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合画报》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

2021-04-29王悦魏崇辉

新闻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王悦 魏崇辉

【内容提要】在抗日战争时期,《联合画报》在日益勃兴的新闻传播媒介中脱颖而出。在对其创刊的探源中发觉,《联合画报》以图片中的新闻、专题与隐喻的结合和机翼上的媒介为主要特色,创造了发行奇迹。在特殊的传播形式中显露的国际视野和内在于刊物自身的人文图景,启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应保持贴切国情、切入群众视角、拥有世界情怀。《联合画报》以鲜明的特色、强烈的现实关照与映射,特别是坚定的目标塑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之基本理路。

【关键词】《联合画报》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报党刊  传播理路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进取探索,为新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来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要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统一中展开,就是“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①

“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作为中国共产党党报观念的重要特性,在学界得到广泛的共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新闻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漫画与墙报分庭并立,报纸、杂志、传单等宣传方式逐渐展开。与《群众》《新华日报》等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同时期的《联合画报》,能在抗战时期脱颖而出,并成为对敌宣传战线上一块丰碑,自然有着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和参考价值。本文以《联合画报》为例,通过追溯其创刊的历史钩沉、阐述其办刊的特色所在、归纳其刊物的核心内容,尝试挖掘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关照和启示。

一、《联合画报》的历史钩沉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英国、美国先后对日本宣战。1942年夏,中、美、英三方立足于同盟国抗击法西斯的共同需要,在重庆成立了联合国幻灯电影供应社,通过放映幻灯片、电影等艺术形式传播同盟军战时的硕果,这就是《联合画报》创刊的靈感来源。为满足战时特殊时期的宣传需要,中、美、英商定由三方联合提供素材,共同出版一份新闻性画报。1942年9月25日,《联合画报》在重庆市南岸区黄家巷21号的一栋公寓中应运而生。该报由美国人温福立任发行人,中国人舒宗侨任主编。

《联合画报》最初为四开一张,以新闻摄影图片为主,配以简要文字说明,不但重现了前线战场硝烟与战势推进的情形,刻画了同盟国深厚的战斗友谊,还刊登了大量担当启蒙任务的著名译介。《联合画报》以其多样的形式和鲜活的主题,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和极高的销量:有时发行一天就可售罄,甚至一度超过当时中国最畅销的杂志《西风》。重庆时期共出版42期,最高发行量达到5万份,圆满地践行了发刊伊始的承诺。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新闻处将《联合画报》转让给舒宗侨。《联合画报》在舒宗侨独立经营下,于1945年11月20日在当时上海外滩的百老汇大厦复刊。复刊之初为单张周刊,首期封面即刊登了正在举行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和蒋介石合影,后改为十开本月刊,仍以国内民主运动以及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罪行的政治宣传为主,同时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联合画报》不但有见证着“国共两党重庆会谈”国共双方团结合作、和平建国的历史性时刻,还有如实完成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政协决议、践踏人民民主权利“重庆较场口惨案”的真相播报;不仅详细报道了“物价波动”“小商贩和舞女请愿”等社会事件,而且尤为重要的是,1946年由舒宗侨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1947年由曹聚仁、舒宗侨编著的《中国抗战画史》,以及1948年由舒宗侨、魏守忠合编的《二次大战照片精华》等画史与画册成为学术研究中重要的史料资源。

二、《联合画报》的基本特色

新闻宣传中,图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能够真实客观地记录和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受到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或者掺杂作者个人先见等情况。《联合画报》以画报形式所独有的刊载摄影图片、漫画为主要内容的特点,用直观的、生动的图像来传播信息和事实,在宣传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图片中的新闻

“用我们的开麦拉,将联合国英勇奋斗的情况和战绩,留诸永恒”是《联合画报》的发刊口号。《联合画报》以其他刊物无法比拟的优势——国际传真图片展现海外战场上的图景,从创刊到1945年11月迁往上海前,共出版154期,刊登过1087张照片、94张漫画和17张地图,展现其“要以最迅速的方法报道世界大事”的初衷。

就其可将图片宣传为途径的可能性来说,中美在1942年底开通无线电传真,重庆接收站的设立推进“以最迅速的方法报道世界大事”目标的实现。就其对当时的新闻宣传版图的贡献来看,在《大公报》《新民报》《新华日报》《中央日报》等文字消息为主的报纸已经于重庆遍地开花之时,《联合画报》的发行不但填补了文字纸媒宣传的不足,还以其异质性特征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就丰富战时人民生活的角度来讲,当时中国电影事业并不发达,直观化和具象化的画报承担了部分电影的娱乐功能。《联合画报》的画报宣传形式一经问世,获得了始料未及的成功。

(二)专题与隐喻的结合

《联合画报》除了形式新颖的图片宣传以外,文字新闻的媒介作用亦为亮点。

其一,专题报道版面的设置。《联合画报》力求充实,采用“点”和“线”相结合的方式解说时事,先后开辟“本报译稿”“战地通讯”等专栏以开阔国民视野、鼓舞全民士气;开展“纪念报道”专题,以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或历史人物的传记延续民族的记忆。正是这些专题和专栏的报道与设计,让《联合画报》成为了“中国广大民众了解世界战局、增强抗敌信心、树立必胜信念的宣传基地”。②

其二,政治隐喻的贯通。以一篇题为《奇闻逸事》的文章为例,“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有一矮子商店,店内职员,全为矮子,身长不满三尺……闻匈牙利全国,类此矮人共有八万六千余人”的描述在同盟国的国民眼前勾勒出一个卑微的、弱小的匈牙利形象,用文学隐喻揭示德、意、日等国赢得胜利的痴心妄想和走向自取灭亡的历史必然。

(三)机翼上的媒介

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中国新闻媒介如同宣传战线上面向敌人所设的长枪大炮和匕首,起到了瓦解敌人心智,教育开化我国人民的重要作用。《联合画报》就充分发挥了“纸弹”的巨大威力,成为战时新闻链条上举足轻重的一环。《联合画报》被包扎成捆,搭载执行任务的盟军飞机,直接从空中投掷,将作战情况播报到大后方区域之外的广大民众和军队,一度产生“你抢我夺,往往把画报看成碎片”的局面。

面对交通困难和物资短缺所造成的出版、印刷困难,主编舒宗侨改进了土纸质量,为了保证照片传送的即时性,促成无线电传真的开通使得如西南太平洋大捷等各战场上的新闻照片,四五天内便可见报。《联合画报》甚至还在对日作战地区散发,以瓦解敌军的战斗意志,消解敌军的作战情绪。

三、《联合画报》的关照与映射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面临危机的特殊时期,充分发掘一切可以实现救亡图存的资源和力量成为特殊时代的共识与国民的价值诉求。詹姆斯·W·凯瑞(James·W·Carey)曾说:“人类的思想构成及其在文化中的延伸,是千差万别的文化形式的创造,通过这些文化形式,现实就可以被创造出来。”③作为新闻出版阵地的《联合画报》,以特殊形式推动新闻的普及,使大众群体身临其境般参与到抗日战争中来,合力坚定抗战的信心,共同保有世界的情怀。《联合画报》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异质性文化传播形式,在传播的进路中蕴含着人文关怀的构建和国际视野的批判。

(一)即时与义愤:宣传战线中的独树一帜

抗战时期的新闻界是所处时代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见证者,他们的忠实报道与记忆留存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取胜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尤其以《新华日报》、《中央日报》(重庆版)、《大公报》为重要的三大代表。《联合画报》作为舆论宣传阵地上的一员,虽在争取舆论支持和调动全民抗战情绪的价值诉求上与三大主流报刊相对一致,但却一度在销量上取胜,其原因在于该刊注重对即时报道和调动情绪的统一。

其一,报道内容的即时性。1942年12月15日,于纽约与重庆之间开放无线电传真后,《联合画报》得到了战争信息署的资金支持,成为首家使用传真照片的中文报刊。借助美国新闻处(USIS)创建的独立的传真系统和全球网络,全世界通讯社的照片都能及时收到。加之以舒宗侨为首的出版团队辛勤规划,它可以即时获得如斯大林格勒会战、意大利投降等海外战场上的照片并迅速将其刊印分发。

其二,义愤情绪的调动力。邵力子先生曾于《联合画报》创刊三周年之际,称赞该报“文字语言,功用粗备;图画报道,更成利器;固我人心,破敌奸计;协助战争,实现胜利”。《联合画报》将抗战情绪和时事信息的广泛传播,消除普通民众因为信息不对称可能产生的对抗战事业不信任和不支持等各种负面情绪,激发各阶层人士的抗战热情。

(二)人文关怀:为了中国人的看懂、看到、看全

抗战时期的中国教育欠发达,识字人数不足百分之五,因而让中国不识字的人群读懂《联合画报》成为其创刊的首要原则。《联合画报》强调内容的新闻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为了中国人能看懂,《联合画报》将新闻照片作为重头版面,尤其强调对某一战场的集中报道,以系列组图的叙述策略,描绘了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和重大事件的战略意义。为了中国人看到,它不惜在已成主流媒介的《大公报》《中央日报》等各大报纸上刊登广告,宣传《联合画报》的特殊性以发掘更多的读者。与此同时,它将用旧图板印刷的《中美图画壁报》张贴在学校和工厂等公共场所,以吸引更多的读者群。为了中国人能看全,《联合画报》刊印了读者最关注的有关日本的军事行动,如硫磺岛胜利、长沙大捷、鄂北之捷等战况,“关于中国本国的材料,读者当然也看得出,只要我们有方法得到,或有材料到手,我们总是尽可能在显著的地位发表,以读者为本位的联合画报,自然不会放过本国读者的要求,走上与读者相背行的道路。”④《联合画报》在对后方战时宣传做出巨大贡献的基础上,顾及到了全国读者的需求。

(三)国际视野:创办及宣传中的国家协作

被誉为“联合国奋斗缩影”的《联合画报》的创立是应反法西斯同盟宣传的需要,其创立的酝酿和发端都基于中、英、美三方的宣传机构共同商定。美国新闻处建立了独立的传真系统,为《联合画报》提供了全球网络的技术支持和稿件来源;同盟国借用其充裕的经费,为《联合画报》的广告及宣传提供了雄厚的物资保障;独立经营对外销售的运营模式避免了官办不受欢迎的尴尬,为《联合画报》的撰写和出版吸引了大量人才;标新立异的出版原则和展示宣传的出版目的,得到了如茅盾、穆旦等文化界知名人士的撰文和关注。

《联合画报》是同盟国国家合力抗击法西斯的愿望表达。战时《联合画报》为将中国与盟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盟友共同迎战之决心凝聚在一起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如第10期的《救中国就是救世界》,将中国的抗日战争努力嵌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世界视野里;第25期将世界战场的图景拉近到中国人面前的《太平洋战场的巡礼》,让中国人定位到自我救亡图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历史坐标;第26期《中国的温情使友人感到了安慰》,将中国伸出的友谊之手成功得到世界回应以及战斗友谊的成功联结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联合画报》广泛传播,让各个战场、沦陷区甚至印、缅前线的丛林中,中国和同盟国的将士也能看到画报,感受到与祖国在一起、同呼吸的存在感和归属感。正如《联合画报》在纪念创刊三周年时所说:“它使千万的人民得到消息和鼓励,它带给在日军控制下的同胞们以希望,它也尽它微细的力量帮着打仗。”《联合画报》在增强同盟国战斗力和传播反法西斯正能量的意义上,展现了其在战时独有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情怀。

四、《联合画报》的宗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当代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阐明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做到四个“牢牢坚持”。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联合画报》从创刊到停刊,从由美国机构主导到中国个人经营的时期,见证了中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历史镜头。虽然囿于战时宣传的时代性与针对性,《联合画报》大多以宣传战争新闻、社会事件与政治评论为主,但就其獲得“中国有影响的画报”荣誉来看,回顾《联合画报》承载的历史意义与反思《联合画报》传播的成功因素,为推动当前的新闻事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与启示。

(一)国情的贴切

《联合画报》的成功得益于对中国战时情形和国民习惯的调查与研究,满足当时国情的需要。宣传马克思主义要尊重国情,贴近大众习惯,避免疏离大众生活的枯燥说教和寻章摘句的空谈世事。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高度关注日常生活世界。在当下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碎片化、阅读零散化成为国民汲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特点,因而,把握视觉传播的主动权更容易实现传播的效应。党媒尤其是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应当积极探索新旧媒介之间彼此移植的模式,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充分运用短视频和在线直播等形式丰富传播手段。与此同时,宣传要实现从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完成从抽象性向具体化的转换,以可理解和易传播的通俗语言实现社会公众的期待。⑥

(二)群众的视角

《联合画报》的成功在得益于其独特的内容之外,更在于创刊伊始秉持用户思维,力求实现差异化受众需要的满足和助力群众革命抗战热情的激发。因而,在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面对已经深刻变化了的媒体格局、传播现状和舆论生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载体的党报党刊要摒弃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丢弃意识形态灌输的官方架势,在党和人民之间架起桥梁与纽带,发挥党报党刊的形象性、个性化、互动性等特点来揭示现实生活的意义。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要将人民群众纳入到传播的主体中,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和凝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思想资源。正如早期马克思对自己的思想理论的创设与现实政治和工人运动紧密的相连,马克思思想的逐步完善与自成流派离不开与工人协会、读书俱乐部等群众团体的互动一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闻报刊实践中,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

(三)世界的情怀

《联合画报》在中、英、美联合办刊和传播同盟国情谊过程中彰显的国际视角和世界情怀,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又一值得记录的方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聚焦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离不开与国家叙事之间的互动。在此意义上,“找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和利益交汇点,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⑦成为党报党刊的必然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在“逆全球化浪潮”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其独特的优势,宣扬带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念,企图抵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党报党刊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下,在国家叙事中展现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责任与担当,在构建中国话语与中国表达联动发展中国家来诠释“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意义。

【本文为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新自由主义挑战及其应对研究”(项目批准号:19VSZ0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②周利成.中国老画报——上海老画报[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216.

③[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④哈罗德·D·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M].张洁,田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⑤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01).

⑥丁柏铨.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观的继承与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9(06):38-53+168-169.

⑦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8:167.

作者简介:王悦,华东理工大学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魏崇辉,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王洪越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基于农民传统文化视角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