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悠久历史 塑造民族精神
2021-04-28计慧
计慧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要在传授学生丰富的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多元、科学、合理的手段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始终基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视角,优化教学措施,革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内容,挖掘民族精神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民族凝聚力,真正为成长为符合现代社会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奠定坚实而牢固的根基。
一、创设教学情境,塑造学生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更是青少年成长的教育刚需。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枷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必备品格,切实实现“教师教学效率佳,学生学习质量高”的目标,从而真正推动初中历史教学进一步发展和优化。
例如,教师在介绍有关红军长征的内容时,就可以将民族精神教育与历史教育有机结合。首先,教师可在课前展示与红军长征相关的图片、视频等,以此让学生在灵动、真实、立体的学习情境中塑造民族精神。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为学生阶段性播放多媒体资料,并让学生思考:该资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哪个历史事件?在学生思考和猜想的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与之相关的主题音乐,从而让学生始终处于“真实度高、代入感强”的课堂氛围中。在个人探究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互动,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展示第二阶段的多媒体资料,如:红军长征的具体原因、长征途中的英雄故事、遵义会议的转折意义等。在各小组讨论时,教师要适时参与,并引导学生将新学习的知识和遇到的问题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同时,教师不要过于干涉学生采取的探究方法或小组的讨论内容,更不能以消极负面的态度直接指出。在小组讨论完成后,教师要鼓励各小组成员将探究结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带领学生深入探究该内容中所蕴藏的饱满的民族精神,进而深化学生的学科知识,塑造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二、科学规划教学措施,强化学生民族精神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意识,其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方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究。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让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民族精神。
例如,教师在教学统编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的《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前,可将与该课程内容相关的重难点知识和体现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以视频展示、文字分析、图片辅助的形式发布到班级学习群中,引导学生以该资料为依托展开学习。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将其与“一带一路”等相关内容结合,用对比的方法认知中国历史、生成爱国情怀。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带领学生探究本课的具体知识和民族精神内容,并鼓励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展示对比结果。在学生展示探究结果时,教师可针对民族精神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最后,教师要结合当代“一带一路”的发展途径,带领学生认识当今中国在世界的政治、经济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
三、拓宽历史教学途径,强化学生民族精神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其能够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连接古今,进而让学生突破时空限制,获得学科知识。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拓宽历史教学途径,从多角度让学生亲近历史、感受历史,帮助其树立爱国主义民族观。
例如,教师可定期开展“历史知识分享大赛”。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并秉承均匀搭配的原则,将学生分组。同时,教师将活动内容发给各个小组,如:“历史英雄的英勇事迹”“历史上不同领域的先进技术”“历史上的民俗风情”等,并鼓励各小组成员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差异化的工作。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可随机邀请一个小组进行团队展示,并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内容。最后,教师根据各团队的合作、探究结果与主题的结合程度,为小组进行评分。在班级团队完成展示后,教师要鼓励班级学生突破分数的限制,选择自己印象最深或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究,并结合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想进行二次分析,让学生的愛国之情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以此让学生在“头脑风暴”和认知冲突中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储备,拓宽自身的学科视野,强化自身的民族精神。
四、充分渗透民族精神,落实个性评价体系
初中阶段的学生会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家长的教育方式和管理要求、个体的发展需求和性格特点、家庭教育资源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极为明显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感知能力、剖析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运用个性化评价模式为各个层次学生提供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指导,从而使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同时,使其了解民族精神的真实内涵,树立起正确“三观”。
例如,针对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相对欠佳的学生,教师除了要给予关心、帮助和支持外,还要时刻关注该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评价该层次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时,教师要与其共同探究影响历史学习的主要原因,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完善方法,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同时,增强历史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针对学习能力和感知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教师要在评价该层次学生时,提出更高的探究标准,使其思考更具有深度的问题,真正实现班级整体性提高、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目的。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民族精神培养,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多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将民族精神教育渗透到课堂中,不仅能够传递文化知识,更能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理解爱国的含义,真正实现“为复兴、强盛中华而读书”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