西贵溪崖墓发掘出土了两件春秋战国时期的刮浆板[9];“文革”期间,在吐鲁番县阿斯塔纳、哈拉和卓古墓区出土的唐丝织物,将纸版镂刻工艺的肇端提前到了“盛唐”以前。[10]在如此漫长的社会进程中,纸型刻版技艺从印染工序中独立分离出来是技术发展所需,亦是历史必然。从董记印花样子的销售区域来看,仅一个村落的花版坊,其可考的销售范围就能遍及晋南、山东、河南以及河北本地。在花版流传的过程中,相近区域的纹样图案逐渐趋同固化,形成大的南北差异,这也正是民间图案纹样具有地域共性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所带来手工艺人的家族迁徙,以及刻版工艺的简单易模仿性,都是蓝印染花布图案纹样区域性趋同的影响因素。

2.北方纸型刻版技艺的独立特色。在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代表的研究语境下,董记印花样子作坊作为北方地区纸型刻版技艺之代表,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价值。虽然业已失传,但从我们对逐道工序的追溯上来看,能发现许多北方特有的工艺技巧。比如第二步选纸,全部选用北方当地手抄纸,并非如南通蓝印花布的不同纸张混裱法。第六步打磨砑光,董记使用的砑光工具是香油坛子盖自制而成的弧形打磨器,利用瓷器的光滑表层打磨,而非南方常见的鹅卵石。第七步刷油,先刷生桐油,再刷熟桐油。“刷生桐油”这一工序,在之前关于蓝印染花布技术文献中鲜见。第八步烘烤,将刷好油的花版放在火炕夹层烘烤。这样的步骤,从未也不可能出现在南方地区的蓝印染花布工序中。

综上所述,流传在晋南地区的一批蓝印花布纸型版,其中有明确题记的8 块花版原是出自河北枣强董记印花样子作坊,制作时间大约在清晚期至20 世纪70 年代,生产者跨越了董氏家族的三代族人,佐证了晋冀两地一百余年间的物质交换情况。本文通过对西滕村的实地考察,追溯记录了北方纸型刻版技艺的九道工序步骤,并对50 至70 年代,民间手工产品之间的销售情况作了补充说明,拟得出移民、贸易、工艺等因素促进民间图案纹样的区域传播之结论。

注释

①“花版坊”,以加工和买卖蓝印花布花版为主要职能。花版坊一般以家族式传承为主,少则2~3 人,多则6~7 人。刻花版是技艺性很强的行业,纹样创新、刀工技法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作坊的生存。在当时,刻花版民间艺人地位不高,相互竞争很激烈,在刻版作坊中一定要有位高手来不断创新纹样,以满足老百姓求新求异的基本愿望。新的纹样不但要求题材好、内容新、寓意深,技术含量要高,刀法也颇为讲究,这样才能打开销路。一幅好的花版能刮印几百次,能传几代人,流传至多个省,所以设计新花样、丰富染坊纹样品种是刻花版作坊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②VIII-101-S-X 编号系统系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平阳印染布艺数字化保护与设计元素传承创新研究”纸型刻版数据库编号。

③邓小南先生在《宋代士人家族中的妇女:以苏州为例》一文中,针对宋代“士人”的定义是“姑且把具备一定经济实力与文化背景、参加过科举考试(‘业进士’)或曾出仕做官(特别是文官)者”;梁庚尧先生在《豪横与长者:南宋官户与士人居乡的两种形象》一文中的界定是“包括曾经通过解试的解举人,曾经入官私学校肄业的学生,以及其他曾经以读书自业的读书人”。

④图表来源自网络: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10237576500206323739%22%7D

⑤抄纸法,在我国造纸术发展初期,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破布,且工艺简陋,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被称为抄纸法,也可以叫捞纸法、摇纸法、淘纸法。

⑥砑光也称为压光,是一种古老的造纸和染整传统技艺,本意是指古代用卵形、元宝形或弧形的石块碾压或摩擦皮革、布帛、纸张等使其密实而光亮。现代也指用一种轧辊式砑光机碾压、摩擦皮革、布料等,使其表面密实光亮。

⑦据中国造纸研究所20 世纪70 年代配合社科院考古所对一些唐代文化用纸的分析研究结果,“其中两件较厚的纸样,如唐‘大历十五年’纸样及‘唐纸残片(一)’纸样,其纸达到70g/m2,纸页紧密而帘纹不清,估计是将两层纸复合起来,经施胶、捶打加工而成,这样纸性更加坚韧”。

⑧上桐油:先将刻好的花版反面用光滑的鹅卵石打磨平整,在打磨的过程中还要检查是否有镂刻的花形和过刀严重的地方,如果有,需要及时进行修补。然后用熟桐油反复多次刷抹纸版,油量要求适中,如果油过多会导致花版厚薄不平,从而导致花型变样,上油少了,则纸芯不能充分吸收桐油,花版牢度不够,耐水性差,利用率下降。第一次上油时,油尽量少而薄,待干后再刷,正反面反复刷几次,待阴干压平后方可使用。

猜你喜欢

印花布
蓝印花布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
非遗蓝印花布艺术在泰安中小学的传承教育研究
浅谈蓝印花布发展特点及其发展对策
蓝印花布的流年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从林栖的《青出于蓝》,看蓝印花布的借衣还魂
吴元新蓝印花布四代传承人的故事
浅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民间特色主题活动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将申请世遗
南通蓝印花布申请世界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