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小儿川崎病血小板参数的影响
2021-04-29钟丽萍
钟丽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福建 厦门361000)
川崎病是一种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变态反应性中小血管炎症病变为主的急性发热性疾病,血小板数量增大、体积增大是川崎病的病理表现之一[1]。研究发现[2-3],川崎病患儿的血小板数量及功能活性与川崎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认为监测血小板参数能有效预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转归。目前临床治疗川崎病主要以改善临床症状为主,但多数研究表明[4-5],常规西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中医治疗川崎病的研究越来越多,其效果较好,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对我院川崎病患儿进行中西结合治疗,进一步分析中医治疗对川崎病患儿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 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纳入标准:(1)经检查和诊断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患儿[6];(2)年龄<12 岁的儿童;(3)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血液性疾病的患儿;(2)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等)的患儿;(3)同时参加其他研究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西药组和联合组,各30例。
1.2 方 法
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单纯西药治疗,给予患儿阿司匹林(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规格:100mg/片;批号:H20160684)口服,30-50mg/kg/d,在患儿退热后,将剂量减至3-5mg/kg/d。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同时给予丙种球蛋白(生产厂家: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规格:10%(3mL:300mg);批号:国药准字S19993069)注射治疗,1g/kg/d,连续治疗2d。潘生丁(生产厂家: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5mg/片;批号:国药准字H12020225)口服治疗,3-5mg/kg/d。
联合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根据中医辩证施治原则:(1)热毒瘀滞证:主要症状为身热起伏、舌质红绛、掌跖硬肿,以化瘀通络、清营凉血为主要治疗手段。给予清营汤加减治疗。(2)气营两燔证:临床症状表现为状热不恶寒、斑疹漫布、血睛红缕、乳蛾红肿、咽峡 焮红,以清热解毒、清气凉营为主要治疗手段。给予化斑汤化裁治疗。(3)气阴两虚证:临床表现为身热已退或低热不退、舌干红、口干便秘、指趾端脱皮等,以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为主要治疗手段。给予黄芪生脉散加减治疗。
两组患儿均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 周、治疗后4 周两组患儿血小板计数水平以及血小板体积情况。根据疗效标准[7],显效:治疗后患儿发热、皮疹、淋巴结肿胀等症状基本消失,病情控制良好;有效:治疗后患儿发热、皮疹、淋巴结肿胀等症状有所缓解;无效:治疗后患儿发热、皮疹、淋巴结肿胀等症状无缓解。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67%,明显高于西药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n(%)]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水平对比
治疗前和治疗后1 周,两组患儿血小板计数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周和治疗后4 周,联合组患儿血小板计数水平均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水平对比(±s)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水平对比(±s)
组别西药组联合组t 值P 值例数(n)30 30治疗前186.42±34.75 187.14±35.28 0.080>0.05治疗后1 周209.56±53.47 218.19±54.33 0.620>0.05治疗后2 周379.26±87.43 438.14±92.65 2.532<0.05治疗后4 周298.27±69.47 346.24±71.58 2.634<0.05
2.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体积对比
治疗前和治疗后1 周,两组患儿血小板体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周和治疗后4 周,联合组患儿血小板体积均小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体积对比(±s)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体积对比(±s)
组别西药组联合组t 值P 值例数(n)30 30治疗前10.86±1.48 10.92±1.49 0.156>0.05治疗后1 周10.02±1.51 9.46±1.33 1.524>0.05治疗后2 周9.08±1.29 8.17±1.04 3.008<0.05治疗后4 周7.02±0.96 6.43±0.84 2.533<0.05
3 讨 论
川崎病是一种好发于婴幼儿的血管炎综合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多数学者认为川崎病的发生与免疫性病例损伤所致的全身血管炎症反应有关。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胶原暴露,促使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功能亢进[8]。研究显示[9],在川崎病的急性期中,血小板含量显著增多,体积明显增大,表明骨髓中的大血小板大量进入血液,导致血液高凝,易发生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不仅加重冠状动脉炎症,还会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引起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目前认为监测血小板参数能有效预测川崎病的发生和发展,评估患儿预后。
中医并无川崎病的专门论述,根据川崎病的临床表现,符合中医里温病的发病规律。婴幼儿为纯阳之体,容易感受温毒阳邪,“两阳相劫”是其发病特点。“两阳相劫”,化热迅速,少见卫分症状,表现为肺胃气分是该病的症状。热毒充斥于皮肤黏膜,导致内窜入营血,熬血成瘀,瘀阻四肢。后期热毒耗气伤阴,肌肤失养,因此热毒瘀阻是本病的病机,中医治疗主要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10]。本文对我院川崎病患儿进行研究,采用中西结合方式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表明中西结合治疗效果更佳。在药理学研究中表明[11],清热解毒药物能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调节免疫功能。川崎病早期应用清热解毒药物能有效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介质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从而预防血管病变。而活血化瘀药物则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性质,扩张冠状动脉的同时,增加冠状动脉流量,调节毛细血管通透性,利于炎症消退。在本病中疾病早期临床主要见气营两燔证,主要采用化斑汤化裁治疗,方中为白虎汤加玄参、犀角制成,具有清气解表、凉血解毒之效。对于中期临床主要表现为热毒内盛,血液黏度升高,易引起冠状动脉病变,因此给予清营汤治疗,能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在疾病后期临床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证,给予麦冬、黄芪益气生津,红花、赤芍活血化瘀,从而改善临床症状[12]。因此联合组治疗效果更佳。在观察两组患儿血小板计数和体积时发现,治疗2 周和4 周后,联合组血小板计数明显大于西药组,体积明显小于西药组,表明大血小板数量减少,小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患儿疾病稳定并逐渐好转。可见血小板参数对川崎病的病情预测具有较好效果,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川崎病患儿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川崎病患儿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血小板参数,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