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2021-04-28张轩铭杜波

理论导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媒体时代优化对策

张轩铭 杜波

摘 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全媒体时代,各种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机遇,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诸多挑战。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研究如何在全媒体时代把握机遇、抢占新型舆论阵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对于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社会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现状;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1)04-0121-05

作者简介:

张轩铭(1989-),男,西安人,陕西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播学;杜波(1980-),男,西安人,长安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危机传播、文化传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形态的传播媒介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丰富而便捷的载体,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1]。但全媒体的爆炸式发展也助长了反社会主义思潮,多种反主流的意识形态逐渐在网络蔓延,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挑战,削弱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判断能力。因此,研究如何在全媒体时代,把握机遇,抢占新型舆论阵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一、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机遇

1.互联网和移动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新渠道。

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或是以课堂形式进行的理论宣讲。这种传播方式因极大程度受限于特定时间、空间以及形式的缺点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存在较多障碍。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端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介传播的局限被打破。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超过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4.5%,行政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接入超过4.5亿户[2],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互联网传播的高效性、靶向性、丰富性以及可互动性催生了大量全媒体传播形式,全媒体更是呈现出颠覆三大传统媒体的态势。相对于传统媒体,全媒体的新闻产生方式和服务模式有很大不同。人民网、新华网、求是网、央视网等由中央级部门创办的以新闻为主的网上信息平台,设置了热点推荐栏、视频新闻栏、访谈栏以及领导留言板等,宣传风格突出时政特色、内容形式多样、倾听百姓心声,成为新型社会主义文化宣传的典范,自创办以来深受群众喜爱,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澎湃新闻、浙江在线、扬子晚报网、华商网等区域性媒体聚焦各地特色,从互动答疑到沟通有无,从讯息的广角传播到焦点的深度剖析,发展至今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窗口。

随着我国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传播格局中脱颖而出,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早期的移动通信仅支持语音和短信,传播形式的单一化使其功能的延伸十分有限,发展到3G时代的圖文网页,信息传输速度的加快使得民众获取讯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移动端图文网页成为新型传播形式。进入4G时代以来,移动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倒逼传统媒体的加速整合,以“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APP的普及,扩大了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大增强了信息捕获的自主性和互动性。截至目前,我国的微信公众号数量已超过千万,“今日头条”账号达数十万,“知乎”累计产出了1000多万个问题。2019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超过1200亿GB,较2018年增长接近72%[3]。移动互联网已成为第一时间解读时事政策、通达社情民意、扩大马克思主义影响力的重要渠道。

2. 移动直播和短视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新阵地。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4G100Mbps级的传输速度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移动直播和短视频形式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4][ 5]。人民日报社的“人民直播”、新华社的“现场云”以及中央电视台的“央视新闻移动网” 均发力移动新闻直播。2017年“两会”期间,人民网策划的《两会进行时》第一次同时在移动端和电脑端进行每天9小时的不间断直播,总时长超过100小时,直播首日观众接近200多万;央视新闻移动网累计进行移动直播243场,观众超过4亿,仅全国政协会议开幕一天,央视新闻移动直播用户就超过900万;中国经济网通过目睹科技VR直播发布系统、云端在线制作系统等也进行了“两会现场”等直播。在十九大的宣传报道中,“央视新闻”全媒体并机直播的“十九大新闻中心记者会”,微博最高在线人数60余万,微话题“微观十九大”阅读量达7亿之多。可见,移动新闻直播已成为国内重大会议和活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阵地。

2018年,短视频在我国呈现爆发式增长,平均月使用时长超过160亿小时,同比增长率超过170%。各主流媒体纷纷以此为媒介传播马克思主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之际,新华社推出了“我们的自信”四集系列微视频,包括《人间正道》《真理永恒》《天下归心》《中华之魂》,生动形象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播放量累计超过千万次;人民网的七集系列短视频《56个民族儿女寄语十九大》通过拍摄56位各民族代表,讲述了各民族和谐相处、团结奋斗、共谋发展的动人故事,观看次数达上千万。2019年3月,人民日报推出了《我们都是追梦人》微纪录片,讲述多个行业普通人的追梦故事,展示追梦人的真实心路历程,开播两天,播放量2.5亿次;《中国24小时》微视频,以“锦绣河山”和“天道酬勤”为主题,赞颂祖国的壮美山河和人民的自强不息,播放量累计超过1.8亿次。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华网拍摄“70秒说70年”系列视频,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中国人艰苦奋斗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创举,同时推出《一生有信》创意微电影,颂扬在各个领域有坚定信仰信念,为共和国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楷模。借助媒介新形式,主流媒体顺势而为,主动抢占传播新阵地,引领“无视频不新闻”的潮流,为民众打造生动活泼、寓意深刻又更接地气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课堂。

3.“学习强国”: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典型案例。

“学习强国”是中宣部于2019年1月1日推出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互联网平台。该平台具有“思想性”“新闻性”“综合性”和“服务性”的特点,能够满足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自主化、多样化和便捷化的学习需求。中国计量大学计测学院党委副书记邹志刚认为,“学习强国”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能够很好提升思想政治和理论修养水平,而且也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学习强国”在短时间内已经融入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民众的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平台开放不到一年,学员注册人数超过1亿。截至2019年10月,“学习强国”在百度搜索的资讯类别中已累计有50余万篇,其中不乏积分超过10000分的报道。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保定、杭州、重庆、江苏等多地组织开展了“学习强国”知识竞赛活动。可见,在全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学习强国”已经被打造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典范,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民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阵地。

二、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挑战

1.全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使得多种思潮激荡,侵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就像一枚硬币有两个面一样,全媒体技术的发展,既极大便利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也为各种错误思潮的汇聚提供了途径和平台。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意识形态思想层面的侵犯是一个国家在和平年代的主要威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不可避免地会浸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一定冲击。而随着互联网全媒体平台的兴起,由于其开放性的特征,使得各种意识形态汇聚于此,其中包括一些反动政客不断向外输出的错误西方价值观。二战结束后开启的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将“和平演变”作为攻击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主要策略。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战的主要目标,西方反华势力在网络肆意吹嘘所谓的“民主”“人权”和“互联网自由”,通过各种形式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进行攻击,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产生了负面影响,且在全媒体多元化、互动性和即时性等的推波助澜下具有更大的迷惑性和破坏性,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6][7]。

2.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辨别力不强,极易被各种思潮迷惑。

习近平在第 23 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8]我国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类特定空间,承担着培育青年力量从单纯学校环境向复杂社会过渡的重要职责。互联网每天产生的信息量有近千EB,全媒体平台难以在海量的信息中对各种不良思想进行彻底过滤。在全媒体平台的用户中,因为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又充满好奇,大学生是最主要的使用群体。同时,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很容易被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所迷惑,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更容易被西方思想洗脑,出现丧失信念、信仰的危险。可以说,网络技术爆炸式的发展所带来的多种意识形态碰撞正剧烈冲击着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阵地,这使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复兴都存在很大的隐患[9][10][11][12]。如何在全媒体繁杂的信息环境下正确引导大学生群体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又一挑战。

3.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

全媒体时代,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我国网络文化具有泛娱乐化的倾向和特征。利益导向下的商业化传播内容大都是为了满足受众的娱乐性消遣,并从中赚取可观的经济收益。微博、微信、短视频、今日头条等平台关于娱乐八卦、幽默搞笑等娱乐性质的内容数不胜数,且有变本加厉之势。在全媒体信息泛娱乐化的传播生态中,马克思主义思想因其严肃性、严谨性以及富含深度内涵的特点,版块的内容很容易被淹没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受众之间存在着“通而不受”的矛盾。在海量的传播信息中,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与娱乐化网络信息竞争时,后者因迎合当代受众高压生活的需求而容易获得关注。更有甚者,在娱乐至上的驱使下,各种“博眼球”的炒作屡屡发生,一些人肆意丑化和恶搞革命先烈,以达到追求更高的点击量和更多的金钱收益的目的。这实际上是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变种。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发展若不加以限制,将会逐渐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3][14]。

三、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对策

1.加强立法,推进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网络新秩序。

网络空间虽然是虚拟世界,但它是现实世界的延伸,不是“法外之地”,“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在全媒体时代,通过立法,规范网络秩序,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自2020年3月1日起,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开始施行,其中明确规定禁止网络信息的参与者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以及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行为等;鼓励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示经济社会发展亮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等。该法规实施以来,各大网络平台的有关西方糟粕思想、反动和低俗言论及行为有所减少,网络谣言肆虐和自媒体恶意炒作等现象也大幅度减少。但是全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短視频、直播等传媒形式已经成为当前热门的网络社交模式。这种具有即时性和意见领袖特征的全媒体形式,目前仍没有相对完善的内容监管体系,发布者以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从平台的竞价排名到程序算法和引流模式,均以流量为导向,导致制造敏感话题甚至发布反动言论混淆视听的现象屡见不鲜。因为相关立法工作还没有跟进,全媒体平台作为信息内容的发布载体,同时也可能成为违法信息的纵容者。因此,应通过及时立法,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管体系,明确全媒体平台以及自媒体用户的市场准入与强制退出机制。平台也应当根据自身机构传播形式的特点积极维护网络社区舆论环境的健康有序,切实担负起管理和监督的双重角色。另外,还要加强推荐算法的人工干预机制,建立积极向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网络新秩序。

2.集中力量打造更多具有品牌示范效果的网络思政“金课”。

青年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学校是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个时期学生的思维还处于成型阶段,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对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非常关键。2020年8月,习近平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党历来都非常重视思政课的建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空前扩大,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也更为复杂。通过新时代思政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常重要。近期,华中科技大学打造的《深度中国》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思政课程,其课程内容聚焦新时代科技创新、精准扶贫、国际关系等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领域的热点问题,通过情景教育,一改以往刻板的理论说教,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教学中接受价值观教育,引起了广大学生的共鸣。《深度中国》对“雨课堂”“微弹幕”等全媒体的使用无疑对其广泛传播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深度中国工作坊”和“微助教”等环节显著增强了思政课程的实效性,在课程的改革创新以及全媒体的促进作用下已经孵化出了《生命长江》《温情中国》等思政课程[15]。很显然,集中力量打造更多具有品牌示范效应的网络思政课程,并通过全媒体技术建立思政课的反馈体系,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把握学生价值取向动态,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在学生群体的有效传播。

3.引导全媒体从业者提升专业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

全媒体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其在与社交、零售、教育等诸多产业深度融合的同时,也打开了相关行业发展的“潘多拉魔盒”。随着传媒产业从生产型向经营型的过渡,市场激烈的竞争使得全媒体信息的泛娱乐化逐渐变本加厉,要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紧跟全媒体的爆炸式发展步入快车道,这就对从业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传媒院校虽然为国内近万家媒体机构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但相对于目前市场大量涌现的自媒体以及营销号对相关技术人员的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体,对全媒体运营专业培训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参差不齐,不但使行业乱象不断滋生,同时也限制着行业的规范发展。以抖音短视频运营培训为例,近期针对全媒体与短视频直播的培训课程异常火爆,课程多以内容选题、情景剧设计、付费推广形式、变现行情等作为培训组成模块,主要目的在于提升从业人员的营销思路和实操技能。很显然,无论品牌方还是营销号等全媒体从业者都认为短视频与直播已经成为营销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销售渠道。因此,从相关的产业特征、资源配置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入手,通过政府的干预引导,形成正规培训、分级准入、市场评价的“三位一体”制度,构建相对专业的全媒体从业培训体系,非常有必要。这有助于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专业素养,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促进全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度传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董馨.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选择[J]. 重庆社会科学, 2018(2)∶15-22.

[2]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2-28)[2021-01-18]. http://www.cac.gov.cn/2019-02/28/c_1124175677.htm.

[3]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EB/OL].(2020-07-14)[2021-01-18].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0/0714/c14677-31783128.html.

[4]卢华厚. 5G时代主流媒体融媒报道的视频化策略[J]. 新闻研究导刊, 2019,10(14)∶192-194.

[5]王虹. 移动短视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线上传播研究[J]. 前沿,2019(4)∶1-7.

[6]岳静静,高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1)∶46-50.

[7]徐来富,吴家华. 论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9(4)∶14-17.

[8] 丁瑞兆.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临沂大学学报,2018,40(3)∶122-131.

[9]吴文浩.新媒体视域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路径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3)∶90-91.

[10]冯晓莉. 网络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J]. 文教资料, 2017(30)∶77-78.

[11]刘应. 微博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为视角[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2)∶73-74.

[12]闫丽,姚昌. 新媒體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及应对之策[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8)∶25-27.

[13]王懂礼.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及其应对[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6)∶ 12-15.

[14]黄一玲,焦连志,程世勇. 网络文化“泛娱乐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J]. 湖北社会科学,2016(11)∶175-182.

[15]黄岭峻,许换换. 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金课品牌传播研究——以《深度中国》为例[J]. 湖北社会科学,2020(2)∶137-142.

【责任编辑:雨 蕙】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媒体时代优化对策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