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相属
2021-04-28毛旺东
毛旺东
汉唐时期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成熟期。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史料记载都表明,那时的人们自信开放、能歌善舞。不仅如此,那时还流行跳交际舞,“以舞相属”(也称“打令舞”)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交际舞之一。
而《唐宫夜宴》原名是《唐俑》,创作灵感来源于一组唐三彩奏乐俑。汉唐时期官学、私学兴盛,乐做为六艺之一,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贵族士子往往能歌善舞,这一点从历年出土的汉唐文物上多有体现,尤其是礼乐舞蹈陶俑、礼乐舞蹈画像石(砖)等最为典型。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舞蹈有长袖折腰舞、胡旋舞、以舞相属等等,尤其是以舞相属最具特色。在《中国舞蹈通史》中对 “以舞相属”有这样的解释—前一人(一般是主人)舞罢,另一个人(客人)起舞,如此循环相属而舞,客人起舞为“报”(酬答),然后再以舞相属于另一人。
历史学家钱穆曾说:“中华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是因为它拿礼乐作为自己的文化。”黄河文化的核心就是礼乐文化,从礼乐舞蹈入手普及与推广黄河文化,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加离不开中华文明的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那么,新时代如何才能普及与推广黄河文化?
河南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中原文化又是黄河文化的核心。满足一个伟大文明的四要素有原生性、基础性、延续性、参与性。其中参与性代表着文化的生命力、活力,也是关键所在。
在一片对古典舞《唐宫夜宴》的赞誉声中,也有人大呼“意外”。其实,真正了解河南的人一点都不意外。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区,河南不缺文化,缺的是表述,也一直在探索一条突破传统文化表述瓶颈的道路。这次《唐宫夜宴》的成功形成了从节目制作到博物馆观光、旅游、文创等一系列文化现象。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仅靠一两台晚会“出圈”,一两波文化现象来复兴是远远不够的。恢复黄河文化的活力,实现群众的文化参与性还要有更多的创新突破,还要有更多的社会实践。
借鉴《唐宫夜宴》以及以舞相属等汉唐礼乐舞蹈的当代融合与社会化实践经验看,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在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上已有大幅度的提升,普及推广黄河文化正当其时。首先,在传统文化的表述上,我们不能拘泥僵化,要走创新的道路。其次,在传统文化的应用上,要生活化,群众参与性要强,要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第三,在创作的文化性上,要对接多元文化,融合现当代文化。第四,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上,要壮大专业师资力量,不仅要走进校园,而且要实现教育终身化。第五,在传播途径上要以5G新媒体传播为主导,走全媒体传播的道路。此外,还要在文化保护上不遗余力地推动申遗,要结合旅游,创新文化品牌。
中国礼乐舞蹈活泼自由,雅正端庄,讲究“礼”“乐”平衡,既符合新时代主旋律,又自娱性强,易于社会化推广,具有强大的社會生命力。其实,中国传统礼乐舞蹈之所以能够跨越汉唐,在当代形成一种文化现象,还有着很多现代人都始料不及的时尚元素,这些元素可不是穿越,而是所有伟大时代的共鸣。
(本报道撰文者系黄河科技学院文物艺术品司法鉴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