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梗阻与解决途径

2021-04-28刘雪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

摘  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教育理念下的专业人才培育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诉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寻求新的人才培育出路。通识教育改变了传统狭隘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接触不同学科,最大限度扩宽知识面,并注重人格的完善,这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方向。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梗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1)05-089-04

一、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意义

1.有利于培养地方高级应用型人才

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未来社会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时代更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传统的“专才”培育模式急需改变。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增加了大学生跨学科的知识储备,能有效改变传统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文理学科不均衡、内容综合性不足等问题,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同时,通识教育重在培育大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通识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过程中都会加入很多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也会在课堂氛围和教学环境的营造上下功夫,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课程参与积极性,让大学生能够学会独立思考,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2.有利于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质量

通识教育重在育人,强调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是推进高校课程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可以有效改变过去课程建设中盲目“趋同”而忽视高校自身实际情况,造成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失衡等问题,能够帮助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重新审视自己办学的初衷,回归教育本真,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同时,一直以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以专业教育为主,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应与高校“双一流”建设相契合,通过课程改革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3.有利于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行业企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更高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进行课程改革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高校教育过分追求专业化、精细化的人才培育方式,显然这已无法顺应当前时代发展,而通识教育课程理念在于培育“完整”的人,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现实意义,也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抓手。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地方企业招工难的现象越发严峻,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究其原因在于传统大学教育模式和课程结构不合理,使得人才培育与人才需求不对等,让通识教育走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传统教育的缺失是一种有力补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和创新能力。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梗阻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育目标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密切,所以从整体上看在通识教育认知和投入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很难形成普遍认同的课程体系,使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遇到梗阻,例如课程目标设置、课程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协同和课程管理制度等。

1.对通识教育课程认知不清晰

首先,大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对通识教育实施的意义没有清晰的认知,只是被动盲目模仿,背离了通识教育开设的初衷,也没有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识课程在划分上较为随意,常常照搬重点高校的划分标准,造成课程的重复或教学内容的断层和碎片化,不仅没有解决学生知识结构不均衡问题,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相比研究型高校,地方应用型高校由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育方向不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高度的就业导向性,着重发展本校的“热门”专业,即使部分院校开始推广通识教育,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分开进行,或者将其等同于人文素质教育,这样的做法依然没有解决通识课程效果不佳、专业教学和通识教学失衡问题。第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从顶层设计开始就存在对通识课程认知偏差问题,影响到通识课程目标设定和具体实施,也会影响到学生对通识教育的态度。例如很大一部分学生把通识课程视为满足“学分”需求的工具,或者当成是自己的业余爱好,投入的精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自然不会达到提升自我的预期效果。

2.通識教育课程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

首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整体上多为各学科的专业教师,他们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存在简单化和片面化,认为只要把人文知识融入专业课程中就可以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将不同类别的知识进行杂糅,备课也缺乏科学性,东拼西凑的现象很普遍。其次,地方高校设立的目标在于培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长期以来地方高校一直以专业教学为主,对于人文社科教育重视不足,因此在教师职称评定方面存在倾斜性,大部分通识教师或兼职或由缺乏经验的新教师担任,加上部分通识教师因评教不顺畅而寻求转岗或缺乏教学积极性和创新性,通识教育教师队伍不稳定是常态,使得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存在障碍。第三,网络信息时代对教育教学改革影响深刻,而大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线上教学能力不足,对于网络平台的操作不熟练,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无法融合和互补,这对提升通识课程教学效果来说非常不利。

3.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不协调

首先,虽然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已开始进行通识课程的优化与改进工作,但由于理念偏差,往往将“通识”教育中的“识”简单地理解为所有知识的集合,于是在实际课程设置中只追求宽泛,在内容选择上缺乏理性,存在盲目追求知识面的问题,这样的通识课程结构与学校的自身发展和教学定位存在矛盾,实际效果不佳。其次,通识教育注重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育,而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通识课程知识的选择上忽略了不同课程对于学生思维模式构建有不同的导向性,同时很多课程由于差异性和关联系不强,内容方面的协同性较差,强行将差异性极大的学科融合成一个课程,整体对学生思维培育不利,也背离了推进通识教育的初衷。第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缺乏通识教育课程构建经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仅对院校专业内容考虑不足,通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也不紧密,提升个体社会价值引导方面的内容不足,这样的课程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等同,缺乏教学趣味,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不仅无法实现通识教育的价值,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4.通识教育课程管理不严格

首先,通识教育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而属于系统性工程,对教育教学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要求,尤其要求形成合理的制度规范,以避免通识教育流于形式。目前来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缺乏專门的负责机构和专业管理人才,在制度建设和具体实施等方面都不完善,通识课程构建缺乏制度保障。其次,动态化教学评估能够有效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构建,但是当前管理体系下的教学评价模式老套,不仅难以覆盖通识教育全过程,发挥的作用有限,加上监督机制不健全,以及考核方式简单随意,无法为课程评价提供客观有效的数据支持,课程落地始终存在问题。第三,当代大学生更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知识和信息,但是通识教育课程网络化建设滞后,对于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足,不能为通识网络课程提供全方位服务,失去了与学生沟通交流和实时监控及考核的途径。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梗阻的解决途径

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已有数年,但一直以来都是以公共选修课为主,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也存在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比例不均衡、综合性不足等问题。因此,立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从教育目标、教育队伍、教育内容、制度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是解决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现实梗阻的最佳途径。

1.以学生为中心,精准定位通识教育目标

首先,开设通识教育并不意味着所有学校都要推行统一课程,通识课程的设立应充分考虑院校育人定位,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好铺垫。因此校本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的确立必须征集来自校领导、高校教师、学生以及通识教育研究者、学生家长和企业等相关主体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网络或座谈会的形式进行讨论,让校本通识课程构建更合理。其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为了培养“全面型”人才,而是要培育“完整”的人,因此在课程目标确定时不能抛开专业谈通识,要立足专业发展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来确定课程目标,让通识课程成为专业课程的有力补充,能够让学生在具备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拥有更活跃的思维,具备合格公民应具备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第三,由于教育定位和教学条件等限制,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存在自身无法解决的瓶颈,而地方政府必须给予足够的支持,利用政策优势为当地高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高校有更多的自主权,并为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平台和支持。

2.以教师为中心,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通识课程建设教师必须转变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相关实践锻炼,并通过参与各种研究交流活动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展自己的教学视野,致力于完善校本通识教育教学方式和实践活动。其次,充沛的师资力量是推动通识教育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而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识教育教师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各地方高校要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下功夫,提高人才准入门槛,吸纳专业素养较高的人才,同时要在全校范围内普及通识教育理念,培育师资后备力量。此外高校也可以采取专兼结合的师资配比,搭建校际教师共享机制。第三,网络空间已成为教学的新阵地,通识教育不能忽视网络的重要性,应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各种优势扩充通识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搭建供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也可以通过网络吸引更多专业人士加入通识教育队伍。

3.以教材为中心,积极创新通识课程内容

首先,通识教育融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为了更好提升学生的素养,挖掘其潜能,使其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因此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层次性,最大限度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为专业课程改革升级做好补充,且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能一概而论,要考虑专业特点,让学生对通识教育有新的认知,并产生学习的热情。其次,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进行通识课程构建中也要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比如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活动的优势,学习国内外其他高校的活动模式,让大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活动提升对通识教育的认知。第三,通识教育强调对“合格公民”的培育,这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当然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在通识教育教材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培养新时代社会的合格公民。

4.以制度为中心,建立健全通识教育管理体制

首先,通识教师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主要力量,高校应给予教师待遇方面的制度和资金保障。在薪资待遇和绩效考核、职业晋升方面应有所倾斜,理顺通识教育培训和学习、研究的途径,同时要注重相关管理部门的设立和规范,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提升,通过健全的制度保障师资有效供给,让本校通识教育教学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其次,课程主体共治是现代大学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创新通识课程评价机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将教师、学生和地方企业都纳入评价主体中,秉承应用型人才培育定位,改变过去考核项目简单的弊端,将相关行业标准和常规考核指标进行融合,以规范学生的实践行为,改善通识课程的质量。第三,有效的考核方式对改善教学质量意义重大,也能够为通识教育的推行提供有效指导。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的课程多为必修课,考核方式也以闭卷为主,这种考核形式也被沿用到通识课程考核中,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育,因此可以对考核方式进行拓展,加入开放性内容,重点考核学生对通识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鹏振.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以纸介质文本为例[J].高教论坛,2017(10):72-74.

[2]吉久阳,王济奎,阳辉.一流本科建设下通识教育课程高质量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4):11-14.

[3]王茁,史春玲,郭衍宏,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的探析[J].科技视界,2020(34):25-26.

[4]于佩.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20(2):64-67.

[5]馮源.论高校通识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41):115-116.

[6]冯永刚,魏敏敏.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经验、挑战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20(3):59-65.

[7]阮韦伟,张如.文化自信融入高校通识教育的创新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74-76.

Obstacles and Sol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Xue

(School of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hui Xinhua University, Hefei 230088,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under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concept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and the demands of students'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rgently need to find out a new model of talent cultivation.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 should be changed in liberal arts education and students should be exposed to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to maximize their scope of knowledge with a highlight to the improvement of personality. That provides a new orientatio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Liberal Arts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Obstacle

收稿日期:2021-07-02

作者简介:刘雪(1986),女,安徽淮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此文为2020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省级重点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K2020A0610),2020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影响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K2020A0603)和2020省级“六卓越 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20zyrc07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