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诗歌中的女性隐喻浅析

2021-04-28周燕

青年文学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映射李白

摘  要:借助女性身份言说是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李白诗歌中的女性隐喻的建构机制建立在诗人对女性形象的认知和自我认知之间的心理相似性,从而主要产生两个方面的映射: 一、李白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映射自身才华和追求;二、李白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映射自身的官场地位。李白诗歌中的女性隐喻不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李白;女性隐喻;心理相似性;隐喻建构;映射

作者简介:周燕(1987-),汉,江西井冈山人,三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6-0-02

一.引言

作为中国诗歌史上最璀璨的星,李白被世人尊称“诗仙”,其诗歌数量和质量都是一骑绝尘。李白善于观察生活、体察民情,穿梭于生活各个角落,定不会遗忘抑或悲愤、抑或哀婉、抑或缠绵、抑或铿锵的女性群体。他一生创作了近千首诗歌,其中一百三十多首诗有关妇女题材,可以说是创造了丰富的女性隐喻。

二.理论框架

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思维方式,体现了概念系统由具体向抽象的认知机制。隐喻包括始源域和目标域,基于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实现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跨越映射,有利于我们认识新鲜的、未知的、陌生的、抽象概念。这种映射主要以我们的身体经验、社会经验和文化经验为基础,具有系统性、单向性和局部性等特点。

三.女性隐喻浅析

隐喻是诗歌的灵魂。李白诗歌中的女性隐喻,借助女性身份言说,但其真实意图并不是描述女性本身,而在于托物言志,这是中国古典文学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在这里笔者着重选其中篇章,对李白诗歌中的女性隐喻进行诠释。如下表:

隐喻的认知机制是人们利用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A事物(始源域)来认识未知的,抽象的及难以理解的B事物(目标域),根据两者事物之间的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进行A到B的跨越映射。构成隐喻的四大要素(即本体、喻体、喻词、喻底),例如“人生是一场旅行。”中“旅行”是始源域,即本体,“人生”是目标域即喻体。因为人生和旅行具有人们认知的心理相似性,比如充满很多不确定性,有困难也有顺利等等是喻底,“是”是喻词。因此人们可以借助旅行来理解人生。同理可证,李白诗歌中的女性隐喻的认知和建构机制就是使用人们熟悉的女性来寄托李白的思想、意志、情感、体验、欲望等深层次的心理。

(一)利用女性的地位建构隐喻

李白描写女性诗歌中经常用的一个喻体就是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中女性的地位。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父权社会。女子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社会地位从属和低下。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夫为妻纲。女子没有话语权,没有独立人格,更没有人生自主权,就像《毛诗·小雅》颂道:“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或唐代李华的《杂诗六首》里写到“女萝依松柏,然后得长存”,没有独立人格的女人唯有依附于男人,就像松萝唯有依附于松柏,方可得以生存。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是“家国同构”,决定了政治关系实质上是由血缘关系来确立的,传统儒家以“君父—臣子”来表达这种关系。因此在政治生活中,君为臣纲,臣子依附于君主而生,君主在上,臣子在下。孔子曾说:“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这句话被后世逐渐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臣关系犹如家庭里的父子关系,作为子女,必须绝对服从父亲的命令,父亲在家庭中有着绝对的权威,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在婚恋观上表现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和夫妻关系表现为上下、尊卑、从属以及阴阳的关系。在国家中,君为上,是尊贵的主宰者,臣子是卑下的追随着,在家庭中父,夫为上为尊,子女和妻子为下为卑,从属于父亲丈夫。在传统的阴阳观点中,君、父、夫体现天的“阳”面,而臣、子、妻则为天的“阴”面。因此,为人臣,为人子如同为人妻,地位低下,身份卑微,被他人主宰命运。基于女子地位和臣子地位的一致性,对命运同悲的身份认同感的强烈情感共鳴使得李白在诗歌中大量运用女性隐喻来抒发自己在政治生活中的郁郁不得志,官场上怀才不遇的愤怒以及被君主重视欣赏的渴望。表1中的例1-4中的征人妇和商户,她们依靠丈夫安身立命,一旦失去丈夫就会陷入悲惨的境地,犹如李白依靠君王的喜好才能施展才华和抱负。表1中的例5、6、7李白表面上描写婚姻中的女性渴望丈夫的一心一意,从一而终,却遭受丈夫的背叛和抛弃。实质上诗人借弃妇自贬,抒发不得君心,不得重用的焦虑,失意和无奈。

(二)利用女性的外貌建构隐喻

“美人”是诗歌文学创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诗人多用美人隐喻原因有二。一是审美导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的本性,追求美丽和美好的事物。然而美丽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嫉妒和破坏,当美人遭受遗弃和破坏时更能让世人发出可惜,可怜的感叹,如苏轼在《薄命佳人》中叹到:“自古佳人多命薄,闭门春尽杨花落”。二是价值导向:中国古代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因此古代文人最佳的出路就是通过科举考上,走进官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和最高理想。为了刺激读书人悬梁刺股,有人作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古时候成功人士的标配是高官厚禄和美女环绕。这也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国知识分子“官本位”的价值观念,读书的目的就是走上仕途,济世安邦。隐喻的建构机制是相似性,不仅仅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的客观相似性,而且也包括认知主体在本体和喻体之间主观建立起来的普遍的心理相似性。王昭君作为四大美人之一,因未贿赂画师,遭到算计,被迫出使西塞,落得个“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的凄凉下场。李白与她们同病相怜,空有满腹才华和一腔热血,却得不到君王的赏识和重用,只能寄情山水。陈皇后被汉武帝利用完之后抛弃在深宫,打碎了“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的童话,可惜了阿娇以色侍他人,哪得几时好,还没有美人迟暮,恩先断,正是李白被皇帝贬官,不得统治者喜爱被厌弃的真实写照。李白的理想是功成身退,可惜一生郁郁不得志,因此借阿娇的嘴诉说哀怨忧愁。班婕妤妤好德重德不重色,因赵飞燕的“夺宠”,导致了失宠后的班婕妤因“恨无穷”变得颓废不堪,影射诗人因才高八斗,壮志豪情在政治上遭人嫉恨而被夺宠的遭遇,以及对帝王专制下个体无法自主人生命运的无奈与悲哀,从而隐喻自己受压抑的生存处境和受挫折的仕途象以及对“士不遇”现象进行社会批判与深度反思。

四、结语

李白借助女性身份书写自己的感情,是因为诗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处境和女性在社会家庭生活中的处境类似,所以这种认知上的心理相似性催生了李白的创作灵感,使得李白创造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和意境悠远的女性隐喻。

参考文献:

[1]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25-27.

[2]Lakoff, G., 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204-13.

[3]徐有富. 唐代妇女生活与诗[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4]平冈武夫. 李白的作品[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杨义. 李杜诗学[M]. 北京出版社,2001.

[6]王文戈. 隐喻的文化功能[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4) : 117-122.

猜你喜欢

映射李白
李白搁笔
李白: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从映射与运算的角度定义线性空间
RMI原则在代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美国动画电影题材变化及现实映射意义
试论泰国文化对外来广告的映射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