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逻辑结构出发,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
——以“公民基本义务”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设计为例

2021-04-29刘晓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依法义务法治

刘晓佳

(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 上海 200082)

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课程提高青少年法治素养,是践行依法治国战略的基础性举措。2016年,教育部与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上海市将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教材及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自2020年,上海市开始使用统编教材进行相关的教学工作。

相较于原上海市“思想品德”课程的教材及教学内容,统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材及教学内容增加了大量法治教育的内容。法治本身具有专业化、体系化的特征,本文作者作为一位多年从事初中思政类课程教学的教师,仍深感自身法治素养的不足,而面向法治素养更加薄弱的青少年,如何达到好的法治教学效果,更是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广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对“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从基本原则与内涵、教学策略、具体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业设计等诸多角度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实践。本文作者也在认真领会相关指示精神的前提下,依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稿)》所给出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指导意见,通过法治素养工作室的教研活动,对初中阶段法治相关内容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现结合八年级第二学期“理解权利义务”单元中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设计,介绍作者对于法治教育中教学内容设计的几点粗浅认识。

1 以宏观视野把握内容主旨,从逻辑结构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宏观视野:法治内容的逻辑性及体系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理解上必须要有宏观视野,从整体的中小学法治教学内容规划、各年级教学内容的递进关系及内在联系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设计。这一基本要求反映在一个微观的具体课时的教学内容设计上,不应只是将关注点集中在本课时所应覆盖的知识点本身,而是要注意提高层级,从整册的教学内容内在关系、基础学情以及单元规划视野出发来进行考虑。

1.1 整体教学内容与基本学情视野

初中法治教育的核心是宪法教育,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八年级下册共四个单元,分别为坚持宪法至上、理解权利义务、人民当家作主。其中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重在落实宪法教育,培养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

八年级是学生树立义务观念和形成责任感的重要时期。而相较于一般的法律,宪法又更加抽象和宏观。因而,学生在对宪法的认知和认同上存在一定误区、盲区,理解和认识相对淡薄。基于以上基本学情,考虑到学生刚开始接触宪法的内容,作者在学期之初制作了时长10分钟的微课,以人从出生到老年整个过程为主线,介绍了宪法与各项生活场景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感性认识。这为整个学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做了一个很有效的铺垫(如图 1)。

1.2 单元规划视野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重在落实宪法教育,培养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

该单元由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两部分内容构成,单元内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如图1所示。该单元教学安排为6课时,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各为3课时,而该单元基本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如图2所示。

图1:“宪法与我们息息相关”微课

图2:“基本权利与义务”单元内容梳理与规划

从单元整体来看,其基本目标是通过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相关内容的学习,知道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的具体内容及其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意义,学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理解权利和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增强权利意识、义务意识等重要公民意识;正确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养成和增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学会在社会生活中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正确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

作为本文分析案例的是基本义务的第二课时,在学习过“遵守宪法和法律”这一基本义务后,主要围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服兵役”和“依法纳税”三个基本义务展开学习。在单元规划的视野下,考虑本文案例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预期效果。该课时的教学不应满足于学生简单理解三个基本义务──维护国家利益、依法服兵役和依法纳税的概念,还要让学生建立对于权利和义务的整体理解,认识到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辩证统一,并发自内心的认为应自觉履行义务。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时,对于基本义务的具体内容以及履行基本义务意义的学习固然重要,这是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核心素养培育的逻辑起点,但本单元的主旨不是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本身的学习,而是要通过基本权利、基本义务的内容、意义等方面的学习,来促进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并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增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懂得正确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认真研读教材,从单元角度进行课时设计,在本单元的教学上,法治思维的培养要贯穿其中,本课时的各种教学活动,都应为培养学生的义务意识、法治思维服务。只有认真研读教材,从单元角度乃至本学期学习内容、本学年学习内容的角度把握教材内容主旨,才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

逻辑结构:在上海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稿)》中指出,要加强教学内容结构化,避免学科知识的碎片化、根据教材内容主旨的推演过程搭建核心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

实际上,在对宏观视野的论述中,已经从多个较高的层级上体现了逻辑结构,而具体到某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设计中,还需要从该课时所应覆盖的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对知识点建立一个整体性的理解。

针对该课时的教学内容,作者在第一次教学设计时,对于“维护国家利益”、“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这三个基本义务的教学内容素材做了如下安排:

在案例的选取上从影响比较大的国旗事件入手,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升旗仪式和国旗国歌的关注和思考,阅读教材、结合实际生活学习“维护国家利益”这一基本义务的具体内容和履行这一义务的意义;用视频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边防军人的日常生活,结合教材的“探究与分享”案例厘清相关概念,形成价值判断,了解学习“依法服兵役”的相关内容,明确依法服兵役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通过本校学生的小发明获得的专利奖励是否需要纳税这一问题的探讨,学习了解“依法纳税”这一基本义务的相关内容(如图3)。

图3:课教学内容设计(第一次教学设计)

尽管以上素材选择和教学内容设计覆盖到了基本知识点,但还是停留在三个基本义务本身的学习和本课时的课时目标上,课堂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和目的在于基本义务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要自觉履行义务的学习上,缺乏从单元规划的角度对教材内容主旨进行把握。

另一个问题是没有找不到三个基本义务之间的内在联系,出现了“一个案例对应一个知识”的情况,各个基本义务、各个案例活动之间相对分散,缺乏逻辑结构方面的考虑,找不到三个素材内容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也是相对割裂、缺乏内在联系的,同时也缺乏对同一案例多角度的深入思考。

考虑到第一次备课在单元规划和逻辑结构方面考虑的不足,作者进行了第二次教学设计,重新选择教学素材:

(1)从钟南山院士奔赴战“疫”一线,到学生所知道的最美逆行者、战“疫”场景分享和本校公众号资源着手,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克服种种困难的“逆行而上”,是“舍小我”“为大家”“为国家”的表现,是把自己命运与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具体表现;

(2)从战“疫”过程中人民解放军的硬核力量到边防战士的艰苦环境下的坚守中体会人民军队的力量和重要性,从而理解依法服兵役的意义和重要性;

(3)从我国军队建设的国防预算支出联系到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思考税收的重要意义,从而认同依法纳税的重要性和法律意义。三个基本教学内容的联系如图4所示。

图4:考虑逻辑结构的课教学内容设计(第二次教学设计)

从逻辑结构出发考虑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求教师首先要努力研读教材,寻找教材各个知识点之间、各个教学活动环节之间,以及教学内容与单元主旨之间的逻辑路径;在理解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单元主旨的推演过程搭建所学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本课“维护国家利益”“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几个基本义务看似相互独立、并无联系,实则不然。这三个义务并不是完全割裂的,“维护国家利益”处于相对重要的核心位置,在履行“依法服兵役”和“依法纳税”基本义务的同时,同时也是在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基本义务。所以在此基础上,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以战“疫”这一时政热点为明线,相较于第一次教学设计,知识点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性,也促进了知识的结构化。

2 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

逻辑结构仅是一个出发点,在教学设计中还应注重更多的要素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法治课程的教学要力求通过“情绪感受、理性辨析、情感升华”的设问梯度,在比较鉴别中发展思维。要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通过“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活动化──活动序列化”的设计路径,在真实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推进相应知识的学习。

在上述教学要求中,情绪感受和情境化是梯度式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如何与之契合;在此基础上,再注意从情境形成活动序列,并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达到感情升华的目标。

立足学生生活选择教学资源,实现好的情境创设效果。第二次教学设计主要采用了战“疫”这个重大时政作为教学资源,战“疫”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很多,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依托现实生活,对教学资源进行选择,剔除无关细枝末节,保留关键性的内容。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选择了学生熟知的钟南山院士和市东实验学校公众号的校本资源,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资源的呈现形式应该符合学生的思维梯度,要由点到面,由钟南山院士、我校学生家长、医务工作者到千千万万个在疫情当中默默奉献的普通人。

资源呈现方式也要从情绪感受到理性认识,从对逆行者们的钦佩、崇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意义是什么,法律相关规定如何,上升到理性层面,并在情感升华的过程中渗透法治思维的培养。

基于逻辑结构选择素材之后,以战“疫”这一时政热点为明线,以感性认识──情感认同──理性认识──法治素养培育为暗线,以增强法治意识、自觉履行义务为落脚点进行课程设计的细化和完善,经过多轮的设计与改进,最终形成的本课时教学内容如表1。

表1

最后,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因个人能力、阅历等各方面的限制,还是会存在很多问题,仍然需要继续改进。教学设计的改进与完善,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依法义务法治
依法保护生态环境要坚持“抓小打早”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幸福的人,有一项独特的义务
为常委会依法履职当好参谋助手
牢记使命担当 依法履职尽责
三十载义务普法情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依法履职尽责 献计振兴发展
跟踪导练(一)(4)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