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思精做,在实践中回归美术本体
2021-04-28缪馨玮
缪馨玮
【摘要】美术课程是美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动手实践的习得。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摈弃华而不实的做法,激活学生美术兴趣,强调对美术求真、求实的回归。巧思精做,就是要选好课程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变换多种教法,让学生在美术实践过程中拥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实践教学;课程开发
美术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意性的特点。美术课程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应用性和趣味,在美术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背景下,一些美术教师缺乏对课程知识整合的正确理解,反而过于追求华而不实的教法,强调课堂形式的创新,忽视了美术的本体教育目标。初中美术课程改革要摈弃对教材内容的混搭,确立教学目标,优化实践教学过程,以美术活动为抓手,全面规划,精准设计,提升美术课堂教学成效。
一、反思课堂教学过程,回归美术本体目标
(一)对美术课堂的教学反思
关注学生美术兴趣,突出情感态度的引领,依托现代多媒体来创新教学美术。所有这些对美术课程教法的变革形式,初衷是好的,但教学效果未必契合课程目标。在苏少版“立线装饰”课程设计中,为了将课堂变得更精彩,教师在课前做了大量备课工作,如搜罗与立线装饰相关的图片素材,查找和选择适宜的背景音乐,制作精美的课件,在自认为万无一失的条件下,课堂教学却出现了“意外”。教师通过对比两张不同的图片,让学生分辨两者的差异性,一张为平面图片,另一张为立体图片。美丽的图片,加之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唯美音乐,学生们很惊叹,也很兴奋。但在讲完“立线装饰”步骤,布置具体作业时,同学们的情态却瞬间“茫然”。难道刚才的课程学生没有听懂?难道学生对“立线装饰”所讲的方法还没有掌握?难道还要对本次课程内容再讲一遍吗?在深入了解学生的疑惑和不解后,原来“哗然”的课堂虽然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但在课程结构上忽视了实践动手环节的体验。再精美的课件,再高科技的声光电,都无法替代学生的动手参与,虽然学生认识了“立线装饰”,却不会做“立线装饰”。
(二)美术本体教育价值的回归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前面所设置的课程模式,教师必然要进行反思:问题出在了哪儿?“立线装饰”课程设计,通过讲解不同的方法,如“拧”“卷”“缠”“折”“编”等手法,可以准备不同的纸张,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创造不同形态的“立线装饰”效果。在学法步骤指导上,要强调教师的示范引领,鼓励学生跟着教师参与动手与体验。考虑到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在材料选择上也可以进行创新。搭建开放性美术课堂,改变“填鸭式”教学,要突出课程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做做、拆拆,在点拨与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创造力。初中生在美术课堂上,不能停留于赞叹、惊讶、涂鸦式的学习,更应该将“掌握和理解多少美术语言,如何通过美术实践来创造变化万千的视觉形象”作为重点。
在学习“熟悉的物品”时,教师在前半节课时引出丰子恺《艺术三味》摆水果的故事,通过对水果的摆放与组合,让学生认识“构图”“疏密”“前后”“虚实”的视觉效果,接着以教师示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这些美术语言。后半节课时,设置动手实践活动,教师边演示边示范,学生边观察边创作,参与美术实践,紧扣美术语言的表达,让学生认识“明暗”规律、“反光投影”“体积感”等概念。
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思想,“教”固然重要,但要考虑学生的“学”与“做”,只有学生自己动手去“做”,才能让“教”落到实处。美术课程教学要顺应美术学科特点,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实践、动手“做”的空间和过程,让学生能够从“学”与“做”中真正领会美术知识。
二、注重基础绘画教学,挖掘学生的美术潜能
在素质教育目标下,初中美术教学对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激发要贯穿于基础绘画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审美潜能。基础绘画主要有速写、色彩、素描等内容。教师在课程教法上,要依托基础绘画,发展学生的审美力、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绘画整体水平。
(一)整合教学材料,调动学生的绘画兴趣
美术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整合相关教学材料。材料的选择要多样,要体现趣味性。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学习“水墨交融写青山”时,对于水墨交融效果的呈现,可以利用签字软笔与湿巾纸这两种材料相结合,便于学生快速体验水墨效果。水墨艺术是国画教学的重点,在课时有限、学生对国画工具准备不足的条件下,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湿巾纸易得,签字软笔可以替代传统毛笔,先在湿巾纸上画山形,使墨迹在纸面渗透,呈现不同的墨色层次;接着利用签字软笔勾勒树木,水墨交融的国画作品瞬间展现出来。学生只有自己动手,体验到美术创作的趣味,才能督促自己,不断尝试与实践,在基础绘画中去观察、描绘和修饰,增强美术创作的耐心,提升美术教育质量。
(二)关注临摹与写生,夯实学生绘画基础
在基础绘画教学中,临摹、写生是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初中生活泼好动,没有定性,缺乏耐心,在临摹与写生活动中,教师要突出学生专注力的培养。在临摹时,要指导学生把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对所临绘画的造型方法进行练习。写生的关键是学生自身对美术对象的感受,用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写生练习有助于发掘学生的美术个性,培养学生的美术想象力。教师要注重临摹和写生教学相结合,突出衔接与整体训练。通过临摹,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利用写生,将绘画能力表现出来,实现学以致用。
(三)強调教师示范,深化学生对美术技法的体认
美术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示范与指导。示范教学具有直观性、真实性特点,也是美术课堂应用最多的教法之一。在基础绘画领域,教师的示范与指导便于让学生快速掌握绘画的技巧,提升学生学习成效。教师在示范教学时,要向学生说明实践的要点,明确创作的意图,特别是指导学生跟着示范把握实践难点,正确掌握绘画方法。在国画教学中,墨色浓淡的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水粉画色彩的调配,色彩明度的高低变化,素描如何打形、排线、上明暗等技巧,都需要教师直观示范,让学生亲身体会绘画过程。教师的示范指导,能够拉近师生间距离,便于学生从教师的演示指导中茅塞顿开,有助于学生从欣赏、模仿走向创作、创造。
例如在“关注你我他”教学中,教师直接以学生为模特,在黑板上快速勾勒人物肖像。接着,围绕肖像让学生认识“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接着,对照学生先前所画的人物头像,让学生体会肖像绘画技巧的特色,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动力。
三、关注美术课程开发,增强学生美育熏染
初中美术课程实践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作设计意识。以纸艺课程为例,让学生从纸艺中感受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通过丰富多样的纸艺创作体验活动,让学生获得人文熏陶。
(一)挖掘纸艺课程材料,感受独具匠心的纸艺魅力
纸张在生活中易得,不同的纸张材料,物美价廉,且可塑性强,为纸艺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资源。初中生具备较强的动手与实践能力,对纸张材料进行撕、剪、揉、拼、编、裱糊、壓印、装帧等处理,可以形成平面或立体的不同纸艺作品。常见纸张有瓦楞纸、皱纹纸,还有较硬的挂历纸、包装纸,以及废弃的纸杯、纸盒等,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选择不同柔韧度、质地的纸材料,制作不同造型的纸艺作品。瓦楞纸,颜色古朴,质感很强,可以通过绘画、拼接等手法,达到不同的纸艺装饰效果。如利用瓦楞纸制作纸灯具,极具个性与富有浪漫情调;利用瓦楞纸制作纸摆件,环保,美观,轻便。将纸张进行揉搓,可以变换成纸绳,辅以不同的色彩,编织成不同的纸艺作品。
(二)挖掘纸艺课程内容,激活学生的创作欲望
在纸艺课程开发中,对纸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避免难度太大,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难度太小,没有挑战性。要突出纸艺课程的趣味,促进学生个性的表现。如引入剪纸活动,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剪纸技艺精粹而独具视觉魅力。作为民间艺术,一把剪刀,几张纸,就能剪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天地。在剪纸技巧上,教师要注重示范与指导,让学生渐进感受传统剪纸的艺术特色与文化情感。同时,衍纸艺术,不同的造型,独特的制作形式,能够随着光线而变化的艺术效果,极具吸引力。在纸艺课程中,引入衍纸活动,让学生在一卷一粘中,让不起眼的纸条变换出华丽的风采,感受衍纸的艺术神韵。另外,结合生活习俗和节日需要,还可以开发更多的纸艺活动。如利用皱纹纸制作康乃馨,作为母亲节的礼物;利用旧报纸、挂历纸制作纸粽,作为端午节的节日礼物等。在纸艺课程中渗透美育、德育和环保意识,让学生从纸艺活动中体味快乐。
(三)搭建纸艺展示平台,张扬学生美术个性
在初中纸艺课程开发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特别是围绕纸艺活动,鼓励学生融入自己的创意,开动脑筋,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纸艺作品。搭建学生展示平台,让学生从中收获自信与成就感。如将学生的纸艺作品摆放在教室、楼道及校园等不同场所,既美化了校园文化环境,又激发了学生的艺术创作动力。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陈列,被观赏,对美术的学习积极性会更强。定期开展纸艺课程竞赛活动,如“纸韵”系列作品展、“纸艺长廊”特色展、“纸艺DIY”创意大赛等活动,通过纸艺活动来展现学生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与审美力。
总之,美术教育是人文、情感、实践相融的综合性课程,对美术本体教育的回归,要立足学生,拓展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与创作体验,让学生在美术实践中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美术课堂教学,要正视“教”与“学”的关系,还原美术的本真面貌,强调学生对美的理解与应用,让美术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举。
【参考文献】
缪一喜.回归美术本体 创造实效课堂[J].美术教育研究,2014(0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