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工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创建立下不朽功勋
2021-04-28姬文波
姬文波 /文
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
1931年10月,中央军委官田兵工厂在江西省兴国县官田村创建,从此开启了人民兵工的辉煌事业。随着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人民军工事业掀开了新的篇章。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开始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为了满足与日俱增的武器弹药需求,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每个游击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会议作出了《提高军事技术以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准备反攻实力》的决议。据此,各根据地的党、政、军以及部队和游击队,都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兴办了一批小型军械所和弹药厂。为了加强管理,提高生产能力,各根据地相继成立了军工部(局)。
陕甘宁边区于1938年初成立了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先后由总参谋长滕代远和后勤部长叶季壮兼局长,后李强任局长。1939年4月,晋察冀军区成立工业部,部长刘再生,政委杨成。同年5月,位于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总部成立军工部,部长刘鹏,后刘鼎接任,政委孙开楚。各军工管理机构成立后,把所在地区分散的小型兵工厂和修械所,按专业集中组成一定规模的专业工厂。著名的有:陕甘宁边区的边区机械厂(即茶坊兵工厂)、山西黎城一所(即黄崖洞兵工厂)、河北阜平县大岸沟化学厂、山东黄县杨家杖子兵工厂、陕西葭县悖牛沟兵工厂等。
黄崖洞兵工厂是我方敌后抗日根据地最大的兵工厂。1939年7月,日寇侵入榆社,设立在韩庄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受到威胁。为了保存力量隐蔽目标,创建长期而稳固的的军工生产基地,八路军总部兵工部奉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之命,将设在榆社县韩庄村的总部修械所移到黄崖洞。从榆社韩庄迁来时,兵工厂有10余部陈旧机床、刨床、钻床和一台三节锅炉,到1939年,黄崖洞兵工厂有机器、设备40多部,其中:蒸汽机一台,车,刨、钻、冲、切、削等机床20多部,10千瓦直流发电机一台,能供部分照明,采用无轴皮带转动。黄崖洞兵工厂到全盛时期全厂达到2000多人,设有厂部,下设3个行政科,共有四个部三个科,分别是:总务科、器材科、工务科,三个科共有管理人员38名,四个部:车工部、钳工一部、钳工二部、锻工部。工厂年产武器弹药可装备12个团。1941年11月11日,日寇36师团汇合第4、6混成旅计7千余众进犯我黄崖洞。我军特务团奉命保卫黄崖洞兵工厂。团长欧致富在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直接指挥下,带领战士与4倍于我军的敌人激战8昼夜,到11月19日战斗结束,毙伤敌人2000多,保卫了兵工厂,赢得了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果。黄崖洞保卫战被中央军委评价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一次最成功的模范战斗”,八路军总部授予特务团“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的光荣称号。黄崖洞保卫战打出了八路军小米加步枪的威风,打灭了日本侵略军的骄横,在国内、国际战争史上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劣质装备战胜优质装备的奇迹,因此名扬世界。
悖牛沟兵工厂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三大兵工厂之一。1940年3月,120师从工卫旅选调一批工人,带着几台旧机器和部分工具,与120师修械所合并,在黄河西岸葭县建成了晋绥根据地第一个兵工厂——悖牛沟兵工厂(后改为晋绥)兵工厂。以后发展到300多工人,分设化学厂、掷弹筒厂、地雷和手榴弹厂、武器修配厂、机器制造厂等13个兵工厂。
1931年1月6日,红军第一部电台诞生,开创人民红军红色无线电通信事业
新四军的军工生产领导机关于1941年2月在苏北盐城县岗门镇(今盐城市龙岗镇)成立。部长韩振纪,副部长吴师孟、孙象涵、喻嵩岳。军工部设工务、材料、总务、人事科,并辖7个工厂:1厂为机械加工厂,2厂为手榴弹厂,3厂为子弹厂,4厂为铸造厂,5厂为零件厂,6厂为木工厂,7厂为修械厂。各厂的主要任务是制造地雷、手榴弹,翻造枪弹,修理枪械,研制迫击炮弹等。1941年8月,由于日军“扫荡”,工厂受到损失,军部机关调整,决定撤销军工部,设备、人员就近分配到第1、第2、第3师。新四军军工部的时间虽短,但为后来各师成立军工部与完成军工保障任务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兵工事业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队伍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抗日战争爆发后,一批批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奔赴抗日根据地。他们优先分配在兵工系统,并相继进入各级行政和技术领导岗位,推动了兵工事业的发展和兵器技术的进步。他们利用铁路道轨制造各种步枪,陕甘宁边区有“无名式”7.9步马枪,晋冀豫有55式和81式7.9步枪,晋绥有46式7.9步枪,以及手枪、短枪和手提式机枪等。1940年百团大战后,生产方向转为以弹药为主,晋察冀军区工业部率先利用民间耐酸瓷缸叠成缸塔,成功地制造了硫酸和硝酸,开始制造硝化棉、硝化甘油和单双基无烟火药以及朱迪生炸药,胶东还小量生产了苦味酸炸药。这些火炸药取代了沿用多年的黑色火药,把弹药的技术性能提高了一大步。晋冀豫根据地利用铁路道轨和土铁仿制成功了日式50毫米掷弹筒。其炮弹结构复杂,且多用钢材与铜材,难以仿制。为此重新设计了以铁代钢的流线形炮弹,并突破了白口铁焖火技术,解决了切削的难关。1944年,晋察冀创造了反射加热技术,从旧制钱中蒸离出锌,再冶炼轧制成铜锌合金板材,终于在根据地开创了全新枪弹的生产。晋冀豫利用火车轴制造了82毫米迫击炮;新四军各师通过敌人占领的上海、南京等城市,经中共地下组织的协助,解决了生产迫击炮的材料,他们还制造了37毫米后膛炮;冀鲁豫根据地仿制成功了日本92式70毫米步兵炮和炮弹,等等,从而极大地改善了人民军队的武器性能,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各根据地拥有固定厂房、设备10台以上的兵工厂达50余个,兵工队伍3万余人。在制造技术方面,开创了“土洋结合”的新路子,使人民兵工从修理武器为主转入制造武器为主的阶段。
为解放战争再立新功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人民军队收复了一批城镇,给人民兵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和物质基础。新开辟的东北解放区,在各根据地的支援下,于1945年10月在沈阳成立了东北人民自治军军工部,同年底转移到吉林通化,翌年迁到吉林珲春。
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军工部遂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军事工业部。韩振纪仍任部长兼政治委员,王逢原仍任副部长。这时,谭政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在他领导下,韩振纪、王逢原进一步组织健全了军工部领导机构:崔振东为秘书长;高长久为政治部主任,政治部下设组织股、教育股。根据战争环境特点,军工部从管理和生产出发,设立了:工程处,韩文为处长,下设检验科、设计科、工程科;材料处,李景田为处长,下设:采办科、收发科、保管科、运输科;建设处,姚普代理处长;总务处,伍子玉为处长,下设秘书科、管理科、会计科、总务科。在通化一带,韩振纪领导军工部又将日伪留在此地的机器设备、物资器材、武器弹药等搜集起来。这时,在通化的员工有六七百人,设备四五百台。大家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技术力量,迅速建起了几个厂:兵工厂,生产子弹、手榴弹、掷弹筒,修理枪械,厂长陈亚藩、政委马树良;化学厂,生产炸药,厂长周明,政委叶修青、副厂长李延林;炼钢厂,厂长苏维民、政委任克;发电所,所长左藤,监委赵迪。
东北解放区成为人民兵工事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形成了珲春、兴山、鸡西、哈尔滨四大军工基地。
1945年东北光复后,中共中央派到东北的干部在南满一带接收了日伪遗留下的军事工业。随着形势的变化,部分军工厂的设备及人员迁到黑龙江境内的牡丹江、合江一带建厂。从此,黑龙江省开始有了军事工业。当时,在兴山(今鹤岗)、佳木斯、鸡西、东安(今密山)、牡丹江、哈尔滨、北安、齐齐哈尔等地建立了6个军工办事处,下辖25个军工厂,生产40种武器、弹药,有力地支援了东北和全国解放战争。1946年8月至1947年10月,兴山基地共有人员1400余人(含办事处机关),机器设备共236台。一厂生产手榴弹11.2226万颗;二厂生产引信14.6万个、弹壳57.7546万个;三厂生产成品子弹191.7970万发、子弹头369.9608万个。鸡西基地人员共1104名,机器设备235台。一厂生产手榴弹323100枚;二厂生产炮弹(文献中介绍数目不详);三厂翻砂弹壳318000个;四厂生产掷弹筒弹、成品及雷管弹药35万发。哈尔滨基地拥有机器设备14台,人员1212余人(含办事处)。雷管厂生产雷管6万个;炮弹装配厂生产五零炮弹2.6万发。
在吉林,形成了以珲春为中心的军工战略布局。1946年9月,根据当时的环境和技术条件,韩振纪先后领导军工部在珲春地区建起了子弹厂、机器厂、迫击炮弹厂(又称装配厂)、手榴弹厂、翻砂厂和木工厂,机器设备共480余台,工人和技术人员共36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0人。珲春地区这6个厂是东北解放区最早的军工基础。从1946年8月到12月,珲春军工厂复装子弹100余万发,八一、八二迫击炮弹2.5万余发,复装手榴弹16.8万余颗。
1947年初,经东北局、东总批准,军工部决定:辑安的工厂全部经朝鲜搬回图们;已搬朝鲜的子弹厂、炼钢厂和化学厂不再回珲春,北迁至佳木斯、兴山(现黑龙江省鹤岗市)一带建厂;珲春地区留下机器厂、装药厂、木工厂及石岘手榴弹厂,即军工第六厂、第七厂、第八厂、第九厂。珲春基地确定以生产八一、八二迫击炮弹及手榴弹为主。至1947年10月,珲春办事处辖4个兵工厂,机器设备250余台,工人1017人,职员与干部304人,自卫武装310人,共1631人,另有其他工人、家属817人。工人中,中、日、朝各占1/3。在这一时期,军工部领导的珲春第六厂生产手榴弹63.5万颗,第七厂生产八二迫击炮弹5万发、雷管28.7万个,第八厂生产迫击炮40门、八二迫击炮零件5.3万件。
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后,辽宁出现两支兵工队伍:一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连建新工业公司和辽东军区、辽南军区兵工厂等;一支是国民党军政部兵工署第九十工厂(由接收日伪四个兵工厂组成)。大连建新工业公司是一个比较大的军工联合企业,以生产75山炮弹为主,下属六个厂。辽东军区、辽南军区兵工厂主要生产手榴弹、炮弹和从事修械。国民党第九十工厂主要生产枪炮弹药,下属4个厂:沈阳总厂兼第一分厂(生产枪炮弹药的综合性兵工厂)、文官屯分厂(炮弹厂)、辽阳分厂(火炸药厂)、抚顺分厂(火工品厂)。在国民党政府占据的三年中,该厂毫无建设,只能维持一般生产。到辽宁解放前夕,该厂所属各厂,机器停转,工人离散,基本处于瘫痪状态。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接管了第九十工厂,从此辽宁军事工业全部回到人民手中。随之,全省军工企业开展了恢复生产和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在广大职工的艰苦奋斗下,辽宁军工生产恢复很快,在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增加军工生产,支援解放战争,大连建新工业公司广大职工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年仅32岁的裕华厂厂长吴屏周,在试验炮弹时献出了宝贵生命;两次身负重伤的宏昌厂厂长吴运铎,在生产试验中又第三次负重伤,被誉为中国的“保尔”。兵器各厂1948年至1949年生产各种山野炮弹、迫击炮弹及掷弹筒弹、手榴弹、枪弹、各种步枪、轻机枪,并制造和修理各式火炮,修配各式战车、炮车,送往解放战争前线。大连建新工业公司从1947年开始,在国民党海上封锁的严重困难条件下,千方百计生产和运送弹药支援华东前线,受到了华东野战军的高度赞扬。1947年10月,东北军区军工部在哈尔滨市成立,部长何长工、政委伍修权(兼),统一领导全区兵工生产,辖9个办事处和两个直属工厂。
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其它解放区的兵工机构也都进行了调整。晋察冀地区的人民兵工的主力从张家口撤离后,于1946年10月改组为边区工业局,局长姚依林(兼),辖四个地区的生产基地;新四军的人民兵工随军北上,同山东人民兵工结合携手组成华东军区军工部,部长程望、汪道涵,辖胶东、渤海、滨海、鲁中、鲁西南军工处。晋冀鲁豫地区军工部门改组为晋冀鲁豫军区军工处,处长赖际发。在陕甘宁边区,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进犯,人民兵工随军转战,到1947年3月东渡黄河,并入晋绥军区军工部,壮大了晋西北地区的兵工力量,调整为13个工厂。1947秋,各解放区的人民兵工,经过调整建设,都形成了一定规模,并努力生产,支援前线。
1947年底,解放战争已处于全面战略反攻的态势,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了华北兵工会议。刘少奇、朱德作了重要指示,会议提出为争取革命的胜利,要制造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武器弹药,并制定了以自力更生为主,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作好长期打算的兵工建设方针。在这次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各解放区全力投入支前生产,保障了反攻的需要,特别在“三大战役”中,为前线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随着人民解放军不断取得胜利,人民兵工逐步调整,逐步扩大。人民兵工接管了大批工业企业。共接收了68个工厂、近10万职工。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战事锐减,中共中央及时作出调整军事工业的决策。1949年6月,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召开了兵工减产、转业会议,要求兵器工业从旧的、小规模的军事工业,向新的、大规模的军事工业转变;从国内战争的军事工业向国防军事工业转变;从殖民地军事工业向独立的军事工业转变。根据这个战略部署,按大区范围进行调整。在兵工体制上从军事系统划归大区政府系统,纳入大区经济体系;在管理上从战时供给制向企业化转变;在布局上从分散向集中转变,把山区和偏远地带的工厂向城镇转移,组成大型企业。华北地区率先纳入华北人民政府系统,并将工厂向太原、阳泉、长治集中。其它地区也相继作了调整,人民兵工的94个工厂和接管的68个工厂经过调整,重新组建起72个工厂,其中支援航空、电子以及冶金、化工、农机等民用工业25个工厂,兵器工业保留了47个工厂,设备3万台、职工9万人,成为新中国兵器工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