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三星堆的再发现
2021-04-28本刊综合报道
本刊综合报道
2021年,正值中国考古百年纪念。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曾于1986年进行抢救性发掘的三星堆遗址,35年后,神秘、浪漫而又瑰丽的古蜀文明再次受到了全球的瞩目。
2021年3月20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上,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截至本刊发稿,发掘工作仍在紧张进行,3、4、5、6号坑内已发掘至器物层,7号和8号坑正在发掘坑内填土,已出土包括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在内的重要文物500余件。
商铜戴冠纵目人像
商代青铜器
宽77.4厘米,通高82.5厘米
出土于三星堆2号“祭祀坑”
现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面具双眼眼球呈柱状外凸,向前伸出约10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额铸高约70厘米的夔龙形额饰。该面具出土时,尚见眼、眉描黛色,口唇涂朱砂。其整体造型意象神秘诡谲,风格雄奇华美。一般认为,面具的眼睛大致符合史书中有关蜀人始祖蚕丛“纵目”的记载。亦有认为“纵目”应是“竖眼”之意,即如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二郎神额中的眼睛,其形象可能是祖先神造像。或联系夔龙形额饰的造型,认为它与神话中“人首龙(蛇)身”“直目正乘”的天神烛龙有关。
与大多数考古不同,从20世纪80年代出土大量青铜面具和奇异雕像的那一刻起,三星堆就以神秘的姿态迅速进入大众视野。1、2号坑出土了在当时已令人震惊的文物。2019年12月,在1、2号坑上搭建的展示平台下方,考古队员碰到了隐藏其下的一个坑角,继而发现了6个“祭祀坑”。
这预示着三星堆古蜀文化将迎来新一轮的研究热潮。
被再次“唤醒”的三星堆
三星堆的故事,始于20世纪20年代,四川广汉农民燕道成、燕青保父子在开挖沟渠时,偶然发现了一批精美的玉器。1934年3月,原華西大学博物馆的美籍学者葛维汉(David C.Graham)在燕氏父子发现玉器的地点附近进行了三星堆历史上的第一次发掘。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成都平原北部沱江支流湔江(鸭子河)南岸,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迄今中国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文物部门曾多次组织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工作。1986年,考古学家发现了两个“祭祀坑”,其出土文物“填满”了一座三星堆博物馆,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当我们看惯了中原的那一套坛坛罐罐,我们看三星堆就觉得它奇怪,它使我们感到震惊,觉得前所未见。它把人、神和人神之间都给铸出来了,它都是以图像的方式向我们展现出来当时三星堆人的社会生活。”三星堆遗址器物坑发掘的学术顾问和技术指导、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孙华说道。
2019年至2020年5月,考古学家新发现了六座“祭祀坑”,于2020年10月开始挖掘。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们一年多的深入调查、勘探与发掘,三星堆新发现的“祭祀坑”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
玉琮
商代玉器
高7.25厘米,宽8.4厘米,内径7.05厘米
采集于三星堆遗址
现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1929年燕道诚挖水沟时发现的一件器物,1951年由燕道诚之子捐赠给广汉县人民政府。
黄绿色、半透明。器身外方内圆,中空呈短筒形,两端凸出的射部较矮呈环状,外边四方转角圆浑,每方外璧阴刻平行竖线2条,转角处上中下阴刻平行横线3组5条,与四方的竖线相交。
商铜神树枝头花蕾及立鸟
商代青铜器
高7.8厘米,宽4.3厘米
出土于三星堆2号“祭祀坑”
现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器物构型为铜鸟立于铜花朵的果实上。鸟头上扬起三支冠羽,羽尖各穿一孔,藉此表现冠羽尖部的彩纹。尾上翘,尾羽向上下各分三支,状如孔雀开屏。立鸟喙中所穿铜丝已脱落。
商铜人首鸟身像
商代青铜器
通高12厘米
出土于三星堆2号“祭祀坑”
现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这件人首鸟身像原鑄于小型铜神树树枝端部。该像为平头顶,头戴頍,面带面罩,脸形方正,大耳高鼻,其双眼呈外凸状,与纵目面具眼球造型相类似。其鸟身较短,参考与之造型完全相同的同树另一枝枝端人首鸟身像,可知该像现残断的双翼原当呈宽展状,尾羽构型亦当为分叉相上下卷曲状。
商铜纵目面具
商代青铜器
宽138厘米,高66厘米
出土于三星堆2号“祭祀坑”
现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面具呈方型,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呈柱状向前纵凸伸出达16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短鼻梁,鼻翼呈牛鼻状向上内卷;口阔而深,口缝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其额部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补铸有精美的额饰。
商陶三足炊器
商代陶器
高44厘米,口径19.7厘米,盘径38.5厘米
1986年三星堆遗址出土
现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三足成鼎立之势,足下可生火加温。袋状足中空,与口部相通,容水量很大,宽大的盘面类似今天四川地区泡菜坛的坛沿,可盛水或置物。其独特的造型及硕大的形体极为罕见,一般认为这是古蜀人蒸煮食物的炊器。
建立考古舱、多学科合作 考古迎来“黄金时代”
恒温恒湿的考古大棚、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统、文物应急保护平台、可以远程传输数据的专家会诊室、考古工作全程记录系统、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统、工作视频记录系统……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看来,此次考古发掘值得关注的不仅仅是精美的出土文物。
30多年前,发掘技术也没有到达如今的水平,过去的田野考古工作更多的是在露天条件下开展,为了最大限度保存文物的原始状态,这一次专家们提出了“以现场实验室考古的方式进行发掘”的方案。这是在衡量了中国目前考古水平以及人力、物力资源后做出的决策。在王巍看来,此次考古发掘的硬件条件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集成了迄今为止国内最好的,甚至是世界上最好的考古发掘设施。
按照“考古中国”项目的计划,下一步将继续对新发现“祭祀坑”开展精细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并在“祭祀坑”的外围勘探发掘,把握祭祀区的整体格局、形成过程,以期系统、全面地把握古蜀文明祭祀体系,并将三星堆遗址纳入整个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体系,为进一步认识巴蜀文明内在特质和联系,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文明化进程而努力。6个“祭祀坑”里的古蜀秘宝,未来也将陆续“入列”三星堆博物馆,或将在今年4月与广大观众见面。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由三星堆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