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阶段行为转变理论指导下应用双心护理改善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1-04-29王文卿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年35期
关键词:分阶段护理人员评分

刘 钰 王文卿 王 燕

(福建省立医院,福建 福州350001)

心力衰竭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多发生在老年群体当中,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与安全,目前对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以药物治疗的方式为主,但无法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且患者必须进行长期的治疗,伴随时间推移患者的依从性会降低,这又影响药物治疗的疗效。因此,除了提供药物治疗外,还要强化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认知,改变遵医行为,从而确保疗效,保障健康。双心护理与基于分阶段行为转变理论的结合,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与治疗规律有着极高的契合性,只有确保老年患者对疾病认知度的提高,才能提高其用药的遵医性[1]。本研究现以我院在2020 年全年段收治的90 例老年心力衰竭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的90 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均为2020年1-12 月进入医院进行治疗与护理干预的病例,患者入院时经诊断与《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标准相符[2],且患者年龄均超过60 岁,意识神志清醒,具有一定的遵医行为和沟通能力,入院时生命体征保持稳定。排除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恶性肿瘤、认知障碍、感染性疾病以及一般资料不全和中途退出的患者。

1.2 方 法

1.2.1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护理人员主动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医护人员等信息,消除紧张焦虑的负性情绪,同时告知用药知识和饮食控制的要点等,协助患者完善各项检查,告知检查的结果及意义,提高患者依从性。

1.2.2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双心护理与基于分阶段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学习和应用分阶段行为转变理论开展护理工作。①无意向期。在患者刚入院时护理人员要向其与家属发放健康手册,每周进行一次知识讲座,结合图文并茂的手册内容和视频确保患者增强了解。②准备期。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一对一交流,了解其顾虑以及对行动力产生影响的因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并积极进行干预。③定期为患者测量和记录体质量、血压等指标,掌握其变化情况,同时创建个性化的院内外恢复程序,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及时调整恢复计划,特别要加强饮食管理和运动锻炼。④行动期。加强患者的行为监督,注重规律作息,避免劳累过度,要按照行动规划表执行,不轻易调整或停止。⑤维持期。鉴于患者病程长,恢复时间较多,该阶段中患者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护理人员要通过对微信、电话的利用掌握患者的恢复效果,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进行专业解答,同时加强心理辅导,鼓励患者坚持与继续,持续干预时间需超过2个月,注重每两次评估之间的对比。

(2)进行双心护理。①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的主动沟通了解和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通过安抚和鼓励的方式进行初步干预,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怀旧、畅想等科学方法,缓解患者的消极心理,同时采用绘画、下棋、听音乐的方法转移注意力,以保持内心平和和乐观。②心脏护理。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指定个性化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进一步了解健康指导的要点,正确看待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和保持愉悦心情的重要性,掌握应用药物的目的、方法、药量、方法等,避免发生不良用药的问题。患者还需知晓药物应用过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好及时有效的干预准备。

1.3 观察指标

应用心理弹性评分量表(CD-RISC)对患者乐观、坚韧、自强的三个维度进行评估,共计25 个条目,每项计分0-4 分,总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心理弹性值越高[3]。应用疾病感知水平问卷(BIPQ)评估患者情况[4],共有9 个条目,评分法应用10 分方法,0-3 分、4-6 分和7-10 分分别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负性感知越多。采用自护行为评分量表(SCHFI)评估患者自护行为情况,包括自护管理、自护维持和自护信心三个维度,前者为5 分计分法,后两者为4 分计分法,进行单独评分后转化为100 分值的结果,超过70 分的患者表示自护行为较好[5]。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24.0 软件对数据展开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 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CD-RISC 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各项心理评分值改善效果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CD-RISC 评分改善情况对比(±s,分)

表2 两组CD-RISC 评分改善情况对比(±s,分)

组别例数(n)乐观坚韧 自强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45 45 9.1±1.3 9.2±1.3 0.031>0.05 14.0±1.6 11.5±1.6 7.236<0.05 20.6±3.1 20.8±3.1 0.000>0.05 39.7±3.9 28.1±3.0 16.309<0.05 10.1±1.5 10.1±1.5 0.000>0.05 21.7±2.5 16.2±1.9 11.912<0.05

2.3 两组BIPQ 评分与SCHFI 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比对照组其BIPQ 评分及各项SCHFI 评分的改善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BIPQ 评分与SCHFI 评分改善效果对比(±s,分)

表3 两组BIPQ 评分与SCHFI 评分改善效果对比(±s,分)

组别BIPQ 评分 SCHFI:自护信心例数(n)45 45自护维持 自护管理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护理前20.4±3.0 20.4±3.0 0.000>0.05护理后48.8±6.4 32.4±5.6 13.908<0.05护理前39.7±2.5 39.7±2.5 0.073>0.05护理后7176±9.2 53.3±5.1 12.196<0.05护理前40.0±2.5 40.2±2.7 0.021>0.05护理后84.3±5.8 56.9±4.8 26.928<0.05护理前42.0±2.9 42.1±2.9 0.029>0.05护理后86.3±6.3 50.0±4.4 24.923<0.05

3 讨 论

心力衰竭是心内科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常见于老年患者身上,由于患者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受阻而导致静脉回心血无法排出心脏,出现淤积的情况而导致动脉系统无血液灌注。在发病后,患者会出现乏力、呼吸困难主要症状,不但导致生活质量大幅度降低,还会威胁其生命安全。而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不少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低,且自身疾病感知水平低,在发病时无法第一时间预知,或是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的负性情绪,于是心理弹性差,对病情影响大,还会诱发心血管疾病,出现双心问题。由此可见,在为患者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应加强双心护理。

实践发现,双心护理与分阶段行为转变理论两者之间有着极高的契合度,在分阶段行为转变理论的指导下,双心护理可发挥最大的应用效能,而双心护理措施的保障,也更能促进心力衰竭老年患者从思想到行为上发生转变,两者相互促进,因此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其中双心护理的内容包括心理护理、心脏护理两个部分,护理人员在评估患者心态的基础上通过怀旧、联想、鼓励的方式控制患者的精神情绪,保持稳定和乐观。而基于分阶段行为转变理论则属于改变个体行为的方式,通过不同阶段强化患者思想到行为的转变,力求提高患者的执行力和依从性。本研究中采用该护理方式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在心理弹性、疾病感知水平以及自护行为方面改善效果均好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提倡应用在分阶段行为转变理论指导下的双心护理进行干预,可提高患者疾病感知水平与自护行为能力,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分阶段护理人员评分
车联网系统驾驶行为评分功能开发
分阶段调整增加扇区通行能力策略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三维管理在促进护理人员医疗设备规范使用及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APACHEⅡ评分在制定ICU患者护理干预措施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行为分阶段改变理论的护理模式对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影响
分阶段心理护理干预对干细胞移植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
妇产科护理纠纷原因及对策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