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2021-04-28罗士祷

考试周刊 2021年29期
关键词:素养教育工业革命创新思维

罗士祷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已愈来愈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时代急需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得好:“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在追求素养教育的今天,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大有必要。文章就本课教学的创新教育体会抛砖引玉,企盼专家、学者和同仁指导。

关键词:工业革命;创新思维;素养教育

一、 溯工业革命之源,催学生创新思維

创新思维是学生发展中的核心素质。为了催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萌生,点燃学生创造灵感的火花,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采取“换角度思考法”来探究工业革命之源,即提供新史料再究新结论。

工业革命首先于英国,后传到世界其他国家。那么,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于英国?是天意,还是英国历史发展必然?多年来,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引用史料带领学生思考,最后归纳。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雄厚资本、充足劳动力、丰富资源、海外市场广阔等因素决定的。显然,这些都是常规分析,师生一般都能理解。所以,往昔教学本课时,总感觉寡味嚼蜡。但“换角度思考法”则为学生打开了创新思维的窗口,一个新视角的英国工业革命之源。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技术十分落后,大量技术都靠海外引进。为此,162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垄断法》(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垄断法》规定,发明技术保护期限14年,凡新发明创造,在保护期限内,未经专利权人允许,任何人不得生产、制造、销售、使用这种方法以及相类似的产品。违者将受到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垄断法》颁布后不久,英国就出现了技术创新的高潮。1716年,约翰·隆贝发明了捻丝机(申请了专利),建立了第一个工厂,在专利有效期内获利12万英镑。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织布速度飞速提高,甚至出现了一个织布工得五、六个纺纱工供应的“棉纱荒”现象。1738年,约翰·怀特发明了新纺纱机(申请了专利)提高了纺纱速度。1765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也叫珍妮纺纱机),这种机器可以让一个人纺几十根纱。1770年获专利,其后十多年间,英国此种机器不少于两万架。工业革命从此开始。

看罢这则材料,很多学生兴奋起来,自问声、发问声、争辩声、质疑声不断响起。英国首先工业革命,其最重要因素究竟是什么?新材料新情景激起千层浪,沉闷的课堂一时火爆起来。因为,新材料打开了一扇窗,给了学生一个思辩的而且是崭新的又完全不同于教材的思维视角。学生激烈地争论起来,许多创新思维火花不断呈现出来。有的认为经济原因是根本,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更多的认为是政治制度原因,是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所致。具体体现在:由于英国确立了专利制度,保护了知识产权,保障了发明人的应得权利,从而催生了大量的技术创新,最终导致工业革命。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工业革命之源探讨,转换角度的思考,让学生对教材来了个大翻转。这不仅拓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在于让学生坚定了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因“疑”还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和敢于批判、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和拼搏勇气。

二、 赏工业革命之果,育学生创新品质

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可谓数不尽数,这是巨大的生产力,所以,世界因此发生剧变。那么,如何讲解这些成果让学生身动、脑动直至心动?无疑,这是个教学难题。回顾多年来教学实践,很多教师教学此内容时,多般都是简单的成果展示,然后让学生记住。显然,这是毫无意义的照搬教材做法。为让学生触之心动,笔者尝试鉴赏工业革命成果办法,以鉴赏来感悟历史,感悟工业品的价值和实际功效,从而培育学生的创新意志品质。

如讲解珍妮纺纱机是工业革命开始标志性成果。首先,设问:为什么珍妮纺纱机是工业革命开始标志?其和凯伊发明的飞梭区别在哪里?有何质的飞跃和创新之处?其次,展示飞梭和珍妮纺纱机图(图略),让学生鉴赏、讨论并发表看法。最后,师生互动,达成共识。1733年,钟表匠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因为它借助脚踏踏板,带动梭子往返飞动,所以,大大提高了功效。那么,飞梭是不是机器?笔者就让学生就工具与机器的概念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明了:工具是指从事劳动、生产所使用的器具,它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如斧头、钳子、缝纫针。机器则是由工具机、传动机和动力机组合而成。据此,飞梭只能是手工工具的一个部件,不是机器。而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所以飞梭的发明不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端。

飞梭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机器,但它的使用造成了纺与织的发展不平衡,引起了严重的“纱荒”。为此,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新式纺纱机即“珍妮纺纱机”。由于它可以带动16至18个纱锭,这就改变了原来一次只能纺一根线的缺陷,变成能同时纺16至18根线的速度,功效大大提高。个中原因,就是“珍妮纺纱机”具备了动力、传动、工具三个部分的装置,完成了从工具到机器的转变,已经是一台机器。所以,它的出现揭开了工业革命序幕,成为其开始的标志。

这样,一堂工业革命的历史课上成了工业革命成果的鉴赏课和机械原理探究课,让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成了学生自我探寻的源和不断深挖的根。学生表面上好像对历史“无动于衷”,实际上他们只是不喜欢课本上“浓缩的、概念化的历史”和教师传授的往事,而是非常渴望或愿意在广袤的史海中自由地探寻和群体间的集思广益与交流。鉴赏中想象,想象中创造,一点一点地追求历史学习的生命价值。《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的教学,通过珍妮纺纱机、瓦特蒸汽机、火车机车、汽轮等工业革命成果的鉴赏与剖析,不仅改变了往日教学的沉闷,而且推动着学生对知识的深究与挖掘,有力地培育了学生的创新品质。

三、 学工业革命之人,立学生创新志向

布克哈特的《世界历史沉思录》中讲道:“历史是生活的领路人。”一堂意义深远的历史课,一定离不开“人”。这个“人”既可以是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也可以是芸芸众生中的平凡人。总之,历史教育,“人”不能缺席。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靠的是人才。正是因为众多的技师巧匠、科学巨人不惧艰险、忘我探索、努力创新才造就了两次工业革命璀璨的成果。所以,讲述本课就要抓住创造工业革命成果的人这一主线,通过对这些技师巧匠、科学巨人的创新历程、成果作用的煽情和叙述,从而,一方面,厚重历史的情感,增强历史的趣味;另一方面,以人带事,加深对工业革命成果的了解,认识其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素养教育工业革命创新思维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素养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探析
浅谈徽商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与数据素养教育
工业革命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