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CT 在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中的应用
2021-05-01徐盛威
徐盛威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 重庆 400014)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发生在儿童身上的一种常见呼吸道疾病,是因炎症导致气道膨胀、呼吸管道变窄,致使患者感到呼吸困难,属于慢性支气管疾病,致病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及环境因素,冬季为多发季节,其主要病理特征为气道重建以及气道高反应性。患儿临床表现为胸闷、气急、哮喘等症状,病情一般在夜间加重,患儿被迫端坐呼吸,发病时伴有额部冷汗,致使患儿彻夜难眠。该病通常急性发作,若发作时未得到有效治疗,会造成支气管持续痉挛,使得肺部氧气不足,无法进行气体交换,从而导致低氧血症,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死亡[1]。临床医学研究[2]表明,内径小于2 mm 的小细支气管(小气道)气流阻力较小,但极易发生阻塞,炎症率也较高,临床上研究哮喘时需要对小气道结构及功能进行准确检查和评估。当前气道检查最常用的方法是肺功能检查,其主要的判定指标包括用力呼气峰流速(PEF)、第1 秒用力呼气量(FEV1)、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流速-容量环的形态等,这些指标可反映哮喘患儿的气道阻塞情况。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儿童无法较好的完成用力呼吸测定,并且实践研究证实FEV1 与哮喘症状的相关性较低[3]。HRCT(high Resolution CT),即高分辨率CT,是一种薄层(1 ~2 mm)扫描并经高分辨率重建算法进行图像重建处理的CT 检查技术,其空间分辨率高,可清晰呈现细微结构,无创无痛,检查时长短,对患儿配合度的要求与常规CT扫描检查相比无特殊,因此是目前支气管哮喘诊断的最佳检查手段。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50 例儿童支气管哮喘确诊病例的CT 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相关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PACS 系统上检索2019 年6—12 月经临床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来我科行胸部CT 检查、并且影像诊断结果为阳性的检查条目,纳入患儿50 例,其中男性24 例,女性26例,年龄区间为3~11岁,平均年龄为(5.5±1.2)岁。所有确诊患儿都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相关标准。所有来院检查的患儿及家属都知悉并
接受其被检查影像信息可能被用于匿名医学研究。
1.2 检查方法
(1)设备及参数。使用GE Lightspeed VCT 64 排螺旋CT 进行扫描,采用仰卧位体位,足先进,双手上举。扫描参数:管电压100 kV,管电流用自动曝光剂量控制,设置范围20 ~150 mA,剂量指数为10.0,探测器准直宽度为40 mm, rotation time=0.6 s,层厚/层间距=1.25 mm/5.0 mm,螺距为0.984. FOV 适合,扫描范围从肺尖到肺底。
(2)检查准备。CT 检查前仔细检查患儿衣物,去掉衣物上、身体上的金属物品(拉链、金属纽扣、电极片等),以免产生金属伪影影响图像质量。要求患儿在扫描过程中身体不动、平静缓慢呼吸,能极度配合的患儿提前做呼吸训练,不能配合的患儿先睡熟或进行镇静后再检查。对所有患儿的非检查部位做好射线防护,嘱陪检家属穿好防护用具。
1.3 图像观察
阅片由放射科医生组两名经验丰富的副主任/主任医师进行,对基本病变进行详细记录,若产生判定异议或有待商榷之处,则另邀请一名主任医师进行共同诊断,得出一致结论。观察内容包括:(1)空气潴留-HRCT 图像显示吸气相肺密度减小,呼吸相病区肺密度显著减小,可见异常衰减透亮区且亮度不均,有大小不等马赛克样改变;(2)气管壁增厚,气管壁密度增高,可弥漫性钙化、肺斑片状磨玻璃影;(3)支气管扩张-下叶肺壁增厚,不规则扩张;(4)黏液栓塞、纵膈旁肺气肿以及气管软化(呼吸相横断面面积减少>70%)等征象。其中管壁增厚是通过比较正常HRCT 图像得出的经验性判断,支气管扩张为经与相邻血管比较得出。
2 结果
50 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在肺部HRCT 扫描下示,其肺部影像呈现多样性特征改变,存在空气潴留者20 例(40.0%),有支气管壁增厚者15 例(30.0%),出现支气管扩张者6 例(12.0%),伴有局限性肺不张者3 例(6.0%),纵隔旁肺气肿2 例(4.0%),未见异常者4例(8.0%)。肺部总阳性率92.0%(46/50),其中以空气潴留和气管壁增厚占比最大。见表1 和图1。
表1 50 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在肺部HRCT 扫描结果[n(%)]
图①空气潴留,两肺透亮度不均,呈马赛克样改变(箭头所示);图②支气管壁增厚(箭头所示);图③支气管扩张(箭头所示),直径超过伴行血管;图④冠状面图像显示肺部炎症伴左主支气管黏液栓(箭头所示)。
3 讨论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诱因较多,主要包括以下4 类:(1)感染因素。多为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性感染。根据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16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儿科支气管哮喘中近75%的儿童属于呼吸道感染。1 ~3岁儿童常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4 ~8 岁学龄儿童常感染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2)气候因素。儿童自身体质较差,抵抗力较弱,很容易在突变气候下感冒,哮喘,其中冬季气温突降,儿童易受寒气侵袭,初春气温反复,病菌活跃,儿童罹患呼吸道疾病的概率最大,支气管哮喘病例较多。(3)理化因子。烟尘、雾霾、化合物气体(硫化物、碳氢化合物等)等非抗原性物质,会对儿童支气管造成较大刺激作用,致使其支气管平滑肌出现痉挛,由此诱发支气管哮喘疾病。(4)螨虫影响。儿童体质与成年人相比对螨虫更容易过敏,因此螨虫体及其粪便很容易引起儿童过敏性哮喘。
据有关统计,在0 ~14 岁儿童中95.2%的过敏性哮喘的起病和发病诱因都是上呼吸道感染,说明呼吸道感染与过敏性哮喘之间存在直接联系[4]。科学诊断,合理治疗,是降低儿童发生支气管哮喘的重要手段。如前所述,当前临床上诊断支气管哮喘以肺功能检查为主,又以FEV1 和PEF 检测居多,但因儿童的配合度较低,很少能完成用力呼吸测定,故检测结果不够准确。HRCT 是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和创新的成果,与常规CT 扫描相比,其成像参数和后处理算法有所优化,以最大化空间分辨率。但HRCT 并不能代替常规CT,只是常规CT 的一种补充,因为其空间分辨率的提高是以降低SNR 为代价,导致图像SNR 降低。目前HRCT 主要应用在病人有明显呼吸道症状而胸部X 片、常规CT 未见异常的情况(包括不能解释的急性或慢性呼吸困难等),以及弥漫性疾病(如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的诊断和鉴别[5]。
空气潴留在病理上主要因终末和呼吸性细支气管在阻塞、痉挛或压力等因素下收缩变窄,使得吸气时空气能进入肺泡但呼气时难以全部排出所致,在影像上多表现为“马赛克”征。HRCT 的高精度扫描,可准确显示空气潴留的具体位置和范围,在本研究中共发现空气潴留现象20 例,占比40%。支气管壁增厚是本研究中的第二大特征,共15 例,占比30%。从病理上分析,空气潴留和气管管壁增厚都是由气道的高反应性引起,其可导致患者气道发炎、损伤、上皮组织脱落、黏液分泌、气管平滑肌痉挛等。
综上所述,小儿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各种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都有关系,尤其易发于过敏体质儿童身上;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是其常见临床症状,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HRCT 与肺功能检查或其他普通影像检查对比,其安全性更高、使用更方便,且对患儿的配合度要求较低,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影像检查,同时其高空间分辨率特性能有助于更直观、更全面地观察和评价患儿支气管哮喘的肺部改变情况,有助于提高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精准度,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