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专题探究式学习推进整本书的深度阅读
——以《湘行散记》名著阅读教学为例

2021-04-29方桂琴徐玲玲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散记水手名片

方桂琴 徐玲玲

([1]诸暨市教育研究中心 浙江·绍兴 311800;[2]诸暨市大唐初中 浙江·绍兴 311800)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可见整本书阅读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李卫东老师认为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学习方式的变革,它“比篇章阅读更适合展开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鉴于此,笔者以七年级自主阅读推荐名著《湘行散记》为例,通过专题探究式学习推进整本书的深度阅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整个学习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以课程为总纲,设计学程方案

整本书阅读完全不同于单篇文本教学,时间跨度长、教学内容复杂,因此,设计整本书阅读教学要从“课时观”走向“课程观”。带领学生阅读一本书之前,教师要先统筹设计整本书阅读的学程方案。笔者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以下阅读方案,力求使学生静心读书,建构经验,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旨在促使学生在活动对话中,交流看法,形成个性化有质量的读书成果。

《湘行散记》学程设计

(本学程设计参考舒瑾老师的《朝花夕拾》阅读教学课例)

2 以专题为支点,开展合作探究

专题探究式阅读是一种潜移默化浸染、具有深度影响的学习方式,在阅读过程中,追求阅读的广度、认知的深度、思维的高度以及情感的共鸣度,可以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层次、思想境界和情感态度,有益于消除阅读碎片化、浅表化的弊端。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专题任务探究,我们可以展开以下教学活动:

2.1 整体感知:通读全书,整理问题清单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谈到主动阅读的核心是在阅读时提出问题来,通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实时进行自我监控,从不同角度提问,学习整理问题清单,并从问题清单中筛选出对理解整本书最有帮助的问题。专题探究式阅读也需要学生通读整本书,学会前后勾连。

在《湘行散记》通读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勾连整本书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问题,学习整理问题清单,再分步指导学生学习筛选问题:

第一步,通读全书,写下自己的问题;

第二步,归纳问题清单,给问题分分类;

第三步,从清单中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湘行散记》。

如陈育尔同学整理的《湘行散记》问题清单:

《滕回生堂的今昔》中的师父真的存在吗?不影响对全书内容理解的问题 可以帮助理解全书内容 可以引发深入思考书中人物的说法方式是不是太粗俗?书中沈从文对湘西既有赞美又有担忧,这是为什么?

整理问题清单实际上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将作者个性化的知识“打开”,将文本静态的知识“激活”,全身心理解文本蕴含的丰富的内涵。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有效监控,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深度学习。这也是阶段阅读的活动结果。

2.2 阅读推进:选择专题,引导自主建构

在整理出问题清单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将问题归类整理。最终确定两个专题探究任务。

【任务一】打造湘西名片。

任务解说:沈从文的散文力图全面展示湘西的风貌。在他的文字中,有绮丽神奇的山川景色、丰富独特的地理物产、古朴淳厚的民情风俗、精彩奇妙的神话传说、悠久沧桑的历史事变、千姿百态的人物风貌……他说这些散文是“沅水流域的杂记”。他从“一个旅人”“一条河”的视角,描述了一个风情独特、历史悠久和自然人性融为一体的“湘西圣境”。

让我们跟随他的文字去游历湘西,为湘西打造一张张富有地域特色的名片。在阅读过程中,不妨圈一圈富有湘西特色的景和物,评一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湘西人,在制作湘西名片的过程中,感受湘西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完成后在全班举行一次“湘西金名片”展评会。

【任务二】探究湘西情结。

任务解说:《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第二次回到故乡时创作的作品,是沈从文通过对故乡的追忆,饱含深情地对湘西风土人情进行的诗意化描写。这部作品始终贯穿着沈从文的情感主脉,是沈从文在面临历史变迁时对湘西的情感坚守。在作品中,沈从文直面故乡,在对故乡人事风景留恋赞叹的同时,更流露出作家对故乡人事变迁的隐忧,对湘西人精神状态的叹惋,浸透着作家深沉的乡土悲悯情怀。

对故乡人事变迁,作者有不少抒情、议论的语句,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作者深沉而复杂的湘西情,值得重点品读。在品读的基础上,展开一次班级读书交流活动。

这两个任务,前者主要从作品内容、创作特色等角度设置,后者则从作者情感角度设置,内容上互为补充。学生既可以选择一个任务探究,也可以两个任务同时进行。以任务一“打造湘西名片”为例,我们根据以下任务解决建议去实践专题探究活动:

(1)圈一圈,摘一摘。

阅读过程中,你可以圈画富有湘西特色的景、物、人的相关内容,按照“湘西风光篇”“湘西人情篇”,做精彩语段的分类摘抄。

(2)湘西风光篇。

在通读整本书的基础上,你可以挑选印象最深刻的某一处风光制作成名片,并在网络或报刊杂志上为其找一张配图。

(3)湘西人物篇。

精读以人物来命名的篇目,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位或几位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找出书中相关的内容,并说说你对这个人或这类人的印象。

(4)“湘西金名片”展评会。

可以从内容的“典型性”“丰富性”,评价的“适度和深度”,插图的“适切性”等角度设立评分点,评选出若干“湘西金名片”,并通过多媒体或展览墙的方式,在全班分享。

这个过程充分考虑到任务的实践性、趣味性、综合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可操作性强,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阅读规律。从圈画感知到活动体验,任务富有个性化,学生乐于参与;在此基础上阅读个别篇目重点探究,再到成果呈现,学生渐入佳境。整个过程既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了阶段阅读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构建,自我理解与体验探究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关键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格。

2.3 专题探究:对话讨论,促成动态生成

在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以专题任务推进学生互助探究,让学生之间的合作更深层有效。

《湘行散记》专题探究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成立学习共同体,组建研讨小组。以专题任务“打造湘西名片”之“湘西人物篇”为例,学生们普遍对沈从文笔下的水手们很感兴趣。笔者引导各研讨小组成员先检视目录,选出与水手形象有关的篇目,用两天时间阅读这些篇目,选择最感兴趣的人物深耕细读。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试着分析文中临时老水手形象。《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1.重点关注牛保这一水手的人物形象。2.文中有很多水手间的对话描写,语言粗野,似乎破坏了文章的纯净美,你怎么看?精读篇目 精读任务《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重点关注七老这一拦头水手的人物形象。

在精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书中出现的水手形象进行比较阅读,把握人物身上的共性与个性。完成以下专题探究学习任务单:

人物 精彩原文 你对水手的评价 感悟探究⑴这个人是水手牛保,他是一个水手个体我的小船行将开船时,那个青年水手牛保却跑来送了一包核桃。……慷慨原是辰河水手一种通常的性格,既不要我的钱,皮箱上正搁了一包烟台苹果……我方明白那个快乐多情的水手,原来得了苹果后,并不即返船,仍然又到吊脚楼人家去了。(《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的人。⑵原文:(《辰河小船上的水手》)这个人是拦头水手七老,他十分能干,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淳朴热心,知恩图报。⑸这些水手身上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水手群像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在他们生活爱憎得失里,也依然摊派了哭,笑,吃,喝。(《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这个人是拦头水手七老,他十分能干,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淳朴热心,知恩图报。⑶原文:⑷这是一群(《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的水手。

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讨论平台,如举行读书交流会,以班级共研的方式在专题引领下驱动学生再次深入研读文本。阅读讨论正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有助于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读所思,更全面理解这部作品。

在学生完成水手这一群像专题探究学习任务单的基础上,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一份链接材料:

他们并不是吵架,不过是在那里说话罢了。这些人说话照例永远得使用个粗野字眼儿,也正同我们使用标点符号一样,倘若忘了加上去,意思也就很容易不清楚了,这样粗野字眼儿的使用,即在父子兄弟间也少不了。──沈从文

引导学生聚焦水手对话,讨论:水手的对话方式是否破坏了文章的纯净美。小组围绕这一任务进行对话讨论,交流之后,赵莎莎同学代表小组做了以下发言:

经过讨论,我们小组认为水手们的粗语不会破坏文章的纯净美。《湘行散记》中确实出现了很多粗俗俚语,或是互相谩骂,或是互相打趣开玩笑,沈从文笔下的这些水手群像动不动就说出一句听起来十分粗野的话。但正是这些粗俗之语展现出了湘西人生活的原生态和生命的真本相。沈从文用他的方式展露了湘西边地百姓为人的简单纯粹,爱恨张于外,不掩藏,不修饰,心口如一。展示出人物的真实和真纯,生活的实在和丰富。

小组内共研和班级共研是对整本书的多次开发,学生探究对话的过程,有认同,有补充,也会有质疑,他们在讨论中自己衍生出各式问题,相互交流碰撞,产生新的学习经验,在与同学的交流、分享、合作中获得1+1>2的阅读体验,实现对整本书的有深度的持续探索,并实现一次次的自我建构。

3 以展示为载体,深化探究成果

经历了感知阅读的情感驱动和专题阅读的深度思辨后,教师如何促成学生学习成果的动态生成,完成从言到意的深度转换呢?“读进去,读出来”,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将自己的思维表现出来,把思维活动外显。

以《湘行散记》阅读最后阶段为例。在完成两个专题探究任务之后,鼓励学生将小组阅读成果进行班级展示。笔者设计了以下活动:

成果展示:编一册《魅力湘西》集

阅读是最好的纪念。2022年是沈从文诞辰100周年,我们将阅读《湘行散记》过程中的收获汇编成《魅力湘西》集,以此纪念沈从文先生。

(1)为这本集子设计封面。要求:与集子内容相适切,可以从网上选择合适的图片,也可以自己创作。

(2)写一段250字左右的“魅力湘西”推荐词,作为集子前言。要求:特色鲜明、语言凝练、宣传效果佳。

(3)湘西风光篇。精选几张“湘西风光名片”,并配上合适的插图,充实这部分内容。

(4)湘西人物篇。精选几张“湘西人物名片”,并就“水手”这一人物群像,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评价词,充实这部分内容。

(5)湘西情结篇。将任务二中的交流总结文字修改入册。

以【任务二】“湘西情结篇”成果展示为例,围绕“沈从文对故乡的赞美和忧虑是否矛盾”这一问题,学习小组形成交流总结文字,并展开了一次班级读书交流活动。笔者发现,在专题探究学习之后学生对沈从文的湘西故乡情结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他们能将“爱与痛苦”合而为一,从书中读出沈从文对故乡的忧虑和悲悯情怀,理解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这也进一步表明专题探究学习促进了学生对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名著的核心价值。

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反馈应始终贯穿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但最后作为终结性评价的读书成果展示,教师应要求每一位学生展现自我,把自我阅读探究过程中的所感所思以文字表达的形式呈现,展示自己的阅读发现。如读书卡片、读后感、读书报告、小论文等,在接受、质疑、内化迁移中形成对作品的再认识,再创造,完成对作品的重读,进一步深化探究成果。

以专题探究式学习推进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实践模型

“治大国如烹小鲜”,整本书的深度学习亦是如此,这个学习过程离不开学习者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合作互动、共享共进,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放任怠慢,要掌握好分寸与尺度。整本书的专题探究式学习,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注重对文本的深耕细读,以小组学习共同体促进合作共享,能够推动学生阅读走得更深更远。

猜你喜欢

散记水手名片
包头的名片
包包,也可以是你的名片
我家的环保名片
小水手的歌
半盏——第七话:水手们
幸运的水手
学书散记
湘行散记
西双版纳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