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效果
2021-05-01张雪红张艳娜
刘 荣,张雪红,张艳娜
(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超声诊断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在老年人群体中出现比较多的疾病就是2型糖尿病,疾病的产生与代谢功能异常相关。由于该病不能被根治,所以老年人长期患病未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就会诱发全身并发症,其中下肢血管病变是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如果没有及时确诊、及时治疗,病情将严重发展,会造成截肢,影响身体健康,降低生命质量。相关调查发现[1],5 ~10%的2 型糖尿病患者会因为下肢血管病变而截肢,且截肢概率和病程呈正比,让患者永久性残疾。在临床中患者早期不会有明显的特异性表现,通常在出现静息痛、坏疽时就诊已经提高治疗难度或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因此在早期进行准确的诊断对降低患者截肢率有着重要作用。超声是应用范围较高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式,特别是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仅能够清晰展现下肢血管结构,还能掌握动脉血流情况,进而为早期诊断下肢血管病变提供更多参考数据,我院为了深入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本次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9 月—2020 年10 月在我院就诊的63例2 型糖尿病患者和63 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分别定义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年龄61 ~75 岁,均值(65.28±3.42)岁,男女占比33:30,病程3 ~19 年,均值(11.05±2.47)年。对照组年龄62 ~77 岁,平均(65.51±3.65)岁,男女占比32:31。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能进行对比研究。
1.1.1 纳入标准 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6.1 mmol/L,餐后2 h 血糖>7.8 mmol/L,满足2 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对照组患者血糖水平正常,无糖尿病史;均无超声检查禁忌证;年龄在60 周岁以上。
1.1.2 排除标准 合并恶性肿瘤者;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检查所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型号:PHILIPS Affiniti 70W,选用7.5 ~12 MHz 频率的探头,声束和血流夹角≤60°,取样容积为0.15 ~0.2 cm,流速最低为10 cm/s,提升血流敏感性。
检查中患者呈仰卧体位,暴露出双下肢,自然伸直,探头轻轻放在下肢上,不要加压,对下肢血管进行检查,顺着动脉体表投影向远端探查,直到足背动脉。在横切面时对血管的管腔情况进行观察,纵切面对具体部位血管做测量,血管后壁和前壁内膜到中层的厚度(IMT)于舒张期测量,大于1 mm 为增厚,大于1.5 为斑块。在二维超声模式下,检查血管腔闭塞、狭窄情况,查看有无斑块,以及血管壁回声情况;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模式下,查看血流频谱形态特征、血流充盈情况等[2]。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的检查结果。同时,分析实验组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位置分布情况,以及声像特点。
1.4 统计学分析
各项指标用SPSS 18.0 软件处理,χ²检验定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与健康的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中存在管腔内膜不光滑有斑块的患者占比更高,管腔内膜光滑者占比更低,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管腔内膜不光滑无斑块者占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n(%)]
2.2 实验组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位置分布情况
实验组患者因为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主要集中在肢体远端小动脉血管中,其中38.10%处于足背动脉,见表2。
表2 实验组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位置分布情况[n(%)]
2.3 实验组患者下肢动脉声像特点分析
下肢动脉内中膜增厚、形成斑块:管壁欠光滑、毛躁、IMT ≥1 mm,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流充盈缺损、边缘不规则。下肢动脉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流束变细或是无血流信号,频谱表现为单峰波形或双相波形。
3 讨论
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水平异常升高,所以是下肢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在2 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病程发展中,血管内皮细胞代谢功能会受到高血糖的影响,诱发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内膜增厚,管腔变细。另外,糖代谢异常还会造成机体脂代谢紊乱,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大量脂质物质会在血管内皮沉积,形成粥样斑块,进一步缩小血管腔,造成狭窄或闭塞,最终诱发血管下肢病变[3]。该病的病例特点主要是,管腔内膜不光滑,IMT 增厚,斑块形成,管腔多阶段性、不规则型狭窄或是闭塞。会让患者出现足部溃疡难愈、下肢感觉异常、坏疽等情况,存在较高的截止风险。
在临床诊断中,金标准是血管造影,不过检查过程存在创伤性,且费用高,并发症概率高,所以广泛推广受到限制。与其相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属于无创性检查,而且费用低、重复性强、操作简单,且下肢动脉处于浅表位置,有着明确的走形,所以便于检查;同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不会受到扫描角度影响,对于末梢低速血流也能清晰显示。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的2 型老年糖尿病患者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健康的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血管内膜不光滑有斑块率高,血管内膜光滑率低,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下肢动脉硬化,分析其与病程长度、年龄等因素相关。相关研究证实[4],2 型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越长、年龄越大下肢血管病变发生风险更高,这主要是患者脂代谢、糖代谢异常,对脂质沉积、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产生不良刺激,使动脉血管变脆,弹性降低,所以更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另外,在此次研究中,实验组2 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病变38.1%处于足背动脉、30.16%处于胫后动脉、25.40%处于胫前动脉、25.40%处于腘动脉、14.29%处于股动脉。由此说明,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部位存在多阶段性、广泛性特点,可累及1 条或多条外周血管,而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腘动脉等远端血管是主要的下肢动脉斑块狭窄或闭塞部位,又以足背动脉占比最高,一般病变会呈双侧性。相关调查发现,尽管非糖尿病患者也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但是发生部位与糖尿病患者存在差异,多发生于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等近端大血管[5]。
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二维模式下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形态,掌握病变严重程度及所处部位,还能观察到血管走行迂曲,内壁不规则、不光滑,内膜增厚,血管搏动弱,形成斑块[6]。另外,通过脉冲多普勒和血流成像,能够了解血流动力学情况,大部分斑块造成的狭窄部位为花色血流,血流束变细,存在充盈缺损情况,血流频带增宽,速度加快,舒张期不见正常的三相波频谱形态,反向波峰速消失或是减慢;如果血管闭塞,局部管腔消失,管壁增厚,不见血流信号,不能引出频谱;如果是严重的闭塞或狭窄,血流显著降低,可见暗淡的远端血流色彩,以及连续带状、低速、单相血流频谱。
综上所述,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准确诊断出下肢血管病变程度、所处部位,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