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空间中的新媒体艺术
—— 以《感官边界》为例

2021-04-29张朝雨

流行色 2021年2期
关键词:云端艺术作品受众

张朝雨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41

一、背景与意义

沉浸式展览空间有别于传统的观看空间,它更多的是把艺术展品、场景构建以及环境中的人和物都融为一体,从而打破观者与展品的空间界限,让观者获得专注于当下情境并而忘记真实世界的情境的“沉浸式体验” 并感到愉悦和满足。

新媒体艺术家们通过创造一个大图像空间或建模人工地形,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相结合,仿真声音、质感、触感、温度,意图减少观众与被展示物体之间的审视距离,向观众传达一种存在式幻觉,为观众建立虚幻世界,营造最强的沉浸感”[1]。

“沉浸式体验”使人们在当下的情境中通过人体与空间中的物体交流、互动,从而感受多种感官的体验,模糊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差异,获得愉悦和快感。这种心理体验与20 世纪90 年代法国策展人、评论家尼古拉斯·鲍瑞奥德提出的“关系美学”概念不谋而合,“它是一种将人类互动及其社会环境所构成的世界当做理论水平面的艺术,而不只是宣称某种自治或私密的象征空间”[2]。这正是基于“受众体验”和“观众互动”的美学体验。沉浸式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基于此的艺术实践,观众在这个情境里经历了怎样的心理体验而达到快感,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内容。

二、新媒体艺术概述

(一)新媒体艺术的概念与特征及发展

1.新媒体艺术的概念

“新媒体艺术”是以计算机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化的信息产品为传播媒介,以数码相机、计算机系统、数码摄像机、光盘、硬盘、投影仪、数字电视、手机等为创作工具和展示媒介、运用视觉造型语言表达艺术家思想和观念的当代艺术[3]。既是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个系统、全面、发展的艺术体系,能够赋予受众更强的体验性,促进艺术与受众间的有效沟通,使艺术作品更具影响力、感染力,契合受众的审美理想。

新媒体艺术大师罗伊·阿斯科特认为,新媒体艺术的特征可以概括为“连结性”和“交互性”[4]。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呈现。因而新媒体艺术作品首先必须连结观众,使观众全身融入其中,与作品和其他观看者产生互动,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新媒体艺术的这一特征将导致作品与观众的意识产生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和经验。交互的实质就是“多个参与者交替于听、想、说的循环过程”,或者说是“在两者之间(无论是生命体还是机器)连续作用和反应的过程”。使用者经由与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和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

三、新媒体艺术在展览中的典型案例分析——以“感官边界”为例

(一)展馆简介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于2014 年建立,是由上世纪曾享有“花园工厂”之誉的上海造纸机械厂车间改造而成,保留了原有工业建筑的框架式结构和简洁质朴的特点。馆内呈现U 字空间形成完整的下沉式舞台架构,占地面积共计3500 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内部空间高达15 米,适用于各类实验剧场和专题性的当代艺术展演活动。

本次“感官边界”新媒体艺术群展中有8 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展,本文以其中三个作品为例进行分析。James Tapscott所创作的《零环》散发着轻柔的雾气,仿佛一扇通往别处的透明拱门,原本通向二层的水泥阶梯作为本次展览的序幕与铺垫将展馆分隔成为上下两层。空气中不断散开的水雾联动观展者的嗅觉和触觉,模糊了主观感受与客观现实的边界。

(二)作品分析

1.《风的形态》

布纺被风吹拂至空中,形成优雅柔美的漂浮形态,这种持续着的流动美态,形成了一种动态三维的形态和形状。Wind Form 基于PWM 通过程序精确控制风扇的转速,使布纺向特定方向漂浮、下落,以此达到风运动的规则化,辅以色彩缓慢变化的灯光,反复飘荡,观者也在此进入了一种持续无尽的现象之中,沉入布纺和风的形态交织的光影之中,忘却了所在空间与时间(见图1)。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曾将受众心理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本能层”关于意识与思维,是外观要素和第一印象形成的基础,着重于艺术作品的外观,这一过程中观展者对于注视、感受、声音等生理趋向性特征起主导作用,《风的形态》无疑在该层次中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也延伸到了第三层“反思层”折射了观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对连续性的美的追求。

图1

图2

2.《阿达》

ADA 是后工业的“生物”,一件自我完形的艺术作品,与纳米科技中的分子混合体相似。充满氦气的球体像是一个薄膜物体,在房间里自由浮动,表面被钉上一根根木炭。该展区四周的墙壁最开始是完全空白的,被ADA 经过才留下了黑色的痕迹,观展者可利用手上剩余的木炭在墙上自由涂鸦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到艺术作品之中,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见图2)。

该静止空间因此被赋予了生命状态,黑色木炭的行动轨迹是绘画的显现,在运动中制造出无数线条和点,不论观者如何尝试控制、驱动或是归化ADA,这些线条和点的形式、表达和强度仍无法计算。

ADA 是一个独立的舞者。这是一种在视觉上体验到的动态,就像是在电脑上按下“控制”键,却输出了一个无法预估的结果。观展者个人以及朋友在与其进行互动时所得到的新奇观感是深深浸入该空间的最佳例证。

3.云图镜像

云图镜像是香港新媒体艺术家林欣杰所创作的互动装置作品,每个胶片投影机连结一朵云,观展者可以把随身物品放在特制胶片的投影机,机器会取物件的颜色并把颜色上载到云端改变其颜色,艺术家认为云象征着梦想,在作品中把抽象的云演化成现实,是现实世界的反射。此作品让云可以感应和呈现出不同颜色,让观众与天空互动,为云赋予不同颜色,创造出迷幻又美好的景象(见图3)。

图3

云端的风景建构自现实的生活,是现实世界的反射。我们把生活各种上载到云端,通过上载分享去万里之外的虚拟领域,投射我们自己的某刻某种状态,因此而集体改变虚拟的云端的现状,云端的变化又反射到真实世界,建立出虚拟实体的新国度-这是个虚实不分的世界。这个作品中有九朵云, 第九朵云在1896 年的International Cloud Atlas 中的定义是飞得最高和最远,像我们的虚拟网络一样高速运作中,好像在离我们很远的云端,却和现实混合和连结。

结 论

新媒体技术应用于艺术作品之中,可以营造出极具想象力的沉浸式体验。这种视觉语言没有门槛,只要进入场地,与新媒体艺术作品进行互动就能感受到艺术。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形式,观众参与到作品的再度创作中,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成为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过程。

在新媒体艺术互动性与技术性影响下,未来整个新媒体艺术创作过程中,既要注重丰富作品自身的内涵,同时也要注重对受众的观点、意见进行采集,从而使得新媒体艺术作品,能够真正融入“新媒体”的多重时代诉求之中,这恰恰也是该艺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当然,技术上的优势,传播上的便捷,赋予了该艺术形式诸多全新的美学内涵,

所以,多媒体的融合性与交互性优势,使得整个新媒体艺术中所诠释的美学内涵,呈现出综合性、交互性的全新美学气息。

猜你喜欢

云端艺术作品受众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云端之城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美人如画隔云端
行走在云端
云端创意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